《借屍還魂》

《借屍還魂》

《借屍還魂》古人按語說.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後者,固借屍還境之意也.

【古兵法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原文今譯】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

凡是朝氣蓬勃,有作為的事物,都不能利用,而腐朽落後,沒有什麼作為的事物,要加以利用,利用沒有作為的事物,並不是我受別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別人。

【出處原文】

呂洞賓雲,壽,誰想你渾家將你屍骸燒化了,我如今著你借屍還魂,屍骸是小李屠,魂靈是壽,休迷了本來面目。

【出處今譯】

壽,誰知道你的老婆把你的屍骨燒掉了。我現在要將你借屍還魂,屍體是小李屠的,靈魂是你壽的,你千萬不可迷了本性喲。

【 借屍還魂解釋】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

古人按語說.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後者,固借屍還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權於人,而代其攻寧者,皆此用也。歷史上常有這種情況,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都喜歡推出亡國之君的後代,打著他們的旗號,來號召天下。用這種“借屍還魂”的方法,達到奪取天下的目的。在軍事上,指揮官一定要善於分析戰爭中各種力量的變化,要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時,我方即使受挫,處於被動局面,如果我方善於利用敵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夠轉被動為主動,改變戰爭形勢,達到取勝的目的。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死亡的東西,又藉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戰爭中往往有這類情況,對雙方都有用的勢力,往往難以駕馭,很難加以利用。而沒有什麼作為的勢力,往往要尋求靠山。這個時候,利用和控制這部分勢力,往往可以達到敢勝的目的。

【 借屍還魂典故】

赤壁大戰之後,劉備勢力增強,但還不雄厚。他和孫權都把眼睛盯住四川,那裡地理位置好,資源豐富,是個可以大展宏圖的好地方。但是,曹操統一中原的決心已定,虎視眈眈,牽制住了孫權的力量。劉備、孫權一時都對四川無法下手。公元215年, 曹操進攻漢中,張魯降曹。益州劉璋集團形勢危急。這時,劉璋集團內部爭權奪利,分崩離析。劉璋深怕曹操進攻四川,心想,不如請劉備來,共同抵禦曹操。劉備得訊,喜不自勝,正中下懷,這不正是他進軍四川的大好時機嗎,他派關羽留守荊州,親自率步卒萬人進入益州。劉璋推舉劉備為大司馬領司隸校尉,自己為鎮西大將軍兼益州牧。

劉備、劉璋的這段“蜜月”肯定長不了。一日,劉備接到荊州來信,說曹操興兵侵犯孫權。劉備請劉璋派三萬精兵、十萬斛軍糧前去助戰。劉璋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只同意派三千老兵出川。劉備乘機大罵劉璋:我為你抵禦曹操,你卻吝惜錢財,我怎能和你這種人合作共事!於是向劉璋宣戰,乘勝直搗成都,完成了占領四川的計畫。劉備就是借劉璋這個“屍”,擴充了實力,占據了四川,為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

【三十六計】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③。①有用者,不可借;意為世間許多看上去很有用處的東西,往往不容易去駕馭而為已用。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與①句相對言之。即有些看上去無什用途的東西,往往有時我還可以藉助它而為己發揮作用。猶如我欲“還魂”還必得藉助看似無用的“屍體”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說兵家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是看去無什用處的東西,努力爭取主動,壯大自己,即時利用而轉不利為有利,乃至轉敗為勝。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語出《易·經蒙》卦。蒙,卦名。本紛是異卦相疊(下坎上艮)。本卦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坎為水為險。山下有險,草木叢生,故說“蒙”。這是蒙卦卦象。這裡“童蒙”是指幼稚無知、求師教誨的兒童。此句意為不是我求助於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於我了。古人按語說.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後者,固借屍還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權於人,而代其攻寧者,皆此用也。

【計名由來】

計名“借屍還魂”源於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得道成仙的傳說。相傳鐵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離開軀體,飄飄然遊玩於三山五嶽之間。臨行前,曾囑咐徒弟看護好遺體,但李玄魂魄四處遊山玩水,流連忘返。徒弟等待久了,見師父的遺體老是僵硬在那裡,總也活不過來,便誤以為他已經死去,便將其火化了。待李玄神遊歸來時,已不見了自己的軀體,魂魄無所依附,恰好當時附近路旁有一餓死的乞丐,剛剛斷氣不久,屍體還算新鮮,李玄於慌忙之中,便將自己的靈魂附在了這具屍體之上。借屍還魂後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頭垢面,坦腹露胸,並跛一足。為支撐身體行走,李玄對著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杖噴了一口仙水,竹杖立即變為鐵拐,借屍還魂後的李玄也因此被稱為鐵拐李,而原來的名字卻反被人們忘卻了。鐵拐李借屍還魂的故事還見於元代岳伯川所寫雜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岳》,後《東遊記》也有記載,只情節不盡相同罷了。借屍還魂這一帶有迷信色彩的民間傳說,後來被人們喻指某些已經死亡的東西,又借指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的現象;有時也可以用來喻指某些新的食物或新的力量藉助某種舊的事物或舊的形式求得發展的現象。在上述兩種情況下,所謂“屍”、“魂”、“借”、“還”的喻義便都不盡相同。

【參考資料】

http://www.8nn8.com/zt/36j/017.htm
http://www.njmuseum.com/zh/book/zzbj/shanshiniu/36ji14.html

古龍主要作品名錄

古龍,本名熊耀華,筆名“古龍”,台灣武俠小說家。1938年6月7日出生於香港,祖籍江西南昌(幼時曾住過漢口)後經香港赴台灣,1985年9月21日病逝於台北。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一般多以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仲馬小仲馬海明威傑克•倫敦約翰·史坦貝克小說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學的影響啟迪。他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純文學作家,但最終卻走上了武俠創作的道路。主要武俠作品如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