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風險的度量與控制》

《信用風險的度量與控制》

《信用風險的度量與控制》試圖對信用風險進行較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研究信用風險度量的各種技術和方法,探究信用風險控制的各種手段和措施,為對信用風險管理有責任、有關係和有興趣的人士提供有益的啟迪和幫助。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吳青,經濟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教授。1988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對外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1年始任教於對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長期從事國際金融學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目錄

上篇 信用風險的度量
第1章 信用風險度量與控制新方法的研究背景
1.1 信用風險:銀行所面臨的最主要挑戰
1.2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信用風險特點
1.3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信用風險度量與管理的特點
1.4 信用風險度量技術的種類
1.5 新的信用風險度量技術的運用範圍
第2章 信用風險度量的傳統方法
2.1 專家方法
2.2 評級方法
2.3 信用評分方法
第3章 現代信用風險理論與風險分析的基礎方法
3.1 現代信用風險理論的基本內容
3.2 現代信用分析的基礎方法
第4章 內部評級法及《巴塞爾協定Ⅱ》對內部評級的基本要求
4.1 內部評級中關鍵風險指標的度量
4.2 I為部評級法的技術要求
4.3 內部評級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第5章 保險方法:死亡率模型和CSFP的信用風險附加CreditRisk模型
5.1 導言
5.2 死亡率模型
 5.3 CSFP的信用風險附加法CreditRisk
第6章 在險價值方法:J.P.摩根公司的“信用度量術”CreditMetrics及其模型
6.1 RiskMetxrics與VAR
6.2 信用度量數CreditMetrics
6.3 VAR與資本要求
6.4 CreditMetrics模型的技術問題
6.5 信用遷移矩陣研究方法的比較
第7章 KMV模型
7.1 貸款與期權的關係
7.2 KMV模型的基本思想
7.3 非上市公司的KMV模型
7.4 KMV模型的預測效力
7.5 KMV模型的實際運用
第8章 風險中性的估值方法——基於市場風險溢價的模型
8.1 風險中性估值的理論依據
8.2 多期債務工具的違約機率
8.3 模型的套用價值及局限性
第9章 消費者貸款的信用風險度量
 9.1 消費者貸款的類別
9.2 消費者貸款的特點
9.3 消費者信用判斷的專家系統
9.4 信用評分技術
9.5 一個改進了的消費者信貸模型(許可模型)
9.6 消費者信用風險度量定量模型的最新發展及趨勢
第10章 小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度量方法
10.1 小企業貸款的基本特點
10.2 小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管理技術
10.3 關係型貸款的特點
10.4 信用評分模型
第11章 貸款組合信用風險的度量
11.1 現代資產組合管理理論的基本內容
11.2 現代資產組合管理理論運用於信貸資產管理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11.3 銀行貸款組合管理的經驗做法
 11.4 Morgan的貸款組合選擇方法
11.5 Ahman的貸款組合方法
11.6 KMV的組合管理方法
11.7 信用度量術CreditMetries
11.8 CreditRisk違約風險統計模型
11.9 信用組合觀點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
11.10 其他基於情境分析的方法
11.11 對各種組合管理模型的總體評價
第12章 銀行表外信用風險的度量
12.1 表外業務的主要類型
12.2 表外業務信用風險的特點
12.3 國際清算銀行BISt信用替代類表外業務風險敞口計算的有關規定
12.4 BIS及《巴塞爾協定》對衍生契約風險暴露計算的有關規定
12.5 CreditMetrics與衍生契約風險暴露的計算
12.6 總結
下篇 銀行信用風險的控制
第13章 貸款信用風險控制的基本框架
13.1 貸款政策
13.2 貸款管理程式
13.3 1為部控制
13.4 貸款信用風險管理的基本要素
第14章 貸款的風險定價
14.1 成本定價法
14.2 基準利率定價法
14.3 墨頓的風險負債定價模型
14.4 無套利模型
14.5 RAROC模型
14.6 風險差價的基本特點分析
14.7 貸款風險定價的實證分析——以《巴塞爾協定》為基礎
第15章 貸款出售及其他信用風險管理手段
15.1 貸款出售市場的發展
15.2 貸款出售市場的結構
15.3 貸款出售時的定價
15.4 貸款出售市場的未來發展
15.5 貸款的證券化
15.6 不良貸款的處置
第16章 信用衍生交易
 16.1 信用衍生交易產生的原因
16.2 信用衍生交易的基本原理
16.3 信用衍生交易市場的特點
 16.4 信用衍生契約中的信用遠期和信用期貨
16.5 信用期權
16.6 信用互換交易
16.7 信用衍生交易中的違約定義
16.8 信用衍生交易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優勢分析
16.9 信用衍生交易的風險
16.10 信用衍生契約的價值和定價
16.11 運用信用衍生交易控制信用風險的制約因素

前言

信用風險是一種古老的風險,自從它出現以來,就始終影響和困擾著經濟中的各個主體。作為信用活動中心的銀行,由於其更直接、全面和深刻地面對信用風險的威脅,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也更為突出。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一次一次的金融危機不斷地衝擊著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風險管理的問題得到了政府、機構和公眾前所未有的關注,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壓力也進一步加大。2007至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僅導致包括曾經叱吒風雲的世界著名投資銀行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證券等等在內的眾多金融機構的破產、接管和收購,更使全球財富大幅度縮水,全球經濟陷入長期衰退的泥淖。世界的眼光無不聚焦到了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風險上。對金融危機,人們可以從不同層面解讀,但究其根源,是信用風險管理的失當。當信貸資金長期、直接或間接地大量流入低信用群體和高風險領域,危機的隱患就已經形成。如果風險控制措施不力,一旦巨觀經濟面出現調整,泡沫破滅,就可能誘發大面積違約。違約損失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在市場上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各種風險相繼被誘發,金融市場震盪不已,並進而衝擊實體經濟。而信用風險管理的失當,有對信用風險失察的原因,即不明了信用背後潛在違約的可能,也有對信用風險低估的原因,誤將高風險解讀為低風險,還有對信用風險控制不足的原因,即現有措施不能夠有效地化解風險,控制風險。因此,如何更加準確地識別和度量風險,如何採取更有效的措施控制信用風險,是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持續面臨的重大挑戰。本書試圖對信用風險進行較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研究信用風險度量的各種技術和方法,探究信用風險控制的各種手段和措施,為對信用風險管理有責任、有關係和有興趣的人士提供有益的啟迪和幫助。

精彩書摘

第1章 信用風險度量與控制
新方法的研究背景
1.1 信用風險:銀行所面臨的最主要挑戰
信用風險是指在金融交易活動中交易對手違約或因信用品質潛在變化而導致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從來源看,信用風險可以分為交易對手風險和發行者風險兩種類型。前者主要產生於商業銀行的貸款及衍生交易中,後者主要與債券相聯繫。從組成來看,信用風險損失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違約損失,表現為資金提供者所持有的債權契約或有契約不能得到對方的履行或完全履行,導致債權人資產的損失。另一部分是價差風險,它是指由於信用品質變化引起信用差價的變化而導致未到期契約出現貶值損失,具體又由信用價差跳動風險和信用價差波動風險組成。
信用風險是金融市場上最為古老的一類風險,也是銀行面對的基本風險之一。從銀行誕生之日起,信用風險就始終是銀行所面臨的最主要威脅,也因此成為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使得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利率波動和市場波動,利率風險和市場風險開始急劇凸顯,市場風險管理失敗導致銀行破產的現象時有發生,使得銀行風險管理的重心開始向利率風險和市場風險偏移,相對而言,信用風險管理的地位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