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再見了,可魯》 (電影《導盲犬小Q》的原著)、《導盲犬嬌娜》等作品的作者石黑謙吾首部嘗試的短篇小說集。這些故事淡淡地講述著溫暖的故事,通過和狗相處的點點滴滴,感悟著人生,體味著生活。文字清淡優美,兼具小說和散文的雙重特質,給讀者新鮮的閱讀感受。
七個短篇中有四篇是作者自身的經驗——母親不在、只有小狗陪伴的少年時代;藝大落榜時在名曲吃茶店打工時的苦惱;32歲開始警衛生涯時遇見的老婆跟狗;結婚後老婆娘家不見了的老狗……這些故事裡,寫滿了作者在人生46年中的鮮明記憶。
雖然全書通篇是以狗為題,以狗作為故事的主線,但作者的本意並不是簡單的想描寫一些可愛或可憐狗兒的故事,也不是僅僅寫給愛狗人士閱讀的作品,真正想表達的,是由此而呈現出的“人的故事、人的情感”。
套用日本流行文化中的說法,這是一本典型的“治癒系”小說。
作者簡介
石黑謙吾,1961年在日本金澤市出生,作家,編輯。代表作有《再見了,可魯》《導盲犬嬌娜》,作品被拍成電影的有《導盲犬小Q》(《再見了,可魯》改編)、《為什麼?獻給所有愛犬之人》《快樂的步行者》。
編輯推薦
感動千萬中國觀眾的電影《導盲犬小Q》原著《再見了,可魯》作者新作;
暢銷日本的“治癒系”小說,Amazon網站五星級強烈推薦;
融合《再見了,可魯》的溫情和《一個人的好天氣》的情調,延續安妮寶貝《月》的“樂讀”概念,提倡配合音樂來閱讀;
配以根據內容繪製的精美全彩手繪插圖7張,風格溫馨,色彩鮮明,奪人眼球,第一時間俘虜讀者的心。
寫作背景
“想不想寫一部以狗為題材的短篇小說?”之前被人問及的時候,腦子裡明明一點概念都沒有,第二天在看過這封信之後,作為編輯也好作為作家也好,就開始有意識地去培養這種從未嘗試過的文藝形式。
我從沒想過要當小說家,在作品完成後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果然就像之前我所預料的一樣,寫小說的負擔很重。儘管文筆拙劣我還是想嘗試,是因為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可以或多或少地將內容與自己的經歷掛鈎,可以將以前不同尋常的感受與狗聯繫在一起,這就是我寫這部作品的初衷。
那之後,在集英社的網頁“s-woman.net”上連載了六回,雖然內容只有那么一點點,但是每次創作都超出想像的痛苦,切身體會到踏入未知領域的艱辛。一方面對創作小說感到吃力,另一方面又覺得“這么溫吞的內容會有人看嗎?”就在我內心糾結的時候,岡本先生給我的作品寫了短評。
這既不是一部寫“可愛的狗”的書,也不是一部寫“可憐的狗”的書。真的主人公不是狗,難道說是人嗎?更不像。它傳達的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情感:人們在撫摸狗的時候,手與被撫摸的狗的背部之間,相互傳達著不同生命形式溫柔的愛意。大家都知道這本書描寫的並不是自己特有的情感,卻忍不住想再翻看一遍。它不是描寫人或狗有多么優秀的讚美歌,而是一部描寫在陷入困境時,“生命”之間相互支撐,步履蹣跚地堅強生活下去的誠實之歌。這部小說給人的感覺,就像在深夜中調低音量、仔細品味吉他的鏇律一般。
感覺就像在寫別人的後記一樣(笑)。看完之後,覺得“原來這樣也可以啊”,自己就不再過多糾結,繼續跌跌撞撞地向前摸索。
雖說是寫狗的題材,但基本上都是在寫人。特別是《八點鐘的柴犬》《你不孤單》《我們的讚美歌》《波萊羅與左武》這四章,有相當一部分是我自己親身的經歷,或者是我遇到的真實的事、真實的人、真實的狗。
沒有母親,小時候經常跟狗睡在一起;從香菸鋪要來、活到十七歲的搖滾,它曾經半夜溜出去後來被我在矮竹叢里找到;頹廢的藝大重考生時代在名曲咖啡廳三年半的打工生活;三十二歲時的警備員生活;好像什麼都懂一樣、在恰當的時機從妻子的娘家失蹤的十五歲的左武。
還有一些,是我出於對的狗感情編寫的情節穿插在故事當中:靠三隻腳跑來跑去跑的約翰;寄養在親屬家因交通事故死亡的豆丁;伯父“石黑貓犬寵物醫院”里的患畜們;還有因為人與書這種不可思議的緣分相遇的眾多導盲犬。
舞台、設定、故事、人和狗,將這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拼起來,是給心情的一個總結,是自己四十六年來的人生中,感動的、快樂的部分的一個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