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報副刊》

《京報副刊》是綜合性刊物,哲學、 歷史、 經濟、倫理、宗教、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均有所兼顧,但是以文學為主。

基本信息

《京報副刊》

正文

“五四”時期有重大影響的報紙副刊。《京報》是邵飄萍(振青)主辦的具有進步傾向的日報,1918年10月5日創刊於北京,1924年底增設副刊,陸續出有《京報副刊》以及《民眾文藝周刊》、《婦女周刊》、《兒童周刊》、《文學周刊》、《西北周刊》、《科學與宗教周刊》、《戲劇周刊》、《莽原》周刊等多種。《京報副刊》由孫伏園編輯,1924年12月5日創刊,日出一號,每號印16開紙8版,每月合訂一冊,至1926年4月24日《京報》被奉系軍閥封閉而停刊,共出477號。該刊行銷甚廣,與先它創刊的《學燈》(上海《時事新報》副刊)《覺悟》(上海《民國日報》副刊)、《晨報副鐫》(北京《晨報》副刊)並稱為“四大副刊”。
《京報副刊》是綜合性刊物,哲學、 歷史、 經濟、倫理、宗教、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均有所兼顧,但偏重於文學,所發表的小說、詩歌、散文、劇本、雜文以及文藝評論、文學翻譯等作品,約占一半以上。文學方面主要的撰稿人有魯迅、孫伏園、周作人、高長虹、黎錦明、許欽文、陳學昭、向培良、荊有麟、尚鉞、朱湘、馮文炳、 王蓮友、 章衣萍、畢樹棠、余上沅等,其中一部分是當時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狂飆社等文學團體的成員。文學之外其他方面的主要撰稿人則有張競生、吳稚暉、高一涵、林語堂、王世傑、馬寅初、丁文江、孫伏熙、彭基相等。該刊有意辦成一個“自由發表文字的機關”(孫伏園《從晨報副鐫到京報副刊》),所以撰稿者很廣泛。所發表的文章從政治傾向看,有不少宣揚“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潮的,但有更多的文章表現出進步的革命的傾向,如高一涵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賀凱的《蘇聯革命紀念中的列寧》、劉侃之的《仇俄與反共產者的面面觀》、陳毅的《答徐志摩先生》等,熱情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蘇俄革命情況,駁斥仇俄反共的論調。1925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反封建的學生運動遭北洋軍閥政府鎮壓,該刊發表一系列文章同情和支持女師大學生正義鬥爭。同年上海爆發“五卅”反帝愛國運動,該刊又出《上海慘劇特刊》、《救國特刊》、《滬漢後援特刊》、《反抗英日強權特刊》和《鐵血特刊》共40多號。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又發表抨擊段祺瑞執政府屠殺政策,為死難烈士伸冤的文章數十篇。1925年1月間,該刊登出啟事,徵求“青年必讀書”的書目,有人藉機提倡青年讀古書,逃避現實,埋頭“國故”,魯迅寫了雜文《青年必讀書》予以駁斥。魯迅在這一時期鬥爭中寫的其他一些重要雜文,如《未有天才之前》、《忽然想到》(一至九)、《我還不能“帶住”》、《如此“討赤”》、《大衍發微》、《可慘與可笑》等,也在該刊發表。
《京報副刊》強調“文藝與人生是無論如何不能脫離的,我們決不能夠在人生面前天天登載些否定人生的文藝”(伏園:《理想中的日報附張》)。所發表的文學作品大部分都比較嚴肅,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與揭示社會矛盾或心理面貌,題材則多以小資產階級青年生活為主。短篇小說如馮沅君的《買燒餅》、陳學昭的《煙霞伴侶》、黎錦明的《不速之客》、壽昌的《劫難》、曲廣均的《哥哥》等,從不同側面寫出“五四”落潮之後一部分青年的精神苦悶。一般都採取直抒感興,缺少人物性格描寫,結構也較簡樸幼稚。另一類以揭露醜惡的人情世態為主的小說,比較注重心理刻劃,富於諷刺色彩,如許欽文的《竹青的死》、《遺憾》、《喝白水》等。有一些作品表現出比較鮮明的反抗精神,如桑蒂的小說《二狂人》,用象徵手法寫兩位在“漫漫長夜”中立誓“燒盡現實的一切”的“狂人”,實際是歌頌向黑暗抗爭的戰士。尚鉞的《神經錯亂》,以一個妄想狂者日記形式,寓意地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者是戰爭瘋子。這些作品顯然受魯迅小說影響,模仿痕跡很重,技巧上不見圓熟。相比之下,該刊發表十多篇以故鄉或兒時生活回憶為題材的小說,如健希的《煙霧慘澹之中》,黎錦明的《復辟》、《上衙門》、《梅花壩上》,許欽文的《青仙》、《印花布棉被》,胡其清的《故鄉》,金滿成的《三姐》,墨卿的《花會》等,筆觸伸到了農村底層生活。有的反映宗法農村階級矛盾和農民的苦難與反抗,有的揭示了農村種種生活習俗、道德面貌。題材比較新穎,描寫比較真切,構思也比較成熟。詩歌創作大都是抒發小資產階級憂傷情懷的自由體詩,格調消沉,藝術上缺少錘鍊,少有成功之作。比較好的只有聞一多的《大暑》、《淚雨》,朱湘的《苦雨》、《彈三弦的瞎子》,王蓮友的《在遼河岸上》等,都是較嚴整的格律詩。高長虹寫過不少宣洩個人情感的散文詩和小詩,如《創傷》、《草書記年》等,模仿尼采的格言警句體,追求哲理卻陷於晦澀。劇本有餘上沅的《白鴿》、徐丹歌的《博士》、李開先的《在安琪小姐的客廳里》等,都是揭露知識界虛偽腐朽風氣的獨幕劇,情節構思比較稚拙,語言也缺乏生氣。該刊還很重視文藝評論,對楊振聲的中篇小說《玉君》、汪敬熙的短篇小說集《雪夜》、丁西林的話劇《一隻馬蜂》等,都發表過各種不同意見的討論文章。此外,楊鴻烈的《中國文學觀念的進化》、鬱陶的《試驗期戲劇的分化》等,是當時比較系統考察文學歷史和現狀的文章。該刊還用相當的篇幅刊登外國文學作品譯作或介紹外國文學思潮的文章,涉及面較廣,從古典主義到新浪漫主義,從歐美日到蘇俄,許多國家各種流派風格的作品都有,但沒有明確的選擇和重點。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