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華書局;第1版(2009年6月1日)叢書名:日本中國學文萃
平裝:27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101064643
條形碼:9787101064643
商品尺寸:20.8x14.4x1.6cm
商品重量:322g
ASIN:B002GKBB1E
內容簡介
《中國的美術及其他》是對日本著名思想家、美術家、美術批評與教育家岡倉天心(1862—1913)作品的選譯。岡倉天心熟知中國的美術史,讀過很多中國的古代典籍,對儒道釋均有自己的體會與理解,多次的中國之行使他的中國觀與中國美術觀更趨清晰。他將中國的美術分為三種:一、秦漢之前的美術;二、宋以後的美術;三、盛唐的美術。其中,他最為推崇唐代的美術和文化。作為一個美術家,他從不吝言對中國傑出的美術家與美術品的讚美。岡倉天心並不孤立地解讀中國的美術,他總是把它與中國的思想文化聯繫在一起。岡倉天心鼓吹“亞洲是一體的”,這成了日本軍國主義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征戰口號。確實,我們從他的亞洲一體論、亞洲覺醒說、茶道精神闡釋直至他的中國觀中都不難看出一些軍國主義思想的前文化形態。
編輯推薦
《中國的美術及其他》是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岡倉天心譯者:蔡春華叢書主編:王曉平岡倉天心(1862—1915),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美術家、美術批評與教育家。出生於橫濱,l880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1886年作為美術調查員前往歐美進行美術考察,1890年任東京美術學校校長,1898年創立日本美術院。1901年他前往印度考察,從l904年起受聘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任東方部部長,致力於向西方世界介紹東方的美術與文化。著有《東洋的理想》、《日本的覺醒》、《東洋的覺醒》、《茶之書》等,其中《茶之書》深受歐美讀者的歡迎。
岡倉天心曾四次到中國考察中國的美術與文化,有不少關於中國美術與文化的講稿。本書主要從他的著作與講稿中,選取有關中國美術與文化、東西方文化的章節或講稿輯錄為一冊,書名為譯者所加。
譯者簡介:
蔡春華,1973年出生於福建漳州龍海。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日文學文化比較研究,著有《中日文學中的蛇形象》、《現世與想像——民間故事中的日本人》等。
目錄
前言一個東方文化的“辯護者”“理想”之篇
理想的範圍
日本的原始藝術
儒教——北方中國
老莊思想與道教——南方中國
展望
“覺醒”之篇
東洋的覺醒
“茶”之篇
人情之碗
茶的流派
道教和禪
藝術鑑賞
“東洋美術”之篇
東洋藝術鑑賞的性質與價值
東洋美術里的宗教
東洋美術里的自然
中國與日本的鏡子
波士頓美術館館藏的日本與中國的繪畫作品
新收藏的中日美術品展覽
“中國美術”之篇
中國古代的美術
中國南北的區別
中國的美術
探究中國美術的端緒
中國紀行漢詩二十七首
附錄:岡倉天心1906——1907年在華所購美術品一覽
參考書目
後記
序言
岡倉天心(1862-1913)是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美術家、美術批評與教育家。他有著極高的東西方文化素養,人生閱歷豐富,學術視野開闊;他歷經了明治時期日本知識界、美術界的動盪思想風雲;他數度邁出國門,遊歷歐洲、中國與印度;他歷任波士頓美術館的顧問、東方部部長,不遺餘力地向西方世界推介東方美術;他以英文著書,面向西方世界歷數東方精神、文化與美術的魅力與價值,他的旁徵博引,詩人般的激情與詩意筆調,曾經征服了西方世界的無數讀者;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他的創作成為“大東亞共榮圈”的征戰口號。這是一位足以代表那個東西方文化猛烈撞擊時代的文化人物,這是一位足以代表明治時期日本知識階層的知識分子,這也是一位中國人不可忽視、不能不研究的日本學人。後記
時間匆匆,三年似乎一晃就過去了。除了日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外,大多數的課餘時間都在讀岡倉天心的原著以及相關背景資料與研究論文,然後逐字逐句地翻譯,想盡一切辦法查找各種地名與人名。其間曾有的艱難與焦慮,如今想來,可謂苦樂參半。
感謝主編王曉平老師為我提供了這樣寶貴的翻譯課題與學習的機會。王老師曾在給我的一封信中說道,譯書其實也是研究,尤其是一次翻譯名著的實踐,對日文和中文都是一個很難得的錘鍊機會。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我對此深有體會。與王老師的多次通信,我既感受到了為師者的支持與關心,也體會到了前輩學人治學的謹嚴。“望能謹慎對待每一字元,千萬不可‘蒙”’——翻譯時,我的腦海里常常浮現出王老師信中的這句話,這是一種無形的鞭策,讓我時時不忘。
雖然僅僅只是一本薄薄的譯稿,但也凝聚了很多朋友的心血。感謝木村泰枝博士,她曾多次往返上海與福州,為我解決了不少語言上的難題。回日期間,她還為我購買、複印了很多重要的參考文獻。感謝木村泰枝的母親岡部康子女士,每每想到年事已高的她親自跑到圖書館為我複印資料,我總是心存感激,感謝這份來自日本民間的樸素情感。
文摘
稻田在風中如輕浪起伏,適於培育個性的眾多的群島勾勒出富於變化的輪廓,四季在柔和的色調中不息地更替,天空微微閃爍著白色的光芒,青翠的群山飛瀑懸流,松樹林立的海邊迴蕩著陣陣濤聲,所有這一切孕育了柔和的樸素與純粹的浪漫,它使日本的藝術精神溫婉平和,也使日本的藝術精神既區別於中國藝術的單調的空間性擴張的傾向,也區別於印度藝術的過於華麗的傾向。雖然這種藝術精神有時也妨礙了宏大的藝術作品的出現,但這種對潔淨的先天喜好使我國在工藝美術上極盡精妙,這在大陸的作品中是很罕見的。伊勢神宮和出雲大社是清靜無垢的供奉祖先的聖殿,它的鳥居與玉垣①大概會讓人不由地想起印度的塔門。伊勢神宮和出雲大社每二十年都按原貌重建一次,它那質樸簡潔的構造因而被準確地按原始形態完美地保存下來。
古墓的形狀與原始的卒塔婆②有著意味深長的關係,它作為男性生殖器象徵的原型而富有啟發意義。古墓里安放著形狀優美的石頭和用赤土燒制的陶棺。這種陶棺有時表面刻著具有高度藝術性的花紋,棺內藏有祭祀用具或供人使用的裝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