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納斯達克》
謝絕包裝――到中國二板市場上市的策略與技巧第五章 運氣的光環――誰是中國二板市場的獲利者第八章 因此,如果說高新技術是美國經濟的動力的話,納斯達克市場便是美國高科技的助推劑。
中國的納斯達克 內容簡介
本書從國際與中國資本市場運營特徵等角度,客觀分析了中國創業板市場建立的背景、目的、意義和操作方法。作者對創業板市場的建立和動作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觀點,並預言中國的創業板市場將帶動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發生重大轉變。中國的創業板市場,充滿魅力與風險,它將引領中國的新經濟進入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使之從創立邁向輝煌。它將全面推動中國新興企業實現體制的革命,成為一個激勵企業發展和個人創新的動力之源。它將造就中國第一代風險投資家,並孕育出知識經濟時代的先鋒企業。受創業板市場的吸引大批海外學子將回國創業,並把項目、資金、技術帶進這個市場。中國的納斯達克 本書目錄
序
引子
第一章 勇敢的決策――中國二板市場呼之欲出
第二章 希望與現實――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現狀
第三章 方圓的評說――中國二板市場規則預測與分析
第四章 謝絕包裝――到中國二板市場上市的策略與技巧
第五章 把出口當入口――中國風險資本進入二板市場的機會與策略
第六章 股民在哪裡――中國二板市場投資策略
第七章 運氣的光環――誰是中國二板市場的獲利者
第八章 認識陷阱――如何識別與規避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風險
第九章 靈魂的缺陷――中國第一代風險投資家誕生的搖籃
第十章 用未來證明現實――中國二板市場與風險投資前瞻
參考書目中國的納斯達克 文章節選
第一章勇敢的決策 ――中國二板幣揚呼之欲出 1納斯達克(NASDAQ)勢不可遏納斯達克的成功之路 1992年底,受香港聯交所全面進軍中國大陸的影響,在一些留美學生成立的機構策劃下,美國華爾街幾乎是傾巢出動。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以及各大中介機構會聚北京,參加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研討會。第一次在中國大規模地介紹美國證券市場的情況。本次會議也促成了中國第一批國企到美國發行股票。當時,筆者曾向美國的同行請教關於納斯達克的情況。他們對此幾乎不屑一顧,甚至從心裡根本不解筆者為什麼要諮詢關於納斯達克的事情。他們告訴我:納斯達克是一個中小型企業上市融資的地方,是一個私募的交易市場。納斯達克市場的上市公司數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幾倍,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量卻是美國證券市場交易量的75%以上,是納斯達克的幾倍。當時,納斯達克這個已經成立21年的證券交易市場的指數也僅2000點左右。誰也沒有想到,時隔7年,納斯達克已耳熟能詳,納斯達克指數甚至成為中國主要財經媒體每天報導的新聞。而納斯達克指數更是在今年3月,一舉突破5000點。從1971年到1991年,20年間才2000點的市場,不到10年卻翻了1.5倍。納斯達克更是伴著微軟、思科、因特爾、雅虎、亞馬遜等寫下的企業神話,聲名遠揚,成為我們日常財經生活中最常用的詞。甚至過去從不為中國以外的股票市場所動的深滬兩地股票市場,也因為今年4月中旬納指大跌而出現中國科技股板塊隨之下跌之勢。近10年,讓我們驚奇的是,美國經濟幾乎是走出了一條穩定的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上升曲線。到2000年3月底,美國經濟已經持續增長108個月,成為美國歷史上經濟持續增長最長的時期,並且這種增長還在持續。長達10年的持續發展,被經濟學家們譽為是:近乎理想和完美的發展。這一現實讓悲觀的未來學家們一次次大跌眼鏡。因為他們一次次的認為美國經濟已充斥過多泡沫,隨時都會崩盤的預言都被一年一年的持續發展而攻破。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的發展速度曾經令美國及全世界都為之恐慌。日本依靠技術創新,把大量產生於70、80年代的科研成果套用於傳統產業,最具諷刺意義的是,60、70年代,日本從美國引進半導體生產技術,到了80年代,日本已成為美國在世界半導體市場中的主要競爭對手。1980年時,美國半導體還稱霸全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9%,而日本以22%的市場份額位居次席。僅僅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的半導體業發展迅猛,甚至連靠半導體起家的美國英特爾公司也被迫退出了存儲器市場,至1986年,日本半導體業占有全球份額的39%,首次在世界上稱雄,就連剛剛從“10年浩劫”中復甦的中國,幾乎每個家庭都充斥著日本東芝、日立、松下、三洋公司生產的收錄機、電視機等廉價半導體產品,那時的日本,從電子、汽車、金融、投資等領域全面擴張進軍美國,掀起了收購美國的狂潮。一些美國銀行被收購,號稱美國帝國象徵的洛克非勒中心被收購,好萊塢的電影被收購,甚至有人提出要收購自由女神像,一時間,日本這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美國一手扶持起來的戰敗國居然把美國這個老師弄得無比尷尬。但是到了90年代,美國依靠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重新拉開了和全世界的距離。以信息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已超過35%,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產業所創造的財富已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75%以上,而此前在1961年―1980年上升到21.5%,1991年―1995年更上升到24%。20世紀末,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的主導,遠遠超過傳統產業而成為美國的第一大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兩大產業基地:矽谷和底特律,前者的市場值已達到每年4500億美元,而後者每年卻只有1130億美元,同樣,在今天的中國市場,已鮮見了70、80年代的日本電器,而充斥著英特爾的奔騰處理器、微軟的軟體、惠普的配套產品。美國經濟神話的原因是什麼。這一直是全球關注的話題。有人認為是日本只注重了技術創新而沒有觀念創新、思維創新;有人認為是柯林頓執政的成功;有人認為是美國注重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的培育;也有人認為是美國的跨國公司戰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結果;甚至中國總理朱熔基也委派經濟學家組成考察小組對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原因和對中國經濟發展可資借鑑的地方進行深入考察。我們認為,美國經濟的成功首先是科技的進步和產業化,而科技進步的背後是美國構建了非常完善的風險投資體系,而美國風險投資體系的核心是構築在美國雄厚國力與資本市場實力基礎上的適應風險投資系統和規律的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因此,如果說高新技術是美國經濟的動力的話,納斯達克市場便是美國高科技的助推劑。納斯達克以及由此為核心形成的風險投資體系,對於美國經濟來講,絕對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