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國新聞獎評選委員會辦公室 編
出 版 社: 新華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398
印刷時間:
開本: 16開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501185528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社會科學 >> 新聞傳播 出版
編輯推薦
本屆評選出的獲獎作品充分反映出2007年全黨全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顯著進步,展示了2007年全國新聞戰線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體現了全國新聞界深化”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豐碩成果。
內容簡介
中國記協主辦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年度最高獎——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出來自全國報社、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和新聞網站的261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39件(含新聞名專欄),二等獎79件,三等獎143件。
本屆評選出的獲獎作品充分反映出2007年全黨全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顯著進步,展示了2007年全國新聞戰線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體現了全國新聞界深化”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豐碩成果。
為使本書的資料價值更完整,隨書贈送廣播電視獲獎作品光碟。
目錄
一等獎(39件)
報紙評論
走好全國一盤棋——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上海要有更寬廣的胸襟
報紙訊息
諸城農民邁進3公里社區服務圈
李毅中質疑:為何還沒人被究刑責?
報紙通訊
貧困縣颳起奢侈風——河南濮陽幹部建豪宅機關蓋大樓
方永剛:真情傳播真理
系列報導
“* 問題”系列報導
“走進盧氏土坯房”系列報導
報紙版面
(空缺)
報紙攝影
(空缺)
(空缺)
報紙漫畫
誓師大會
報紙副刊
(空缺)
廣播訊息
工人王洪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銅鼓縣砍掉2億元香菇產業,保住30萬方天然闊葉林
廣播評論
和平的賽場需要更寬廣的民族胸懷
廣播專題
中國“小土豆”打贏國際大官司
廣播系列
穿越“三北”風沙源
廣播訪談
毛澤東與尼克森:六天改變世界
廣播直播
嫦娥奔月——“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發射特別報導
廣播編排
10月19日《新聞大視野》
電視訊息
我們要什麼樣的世界第一
交警來開會高速路堵車
電視評論
(空缺)
電視專題
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織的二戰史觀
電視系列
中國一東協合作之旅
電視訪談
沙祖康:我是中國派
電視直播
大雨襲杭州——抗擊“羅莎”特別直播
電視編排
8月8日《北京新聞》
網路評論
誰代表網友給小慧的後媽道歉?
網路專題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網路訪談
青年 中日友好的未來——中日網路冬季對話
網頁設計
(空缺)
新聞論文
廣電傳媒影響力與國家文化軟實力
追求軍事新聞的有效傳播——《解放軍報》新聞改革雜感
新聞名專欄(10件)
《勞動者之歌》
《聲音》
《中國聚焦》
《記者走基層》
《熱點透視》
《天下財經》
《新聞調查》
《法治進行時》
《新華直播》
《百姓呼聲》
二等獎(79件)
報紙訊息
全國人大高票通過物權法公產私產獲得平等保護
青藏鐵路正在改變農牧民生嚴生活方式
285萬外來工免費享受五大保險
10萬畝棉花成為世界高緯度樣板田
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國不搞軍備競賽
我新型戰機首次在異國升空訓練創中國空軍多項第一
長三角市場一體化工程正式啟動
我國離婚率算高一倍
人大校長紀寶成提出MBA教育不能言必稱哈佛東西方管理思想交匯與融合是方向
報紙評論
始終想到“最低”處
未到盡頭先調整
中央領導著簡裝的表率意義
合全球之力,化能源之憂
報紙通訊
特寫:夫人奈娜最後吻別葉爾欽
狂風肆虐覆列車眾志成城渡險關
這電燈,像是晚上的太陽——夜宿我省最後一個通電村緊雲大地壩村見聞
為了共同的母親河——閩粵汀江流域水資源保護見聞
出了礦井開著咱的車回家
女博士臥底酒樓寫論文幕後
鄧家兄弟不尋常的求學路——一邊讀大學一邊當“豬倌”
“珍郵”“奇品”的騙局
“不要哭……咱不哭……”
晉州國稅局長大擺嫁女宴
系列報導
香港回歸10周年高端訪談
科學發展看治沙
珍藏西藏:葉星生搶救、保護西藏民間文化遺產成果
官媒面對面系列討論
中國鐵路裝備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探尋
報紙版面
7月14 日山西日報A4版
10月25日江西日報B1-B4通版
報紙攝影
化學品運輸車在錫發生重大險情
(空缺)
(空缺)
報紙漫畫
包紮
裝
報紙副刊
我們的網路世界還缺什麼?
(空缺)
廣播訊息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溫家寶考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見證生命的奇蹟——6名礦工兄弟成功獲救現場直擊
信陽農民工在漢看病可直接享用醫保
小賬本里看巨變
廣播評論
“拒絕”與“重獎”引發的思考
高校擴張,隱憂凸顯
廣播專題
為了大山裡的塔吉克鄉親
撿個老人當“媽”養
“掌上寶”種水稻
永遠歌唱祖國——追憶人民藝術家王莘
廣播系列
肯德基門店挾持人質事件
資源大省節能減排的艱難跋涉
廣播訪談
傻子曹偉的愛心事業
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廣播直播
一次驚心動魄的救援行動
廣播編排
12月28日《新聞大視野》
電視訊息
李百祥搬家
趙希海:l8年“還債”18萬棵樹
胡錦濤在北京考察愛滋病防治工作
新聞特寫:“百姓小事就是國家大事”
電視評論
山西洪洞“l2·5”礦難調查
7·18暴雨啟示錄
電視專題
假中國名酒“正規軍”製造——朝歌酒業公司生產銷售假冒茅台 五糧液 劍南春內幕
合龍
陽江黑幫還能作惡多久?
尋找愛心傘
電視系列
羅映珍:生命的呼喚
延續光明
電視訪談
范徐麗泰:女主席之路
未約而至的彩鈴
電視直播
嫦娥奔月
電視編排
12月27日《晚間新聞》
網路評論
“華南虎事件”能否成為一個契機?
達賴喇嘛提出“高度自治”意在顛覆中國的社會制度
網路專題
“妻子”難產“丈夫”拒不簽字致死兩條人命
走向和諧·浙江一日——“5·25”浙江網路總動員
南京大屠殺70周年祭
網路訪談
對話杭州灣跨海大橋貫通看自主創新
俄羅斯第一副總理梅德韋傑夫對話中國網民
網頁設計
(空缺)
(空缺)
新聞論文
努力拓展“中國式民主”的新聞報導題材
希望·方法·快樂——發展報導的新聞價值觀
重要時刻的首要任務——在做好迎接十七大宣傳報導中實現黨報改革創新
典型化 新聞化 品牌化:深化黨報重大主題報導的新路徑
以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都市報業態升級——都市報走向主流、擺脫困境、持續發展的思考
綠色收視率與電視品牌
附錄一: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
附錄二:第十八屆(2007年度)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目錄
附錄三: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審會名單
附錄四: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委員會工作人員名單(部分)
附錄五: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細則
書摘插圖
走好全國一盤棋——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任仲平
(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是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動各地區共同發展”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此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專辟一篇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了全面規劃。
一個理智的聲音——促進區域協調,在神州大地迴蕩;一個自覺的行動——統籌區域發展,在東西南北中逐步展開。
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這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次歷史性跨越。
(二)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我國南北西東被跌宕起伏的歷史文化、巍峨浩蕩的山川I河流,劃分成各具特色的自然與行政區域,形成參差不齊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
地區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推進。進入新世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又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審視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一些狀況讓人感到憂慮:東、中、西部發展差距仍然過大,欠發達地區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在城市化、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衛生事業等方面的地區差距也很明顯。由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一些區域過度開發、行政區間經濟惡性競爭,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失衡,也導致了環境生態的惡化,造成了一些新的社會矛盾。
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是局部問題,而且是全局問題;不僅是一個緊迫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正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中國國情、應對時代課題的戰略安排,是心繫國運、情牽民生的智慧結晶。
(三)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看全國經濟社會發展這盤棋,我們應當有這樣的認識: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們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指導方針。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統籌區域發展。只有有效遏制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擴大的趨勢,進而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才能在全國範圍內實現經濟社會各構成要素的良性互動,使各個區域的發展相適應,各個發展的環節相協調,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於發展的協調性。區域間發展失衡,勢必減緩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甚至影響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物質與環境基礎。只有落實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才能有力地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推進東、中、西部良性互動,保證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發揮各區域優勢、增強全國發展合力的現實需要。沿海發達地區運用自身較好的經濟基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國家支持的政策,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實力。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時機也已到來。只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合理布局,使東、中、西部地區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經濟,才能整體提高我國生產力社會化水平和經濟效益,整體提高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維護各民族團結、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保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不僅要看人均收入,還要看是否基本消除了貧困現象。只有民族地區發展了,欠發達地區跟上來了,才能實現各族人民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把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來。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全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區域協調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才能展現勃勃生機。
(四)我國社會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中。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幅員遼闊,區域情況之複雜、地區自然稟賦差別之明顯,在世界上是少有的。黨中央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基本國情的清醒認識,也是對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準確把握。
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兩個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世紀之交,我們黨貫徹“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決策。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又作出了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決策。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格局初步形成。
實踐證明,“兩個大局”的戰略,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沒有“第一個大局”,就沒有中國經濟今日的輝煌,沒有可以在世界先進生產力舞台一展雄姿的中國。沒有“第二個大局”,西部不開發,東北不振興,中部不崛起,就沒有經濟持續發展、民族團結和諧的中國。
在我們這樣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國家,要在一個時期實現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現實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發展戰略布局上,必須有全盤構想。
現在,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條件具備,正逢其時。
(五)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推動各地區共同發展。我們黨從全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擔當起新的歷史責任,豐富並形成了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
總體要求是:堅持統籌兼顧、合理規劃、發揮優勢、落實政策,切實加強薄弱環節,通過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在布局上,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劃定相應的評價指標和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
在政策上,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扶持。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對資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難地區經濟轉型實行扶持措施。
在機制上,鼓勵東部地區支持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擴大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的對口援助,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惠互利機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在步驟上,支持經濟發達地區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產業轉移,扶持中西部地區優勢產業項目,加快這些地區的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一幅總體戰略藍圖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六)與這個清晰的藍圖相對應,我們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區域經濟及其協調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在我國,區域經濟有多種類型,專家學者也有不同的表述。
從動力機制上區分,主要是三類:一類是與“經濟區域”相對應,以核心區與腹地間、各市場主體間的客觀經濟聯繫為主要內聚力的,如長江三角洲地區、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上游經濟區;一類是與“行政區域”相對應,以強大的行政力量為主要內聚力的,如省域經濟、縣域經濟;還有一類是有特定目標和範圍的區域經濟,如貧困地區、邊疆地區,以及各級各類開發區等等。
從區域層次上說,也主要有三類:在我國,最高一級的區域是地帶級的,如東、中、西部;次一級的是跨省區或綜合性的,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海峽西岸經濟區,以武漢、重慶、西安、成都等城市為中心的經濟成長區等;再次一級是省、市、縣範圍內的,如長株潭城市群、鄭汴洛城市群、遼東半島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等。
我們講區域協調發展,講的是全國一盤棋。這裡有一條化繁為簡的“鐵律”:低級層次的區域發展,要服從高級層次區域目標;各區域發展,要服從國家總體發展目標。不能把本省、本地、本縣的行政區域,當成可以孤立發展的經濟區域,搞自我封閉的規劃與布局。
(七)區域層次看似清晰,協調發展卻非易事。這裡的關鍵是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維護巨觀調控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是協調區域發展的基本手段。協調區域發展的過程,也是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的過程。如果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片面追求各區域的GDP增長,勢必影響國家巨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從總體來看,區域協調發展還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協調一些基本關係,化解一些基本矛盾。
(八)公平與效率。這是區域協調發展追求的目標。公平的指向是追求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效率的指向是在發展生產力中實現資源利用的最最佳化。加快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必須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這是我們黨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新認識,也是區域協調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是單純要求縮小區域之間、各層次行政區之間經濟總量的差距,而是著力完善公共財政制度,使所有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享有大體相當的生活水平。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包括義務教育、公共醫療衛生、公益文化、基本就業、社會保障等基礎性社會公共服務的均衡提供和平等享用。這是現階段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實現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重要標誌,是解開公平與效率這把矛盾之鎖的鑰匙。
當然,對公平和效率也要全面認識,正確把握。公平不是簡單地“拉平”,不是“經濟發展無差距”,不是忽視自身發展條件“齊步走”,更不能助長“等”、“靠”、“要”思想。效率也不能誤讀為“速度”和“規模”。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單純理解為追求GDP速度的“率先”增長。那種把地方和小團體利益置於首位,違規上項目,暗中鋪攤子那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做法,必將損害公平,最終也會傷及效率。
(九)合作與競爭。這是協調區域發展的主要方式。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沒有發展;沒有合作也就沒有合力,沒有良性互動。
競爭應當是發展質量的競爭,是服從服務於全國一盤棋、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的競爭。從狹隘的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出發,台上握手台下分手,要求別人“友好合作”、自己卻撥拉著小算盤,這不是競爭,是無謂的內耗。不顧全局的機場之爭、港口之爭、“中心”之爭、項目之爭,也不是競爭,是巨大的浪費。
合作應當是互惠互利的合作。不是簡單撮合,而是要著眼全局、突出特色、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謀求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實現互利共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說企業之間更多的是強調競爭,那么,地方政府之間更多的應強調合作。打破行政藩籬,讓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一切要素自由流動,為企業和各類經濟主體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十)開放與保護。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對內對外擴大開放,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擴大開放,改善投資和發展的環境,就要搬掉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主義的絆腳石,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的國內市場。
應當看到,地方保護主義在不少地方嚴重存在。有的地方只希望別人門戶洞開,自己卻重門深鎖:在行政區界內設卡設限,禁止外地商品進入,本地資源流出;在招商引資中惡性競爭,搞零地價,倒貼資金、資本,降低環保及衛生標準招商引資;在產業發展中,不顧結構雷同,競相高價重複引進生產線……
實際上,地方保護主義不可能保護地方利益。它違背經濟規律,窒息企業生命力、競爭力和創造力,損害投資和發展環境,阻礙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被“保護”的企業,往往失去革新技術、改進管理、開拓市場的壓力和動力,做不大也做不強。
(十一)政府與市場。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推動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府是主導動力,市場是基本動力。
政府主導不是不要市場經濟,恰恰相反,它必須以市場經濟為基礎,遵循市場競爭規則,著力解決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為區域協調發展創造條件。各級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協調中擔負重要職責,它是國家行政序列中的一個環節,又是國有地方經濟的投資人和保護人;既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執行者,又在管轄區域內行使行政權。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協調中要力避角色混亂,力避越位、缺位、錯位,力避過多包攬經濟資源,弱化社會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