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難得一見的圖文述說。讀者從中可以發現,歷代城市的性質、功能、結構,以及整個城市體系的空間拓展形態和分布,竟是中國文明的演進及其在空間拓展過程的寫照。
薛鳳鏇教授參考了大量中國的文獻材料,以及西方相關的資料和發展經驗,將視點時而交錯於歷朝的重大事件、經濟狀況、領土變化,乃至科技和文化藝術的發展、軍事和政治體制的變遷、城市和城市化的動力等方面,時而聚焦在中國的獨特城市觀與城市演化的特點上,其中不乏迥異於西方觀點的精闢論述,以及從城市看歷史和文明演變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書亦是作者累積三十年教研經驗的一次專題總結,他精心研製的百餘幀歷代城市地圖,是全書內容的精髓所在。讀者只要圖文互相參照,自能領悟中國的歷史、文明和城市發展在世界文明之林中所透露出來的獨特個性。
作者簡介
薛鳳鏇,原籍福建,19479出生,在香港長大和受教育。他畢業於香港大學,獲得地理學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1974—1977年就讀於倫敦大學倫敦經濟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77—2007年在香港大學任教。現任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奠基所長。薛教授專著及編著共約四十本,國際學術論文逾一百篇,主攻城市、區域發展、基建和發展策略研究。著作包括:《北京:從傳統國都到社會主義首都》、《中國的大都市》、《中國區域發展報告》、《香港與澳門》、《香港發展地圖集》等。
寫作背景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儒家思想在中國的悠久歷史中曾一直占主導地位。
在這歷史長河中,這個文明古國幾起幾落。以主要朝代計,自周代起便經歷了十三朝。然而據考古材料和古籍記載,周代之前還有商代和史前的夏代及五帝時代。從跨進文明門檻至今,中國的文明演進已歷時約五千年。在現代漢語中,“文明”與“文化”這兩個詞常常被互換,近乎被公認為共通詞。我們這裡採用了稍為狹義的解釋,將文明放在文化之上。在時間上,還未跨進文明門檻的史前文化稱為“文化”,之後,便稱為“文明”。另外,文明亦被作為一個泛稱,如相對於中國文明、中華文明,在中國範圍內的地方文明便被稱為“地方文化”;甚至城市文明或一個時期的城市文明,相對於中國文明和中華文明,亦可稱為“文化”。
中國文明的基本,即其價值觀體系,乃儒家思想。它所揭示的人與天(地及自然)、人與人和國與國的關係,支撐了一個大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的進步、繁榮、擴張和秩序穩定。它是中國歷代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演變的背後原則,規範了中國各行各業的活動和發展,也成為統治者和百姓的行為準則。
城市是文明的載體,因為它是行政、教化、非農經濟活動等的支點,也是為農村和農業服務的中介地。歷史上城市的演變因而自然地體現了文明的演變。
由於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及其他文明的不同,中國城市也自然地與西方城市出現不同的特徵。我們不能說中國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其他文明不是真文明;同樣地,中國城市只是全世界城市中的一個類別,它有它的特點,因為它體現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的中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