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刊物名稱】《中國地質》【英文名稱】Geology in China
【刊物類別】雙月刊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主辦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
【編輯出版】《中國地質》編輯部、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雙月25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167/P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0-3657
【國外發行代號】BM6075
【郵發代號】2-112
【聯合征定代號】LD111167
【刊物版式】大16開128頁
刊物歷史
《中國地質》雜誌的前身是《地質通訊》,創刊於1953年4月。作為當時地質部的機關刊物,以介紹、宣傳地質工作的方針政策為主,也刊登一些地質勘查和調查研究的成果。1955年,為適應地質工作發展的需要,把《地質通訊》與《地質知識》合併為《地質月刊》,成為宣傳地質工作方針政策和交流地質科技成果與管理經驗為主的綜合性月刊。
1958年,又把《地質月刊》更名為《中國地質》,仍為月刊。她繼承了《地質月刊》的辦刊宗旨,主要是傳達和闡述黨對地質工作的方針、政策及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交流地質工作成果、方法和經驗,指導實際工作,以大部分篇幅刊載地質技術稿件。同時,調整了欄目和版面,擴大了發行量,成為當時我國地質界一份頗有影響的地學類雜誌。但因“文革”的影響,從1966年6月起被迫停刊達16年之久。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各項工作的撥亂反正,《中國地質》於1983年1月正式復刊。復刊後的《中國地質》仍為月刊,並成為面向地礦行業的綜合性刊物。辦刊宗旨調整為:主要報導黨和國家對地礦工作的方針、政策及地礦主管部門的具體業務政策;宣傳“保護礦產資源”、“保護(地質)環境”兩項基本國策;交流思想教育、改革開放、技術業務、綜合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地學領域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新方法及重大新發現、新信息,以指導當前地礦工作,促進地礦事業的發展。從復刊到2001年底的19年期間,《中國地質》在宣傳地礦工作,振興地礦事業,交流地礦信息,推動地礦工作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2002年開始,為了順應地質工作體制改革和擴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的需要,打造更為知名的地質期刊,對國土資源部主管的地質期刊進行了調整,把原《中國區域地質》併入《中國地質》。調整後的《中國地質》即現在的《中國地質》,改為季刊,在繼承原《中國地質》和《中國區域地質》內容基礎上又有新的拓展,在刊物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有較大變化,以新的面貌展現在讀者面前。
刊物特色
《中國地質》以基礎性、公益性、學術性、區域性為特色。《中國地質》主要版塊欄目:專家論壇、學術討論、基礎調查、資源評價、勘查技術、簡報。刊物定位
《中國地質》主要展示國家層次、高水平的學術科研成果,著重反映地質大調查和國家級科研項目中具有創新性、前沿性、綜合性、導向性的研究成果。內容涉及到基礎地質(包括底層、古生物、構造地質、岩石、區域地質等)、礦床地質、能源地質、海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含生態地質和災害地質)、遙感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質信息等研究成果。2001年以前,作為指導類刊物,《中國地質》在指導地礦工作,振興地礦事業,交流地礦信息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功能,起到了導向、諮詢、交流的重要作用,成為地質工作者所熟悉和喜愛的讀物。2001年,隨著國家地質工作體制的改革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成立,《中國地質》根據形勢的需要改刊為學術類季刊,其主要目標轉移到宣傳地質調查成果、開展地學學術交流方面來。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中國地質》迅速調整辦刊方向,在很短的時間裡成為在中國地學界,甚至國際地學界都很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成為國內外地學機構和地學工作者關注的重要對象。
辦刊宗旨
以基礎性、公益性、學術性為特色,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展示國家層次、高水平的學術科研成果,著重反映地質大調查和科研中具有創新性、前沿性、綜合性、導向性的研究成果,為地學人才的成長和湧現搭建友好的平台。發展成就
《中國地質》不僅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收錄,還獲得了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獎,進入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成為地質工作者所熟悉和喜愛的讀物。人員隊伍
主編:李廷棟常務副主編:王學明
副主編:趙越、王學明
責任編輯:唐躍、李亞萍、張燕如
編輯部主任:王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