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方立天版]

《中國哲學史》[方立天版]
《中國哲學史》[方立天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華民族的世界觀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中國哲學是世界幾大類型的傳統哲學之一。它致力於研究天 \n\n《中國哲學史》人之間的關係和古今歷史演變的規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自然觀、歷史觀、人性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特別重視哲學與倫理的聯繫。

基本信息

中華民族的世界觀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中國哲學是世界幾大類型的傳統哲學之一。它致力於研究天

《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
人之間的關係和古今歷史演變的規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自然觀、歷史觀、人性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特別重視哲學與倫理的聯繫。

《中國哲學史》正式出版以來,中國的社會文化和學術研究又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和發展,到90年代末,該書已明顯需要再次進行修訂。一些老專家曾先後參與本書的編寫和修改,使得本書具有史料比較全面,分析比較清楚,敘述比較簡潔的特點;所以這修訂的主要工作,是在保留這些內容和保持這些特點的同時,著力去除和改正原有教材中過時的分析框架術語,以便使修訂後的教材既能適應新的時代的教學需要,又能成為一部平實、清楚可靠性強、適用性廣的中國哲學史教科書。

基本信息

主管單位:中國哲學史學會
主辦單位:中國哲學史學會
主編:方立天,李存山
地址:北京建國門內大街5號
郵政編碼:100732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5-0396
國內統一刊號:CN11-3042/B
郵發代號:2-394
單價:10
定價:40

企業概況信息

《中國哲學史》的基本特點,可以成為考察百餘年來中國哲學家構建哲學體系的普遍性方法。諸如此類的新觀點、新認識、新解釋,在本書中可謂屢見不鮮。既能做到“因事設論”,不主觀推測,又能做到“學術創新”,彰顯己見,其不僅凸顯了作者嚴謹的學術風格,也體現了作者敢於創新的學術勇氣。

在現時代,我們對“中國哲學史”寫作的期望是:不僅有明晰的“哲學問題”,而且有正確的“作者理論”,而哲學史的敘述正是通過它們的互動而展開;不僅要充分體現“中國特色”,而且要積極接納西方哲學的方法,並在中西哲學的比照、融會中凸顯“中國哲學的自主性”;不僅要忠實中國哲學文獻,“因事設論”,而且要超越文獻,獨創新論,從而使哲學史體現“事實性”與“價值性”統一;不僅要虛心地繼承以往哲學史寫作的經驗,而且要積極地吸納新的哲學史研究成果,從而使哲學史做到“新舊相資而新其故”,成為傳播和弘揚中國哲學智慧的途轍。無疑,按照這些要求寫出的“中國哲學史”,應該是一部比較科學、比較全面、比較新型的哲學史。

欄目信息

第一編先秦時期的哲學
第一章中國哲學的萌芽與產生
第二章孔子
第三章老子
第四章孫武
第五章墨子
第六章前期法家的社會歷史觀和告子思想
第七章孟子
第八章《管子》書中《心術》等四篇的思想
第九章莊子
第十章惠施和公孫龍
第十一章後期墨家
第十二章《易傳》
第十三章荀子
第十四章韓非
第二編漢一唐時期的哲學思想
第一章漢初的哲學思想
第二章董仲舒
第三章揚雄和桓譚
第四章讖緯和《白虎通》
第五章王充
第六章王弼
第七章顧頠和歐陽建
第八章郭象
第九章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哲學思想
第十章范縝
第十一章東晉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學的發展
第十二章隋唐時期佛教哲學思想的發展
第十三章韓愈和李翱
第十四章柳宗元和劉禹錫
第三編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發展
第一章李覯與王安石
第二章周敦熙和二程
第三章張載
第四章朱熹
第五章陸九淵
第六章陳亮與葉適
第七章元代的哲學思想
第八章王守仁
第九章羅欽順
第十章王廷相
第十一章王艮與泰州學派
第十二章李贄
第十三章方以智
第十四章黃宗羲
第十五章王夫之
第十六章顏元
第十七章戴震
第四編近代中國哲學的發展
第一章龔自珍和魏源
第二章洪秀全
第三章康有為
第四章譚嗣同
第五章嚴復
第六章梁啓超
第七章章炳麟
第八章孫中山
修訂後記
再版後記

相關詞條

中國哲學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