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第一個階段是在2006年,我接受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正式委託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和目標研究”課題,直接為黨的十七大報告提供背景性研究,以支撐和凸顯報告的主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宏大目標。我根據國情研究中心長期以來的中國戰略研究重要成果以及我的著作《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正式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於2006年11月15日完成,上交給有關部門參考。在黨的十七大報告公布之後,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2020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07年11月出版)。該項研究旨在回答和說明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目標。我回顧和梳理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軌跡和歷史經驗,以探索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為主題,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構想,我將其概括為“八個社會、一條道路”。(作者將202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界定為: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上,十幾億中國人民共同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將它們概括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八個社會”和“一條道路”:共同發展社會和共同富裕社會;全民學習型社會;全民健康社會和全民健身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安居樂業型安康社會;開放創新型社會和知識社會;和諧社會和穩定社會;民主社會和法治社會;堅持對外開放、走和平發展道路。(參見胡鞍鋼:《2020中國:全面建?小康社會》,2~3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我還根據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借鑑國際社會發展目標,吸收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為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進行專業化設計。這包括: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目標,由七大具體目標構成的目標體系,以及國家優先發展目標和次優先發展目標。由此提供一個完整系統、清晰明確、遠大現實、積極進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宏偉藍圖和路線圖。現在回過頭來看,我2006年對中國2020年的目標估計還相當保守。例如:當時構想到2020年,中國GDP(匯率法)居世界第二位,而實際上2010年就已經居世界第二位,在2020年之前將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再如,當時構想到2020年,對外貿易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在13%以上,而實際上2012年或2013年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就將接近13%,由於美國占世界比重持續下降,中國將會很快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又如,當時構想到2020年,中美綜合國力相對差距縮小為1.5倍左右,而實際上2010年就已經縮小到1.5倍。又如,當時構想到2020年,進入全球500強的中國(指大陸,不包括香港、台灣)企業達到30家以上,實際上2011年就已經有57家。
不僅是我個人預測相當保守,即使是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2020年目標也是相當保守的。儘管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沒有明確提出202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多少美元,但是時任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主任的曾培炎在解讀這一目標時構想:到2020年人均GDP達到3 000美元以上,大體達到當時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率超過50%,農業就業比重降低到30%左右。(參見曾培炎:《新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見《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8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但實際結果是提前十年超過前兩個可量化的目標,2010年我國人均GDP就超過4 000美元,城鎮化率已接近50%,農業就業比重已降低到35%左右。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兩番。當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曾構想: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4萬元,即5 000美元,城鎮化率接近60%。(參見林兆木:《展望實現二〇二〇年奮鬥目標後的中國》,見《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92~9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現在看來,這兩個指標都會大大提前實現。
以上均表明,我們對未來中國發展基本趨勢的定性描述確實是比較準確的,但是定量預測存在著很大的“測不準”,不是高估而是低估了中國的主要指標。這也表明中國發展潛力、發展動力、發展態勢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大、更強、更好。在某種程度上?,這些預期指標只是中國發展的“最低線”。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8年底開始,我們接受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委託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與目標”課題,該課題直接為編制國家“十二五”規劃提供背景性研究,是“十二五”規劃戰略研究的核心課題之一,不僅我們國情研究中心參與這一核心課題,而且還包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巨觀經濟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信息中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等多個課題組,各方獨立研究,分別提交研究成果。我們於2009年4月率先提交了《關於國家“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及目標建議》(14萬字);5月初向國家發改委作了匯報;9月底率先完成課題報告(17萬字,圖8張,表24張);2010年2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胡鞍鋼、鄢一龍執筆:《中國:走向2015》)。我們本著“全面認識中國,深刻分析中國,精心設計中國,科學發展中國”這一宗旨,為全面制定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的“十二五”規劃提供戰略性研究、專業化設計,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24個量化指標中,有一半與我們的建議是吻合的,成為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重要參考。這也為我們研究2030中國奠定了豐富的信息資料和良好的研究基礎,也形成了長期(指2030年)、中期(指2020年)與短期(指2015年)相結合的中國國情與發展戰略研究的“中國風格”、“中國學派”,在眾多的相互合作與競爭的中國智庫中獨樹一幟。
第三個階段是從2010年底開始,國情研究中心根據中國長遠發展的需求,考慮到中國發展對全球的巨大影響,獨立選擇了“2030中國”研究課題。這是以前兩項研究為基礎,並自然延伸和擴展,但又不同於前兩次受有關機構委託研究,而是我們的自主選題;也不是命題作文,而是我們的自主研究、自主創新。因此,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前兩次有所不同。一方面,我們充分吸收黨的十七大報告、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基本思路、核心觀點和戰略目標,另一方面,把國情研究與世情研究有機結合,把分析中國發展趨勢與世界發展趨勢有機結合,深入探討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和相互影響。這對我們而言,的確是有相當大的研究難度,也是相當大的學術挑戰。因為世界是一個極不確定的世界、變化多端的世界、矛盾衝突的世界,在一般人甚至在學者眼中是不可能有一個大同世界的,而更多的是戰爭、災難、文明衝突、西方民主至上、歷史終結、南北趨異等等,這正與本書的研究結論相反,它們從來都不是世界的主流,只不過是世界支流、逆流而已,只具有一時的新聞價值,不具有真正的歷史價值。
因此,本書專門討論了當今世界的主流和真正的驅動力量,最重要的研究結論是:2030年的世界是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八十多億人口將走向大同的世界;全球發生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全球發生前所未有的南北國家大趨同;全球發生前所未有的南北格局大逆轉,主要發展指標將由20~30年之前的“(南)三(北)七開”到目前的“五五開”,再到20~30年之後的“(南)七(北)三開”。而中國崛起成為改變世界格局對比的“領頭羊”。這是我們在本書中所發出的“中國聲音”和表達的“中國觀點”。
正是在對世情深入研究,對世界主流深刻洞察的基礎上,我們才對2030中國的全球背景、歷史背景有了更新的、更全面的理解,從單一的中國視角轉變為雙重的中國與世界視角,不斷思考並明確選擇了2030年中國社會的主題詞,即共同富裕與大同世界。
全書圍繞“共同富裕與大同世界”這一主題詞深入展開。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中國夢與中國路線圖;第二章從國際視角深入討論走向共同繁榮世界的基本趨勢和可能性;第三章從經濟視角描述了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必然趨勢;第四章從人力資源、人才資源、科技創新和信息化視角進一步論證中國成為世界創新強國的優勢和特點;第五章創意性地提出人類發展總值(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和健康、教育等人類福祉),說明了中國創造高人類福祉之國的奇蹟;第六章論證了中國構建共同富裕社會的可行性和主要途徑;第七章從生態環境視角獨創性地提出中國走向綠色現代化的新思路;第八章作為全書的總結,論證了2030年的中國是十幾億中國人民共同構建的共同富裕社會,2030年的世界是八十幾億世界人民共同繁榮的大同世界。
創新點
第一,前瞻性地提出了以中國2030年共同構建共同富裕社會為主題的長遠戰略構想。這是對實現2020年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大目標之後新的戰略構想,也是全面實現2050年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必由途徑,更加清晰地展現今後幾十年“中國之路”的路線圖及重要標誌,更加突出地展現中國之路就是社會主義共同富民強國之路(毛澤東指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還是中國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之路。第二,創意性地提出了全球2030年共同構建“大同世界”的新理念、新目標。這是向全世界表明和闡釋了中國學者基於人類共同利益的世界觀:否定並反對西方長期主張的“文明衝突論”、“戰爭衝突論”、“大國衝突論”,肯定並堅持“和平、發展、合作是世界時代主題”,肯定並堅持文明融合、文化交流是世界真正主流,肯定並堅持世界走向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同富裕的人類前途。
第三,首次將中國與世界緊密結合在一起,綜合研究國情和世情。充分利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將中國與世界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有機地聯繫起來,既展現了中國在世界經濟、貿易、投資、科技格局中的?位、作用和影響,也展現了世界發展特別是南方國家的大發展為中國所創造的時間更長、範圍更大的戰略機遇期。從全球視野準確把握和發揮中國引導和推動世界大發展、大趨同、大逆轉、大變革的歷史作用,積極和共同構建和平、和諧、共富、綠色的新世界。
本書對2030年中國作出了大膽的長期預測,不僅基於經濟分析的量化手段,還基於對中國發展機制的深刻理解,更基於歷史唯物主義,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見《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10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的深信不疑。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是關於2030年中國的智庫版本,並不代表中國政府版本,這有待於黨的十八大(2012年)、黨的十九大(2017年)和黨的二十大(2022年)報告。本書的主要結論和觀點還需要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和歷史發展的檢驗。我們還會在日後持續的研究中不斷修正、不斷豐富我們的中國觀、世界觀和未來觀。
本書是國情研究中心又一部“集大成之作”和“精心之作”,這是國情研究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所謂“集大成之作”就是滴水穿石、日積月累,從1998年2月以來,我們編輯和出版《國情報告》939期,加上其他《海外中國?究》等總計1110期。正是基於這些上千萬字的長期研究、長期跟蹤、長期積累,才使我們能夠以“2030中國”為主題集國情研究、中國趨勢、世情研究、世界趨勢之大成。所謂“精心之作”就是充分反映我們對國情與世情、中國與世界、現實與未來的最新研究成果,論述最好的思想(特別是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的戰略思想),表達最大膽的創意,提出最富遠見的戰略建議。
主要內容
《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一書把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的大視野、大氣魄與嚴謹的經濟分析很好地結合起來,全書視野宏大,氣勢恢宏,有震撼力,可讀性強,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決策參考價值,而且是普通讀者了解和認識中國國情的優秀讀本。賀教授還指出,中國在未來的發展中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國際壓力和挑戰,我們對於來自國際方面的威脅和可能出現的嚴峻形勢,一定要保持十分清醒的頭腦。我們要把我們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上來,千方百計地為我國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 對2030年中國的預測中很少有來自中國學者的聲音;對2030年世界的預測,迄今為止仍沒有中國學者的專業化研究成果,更談不上在國際背景下發出“中國聲音”、“中國觀點”。為此,應該更加自覺地、前瞻性地研究2030年中國應當成為什麼樣的社會,最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中國,2030年世界會呈現什麼樣的趨勢,中國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人類發展作出什麼樣的貢獻。本書以“2030中國”為主題,以共同富裕和大同世界為核心觀點,全面闡述學者的中國觀、世界觀和未來觀,大膽地發出“中國聲音”,清晰地表達“中國觀點”。針對記者提出的書中的核心觀點與國內外許多學者的研究結論以及普通百姓的主觀感受相差甚遠的問題,胡鞍鋼教授特彆強調了中國能夠實現共同富裕的條件:一是中國領導人的強烈政治意願,二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三是相對雄厚的國家財政能力有力地支持發展差距縮小,四是地方創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胡鞍鋼教授進一步提出,本書不僅是對2030中國的預測,而且表達了對中國未來走怎樣發展道路的信念和主張。認識中國和世界,要有大的胸懷和視野,要看主流和大勢,要對中國充滿信心,要相信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
《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精彩觀點
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GDP)將相當於美國的2.0~2.2倍,人類發展總值(GHDI)相當於美國的3.2倍;
2030年的中國將是十幾億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強大、共同創新、共同分享之國;
2030的世界是200多個國家和地區、80多億人口將走向大同世界;全球發生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發生前所未有的南北國家大趨同和南北格局大逆轉。
報告
世界銀行官網報導,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B·佐利克將於2月26~28日訪問中國,協助發布一份聯合研究報告,該報告審視了中國到2030年之前面臨的經濟機遇與挑戰。佐利克將出席2月27日為發布《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報告舉辦的高層研討會並作開幕致辭。佐利克表示,“為了成功走完未來20年的路程,中國有機會發揮在人才和儲蓄方面的優勢,應對國內外的結構性增長挑戰。”“報告圍繞中國中期的增長與發展路徑提出了建議,旨在幫助中國實現向高收入社會的過渡。”
這份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聯合編著的報告審視了中國到2030年之前的戰略抉擇,針對中國增長模式的未來結構提出了建議。出席研討會的人員包括中外著名經濟學家、印度、俄羅斯、南非等開發中國家的部長以及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員。
佐利克在京期間還將拜會中國國家領導人,圍繞全球議題、中國未來的改革發展方向、與世行的合作夥伴關係的未來發展等問題交換意見。抵達北京之前,佐利克將訪問廣州,與廣東省領導討論世行如何協助廣東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的努力。在北京的活動結束後,佐利克將對內蒙古進行為期一天的訪問,拜會內蒙古自治區領導以便更好地了解這個資源豐富的內陸省區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討論世行有可能提供哪些支持。
此次是佐利克在2007年7月就任世界銀行行長後對中國的第七次官方訪問。
作者簡介
胡鞍鋼,1953年生,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國情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鄢一龍,1976年生,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博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後,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博士後。
魏星,1980年生,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博士,英國牛津大學跨學科區域研究院博士後,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目錄
第一章中國夢與路線圖一、中國夢:共同富裕與大同世界
二、中國特色現代化路線圖
三、中國發展邏輯
四、本書的主題與結構
第二章共同繁榮世界
一、全球經濟黃金增長期
二、全球產業結構調整期
三、國際經濟一體化深化期
四、全球科技革命與創新競爭
五、全球人口老齡化、城市化加速期
六、全球綠色革命與綠色能源
七、小結:走向共同繁榮的世界
第三章經濟強國
一、世界最大經濟體
二、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三、世界最大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世界最大規模的城市化
五、世界最大、最現代的基礎設施體系
六、小結:走向世界經濟強國
第四章創新強國
一、世界人力資源強國
二、世界人才強國
三、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四、世界信息化強國
五、小結:走向世界創新強國
第五章高人類福祉之國
一、世界高收入國家
二、世界高教育發展水平之國
三、世界健康之國
四、世界高人類發展之國
五、小結:走向高人類福祉之國
第六章共同富裕社會
一、城鄉共同富裕
二、地區共同富裕
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人人享有社會保障
五、小結:走向共同富裕社會
第七章綠色中國
一、世界森林盈餘和碳匯大國
二、人水和諧之國
三、碧水藍天之國
四、共建美好家園
五、世界最大綠色能源之國
六、世界低碳綠色發展之國
七、小結:走向綠色現代化
第八章共建“大同”
一、共同富裕社會
二、“大同世界”
三、人間正道
附錄1中國潛在經濟成長率的中長期變動趨勢(2011—2030)
附錄2各地區人類發展指數(1980—2030)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