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不連續殺人事件》講述的是一九四七年夏季,大詩人歌川一馬的山間別墅之中,聚集著前來避暑的學者、詩人、作家、畫師、醫生、演員……二十餘名登場人物,無一不是當時的社會名流,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竟陸陸續續引發了八宗兇殺慘案!整個故事裡面,雖無推理小說“不在場證明”和“不可能犯罪”這兩大慣例,卻藏有一個驚天詭計。這縱非史無前例,但就日本文壇而言,則是當仁不讓的首創。
編輯推薦
《不連續殺人事件》是日本“無賴派”文學大師坂口安吾唯一的一部長篇推理小說,出版翌月便獲得了第二屆偵探作家俱樂部獎的長篇獎(今稱“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堪稱日本戰後本格推理小說的傑出典範。
作者簡介
坂口安吾(1906-1955),本名坂口炳五,日本戰後著名的文學大師,“無賴派”文學的領軍人物。十六歲時,他因沉溺文藝,考試交了白卷,被學校開除,離開之前,給他的課桌刻下了這樣一句話:“余將成為偉大的落伍者,有朝一日重現於歷史上。”1946年,他發表《墮落論》,一時風行日本,使他受到萬眾矚目,漸漸成了“無賴派”(偶爾亦稱“新戲作派”)文學旗手。坂口安吾認為推理小說是一種高級的娛樂,是“解謎的遊戲”、“作者和讀者的智慧比賽”,他的推理小說雖然數量不多,但幾乎篇篇都是精品。
寫作背景
“二戰”期間,大概是從1939年開始,日本政府頒布了一項命令,將推理小說視同“敵性文學”,因其具有傳播敵國思想、弘揚敵國價值觀的可能,所以要全面禁絕推理小說的創作、翻譯、引進、出版和販賣。在這種狀況下,許多推理迷只好私下聚會。尤其是《近代文學》雜誌的作者群體,常常會聚集到評論家大井廣介的家裡討論推理小說,而且他們都很喜歡輪流朗誦推理小說,讀到快要解謎的時候便停止下來,以便提出各自的推理或猜測。在這些人當中,坂口安吾大概是最具熱忱又最難猜中的一個,而他的性格又往往使他撂下大話。履遭文友訕笑之後,他最終惱羞成怒,宣稱早晚要寫出一部大家都猜不出兇手的推理小說。
後來“二戰”結束,1947年間,他真的實踐諾言,給《日本小說》連載《不連續殺人事件》。該著共分七回,每次連載結束,都會帶著“附記”,這大概也創下了史上“給讀者的挑戰信”的紀錄,從第一回就表明要向讀者挑戰,並願意將解謎篇的稿費當做獎金雙手奉上。爾後,他幾乎每篇“附記”都會對自己的小說予以提點,並再度向讀者發出挑戰,有時甚至會訕笑讀者,讀來頗有些小說之外的樂趣。
《不連續殺人事件》自標題以降,都很啟人疑竇。既然_本書里連續描寫殺人事件,那這些事件應該是有連帶關係的,作者卻又明言是“不連續”,讓人尚未閱讀之際,就先在腦中展開許多猜想。實際上,雖然書中沒有什麼明顯的詭計,但最後的轉折仍舊精彩,儘管現在看來有點陳舊,但當時則是那種讓人大呼過癮的解謎。
雖然坂口安吾有著反權威、反制度的信念,但他的推理小說卻一絲不苟地照著前人所奠定的基礎來創作。不過,閱讀第一章時,敏感的讀者肯定會察覺到這個作者非同尋常。因為短短不到二十頁的篇幅中,他竟交代了二十餘人的恩怨情仇和人際糾葛,乍看是一團混亂,但仔細梳理之後,卻又有著奇特的秩序和韻律感。在我看來,這似乎是坂口安吾既喜歡服用興奮劑又擅長圍棋的結果,整體的文筆壓抑在一種高漲的氣氛中,讀來有種特別的緊張感,仿佛再多一點點,都會導致整部小說文體的崩壞碎裂。而排除往常的血緣順序來描述人際關係,更好像是從高處俯瞰棋盤一般,高屋建瓴,透出了作者的筆力之深。(但也正因如此,建議讀者讀第一章時拿紙筆畫圖記錄—下,或許會對隨後的閱讀有所幫助。)
這部小說1948年連載結束,同年就出了單行本,鏇因嚴謹的布局和出色的人物設計,榮獲1949年第二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之後更在各種票選和歷史排行榜屢屢出現,堪稱一部經典異常、讓人無法忘卻的推理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