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電視劇]

《三國》[電視劇]

《三國》,指的是2008版《三國》,籌備長達5年,劇本五易其稿,投資金額過億,是中國電視史上迄今為止製作規模最大的電視劇。拍攝將用時10個月,轉戰河北涿州、浙江橫店、江蘇無錫、內蒙古草原、甘肅戈壁以及北京周邊等諸多外景地,加上後期剪輯和特效製作,預計將於2010年初放映。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新《三國》海報新《三國》海報

中文名: 三國
外文名: Three Kingdoms
其它譯名: 三國志の英雄伝
出品時間: 2008年9月26日
製片地區: 中國內地
導演: 高希希
編劇: 朱蘇進
主演: 陸毅,張博,陳建斌,于和偉,林心如,黃維德,陳好,何潤東等
集數: 95集
類型: 歷史,戰爭,古裝
總製片人: 韓三平
語言: 國語/國語
首播衛視: 江蘇,安徽,天津,重慶,NHK
首播時間: 2010年5月2日
通稱: 新三國、新版三國、新三國演義

劇片簡介

電視劇《三國》電視劇《三國》

大型史詩巨製《三國》通過表現漢末群雄割據到三國鼎立,再到天下歸晉的過程,肯定了以“人”、以“仁”為本,弘揚了精忠報國、重信重義等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傳統;展現了人文哲思、軍政戰略、內外策謀、兵法陣法等中國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 2010年5月2日,《三國》在天津、重慶、安徽、江蘇四家衛視同時開播。

高希希版電視劇《三國》以曹操刺殺董卓為開篇,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英雄版曹操。該劇前4集在天津衛視播出之後引來網友拍板磚無數,認為劇情與原著嚴重不符、多處硬傷、台詞雷人等。該劇導演高希希則在個人部落格上表示,做好“被拍”準備。
與央視版《三國》“桃園三結義”開篇不同,新版《三國》以曹操刺殺董卓開場。隨著陳建斌飾演的曹操登場,曹操成為前4集的絕對主角。觀眾們看到的不再是“奸雄曹操”,而是一位熱血救國的英雄志士。這個感覺正如此前導演高希希所言——曹操被“翻案”了。此外,新版《三國》在內容上也有很多省略,如桃園三結義、剿滅黃巾軍、何進和十常侍之亂等。許多網友認為,新版出現諸多“硬傷”,比如原著中桃園結義在先,之後才有討伐黃巾軍,再後董卓獨霸朝政,而新版《三國》則將三事件次序倒置。
導演高希希以“五年悲喜,新版《三國》精髓如初”為題在部落格中表示,在新版《三國》即將接受觀眾檢驗之際,“我的心情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又興奮不已。”他說,大家總是問新版《三國》新在哪裡,但我也想說新版《三國》舊在哪裡,我們是用一些新的概念來詮釋《三國》的精髓、《三國》人物的精髓,精髓如初。高希希也預料到新版《三國》播出之後,勢必因為與老版《三國》的比較而引來板磚,他表示:《三國》是個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但經典改編勢必會有非議,早就說過做好了“挨板磚”的準備,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平和地面對新版《三國》,先看後評。我們的《三國》驚喜了自己,希望也能驚喜大眾。

演員介紹

《三國》[電視劇]《三國》[電視劇]

曹操:陳建斌(飾)
陳建斌是最早確定的演員,曾成功塑造過許多個性鮮明的形象。戲雖未開拍,但曹操的霸氣已渾然天成。

孫尚香林心如(飾)
昔日溫婉柔弱的紫薇格格在高希希的新片中將會蛻變為才捷剛猛、騎馬殺敵的孫尚香,正面叫板好姐妹趙薇。

諸葛亮陸毅(飾)
高希希曾說諸葛亮有仙氣,又有些妖氣。毛遂自薦的陸毅無論從演技、年齡到藝德,都有能力演出其飄逸、睿智!

貂蟬陳好(飾)
“萬人迷”陳好有閉月羞花之貌,一直給人“花瓶”印象,而要做只漂亮得讓人稱讚的花瓶,也要頗具實力。

劉備于和偉(飾)
于和偉表演認真、執著,每一次都能給予驚喜。同時他會把“仁者無敵”的信念在劇中做最重要的呈現。

小喬趙柯(飾)
小喬國色流離,資貌絕倫,是很滋養男人的女人。趙柯的古裝扮相溫婉清新,頗具小喬氣質。

劇情簡介

(圖)《三國》[電視劇]《三國》[電視劇]——小喬

《三國》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漢章帝以來,東漢政府一直處於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權力鬥爭,這兩大集團力量的互相鬥爭,形成了東漢獨特的政治局面;權力每次交接,無不伴隨大規模的殺戮,嚴重削弱了東漢帝國的勢力。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面放權到洲牧、太守,一方面默認並支持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洲、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各洲牧、太守紛紛擁兵自重,地方豪強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並推舉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當塢帥,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靈帝亡,劉辯即位;宦官和外戚展開新一輪權力爭奪,為了在權力爭奪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何進聽取袁紹建議,徵調四方猛將、英雄豪傑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亂政;地方勢力藉口討伐董卓,紛紛招兵買馬,後王允計殺董卓,西涼軍閥再度把持政權,並互相拼殺;而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紛紛兵刃相交,亂世正式來臨。

公元196年,盤踞袞州的曹操擊敗呂布,聽取部下的意見,推行屯田,並西迎獻帝,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其後擊敗劉備、袁術、呂布等,占有袞、司隸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紹也攻克易京,徹底消滅軍閥公孫瓚,占據了翼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絕大部分,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江東的孫策先後打敗許貢、王郎等人,占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地,在江東立穩了陣腳。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也成為軍閥中的有力競爭者。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騎兵萬餘,南下與青少年好友曹操爭鋒,曹操先後擊殺袁紹勇將顏良、文丑後勒兵官渡;袁紹在正面戰場無法撕開曹操防線,同時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後方汝南開展第二戰場,先後被曹操採取相應措施一一瓦解。後曹操放火燒掉袁紹屯放於烏巢的軍糧等軍用物資;袁紹大將張郃、高覽投降曹操,袁軍士氣全無,曹操乘機發動大反攻,殺萬餘,俘虜7萬餘。其後袁紹一蹶不振,二子爭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出其不意,大勝,平定了北方,一舉成為最強大的軍閥。江東孫策準備在曹操和袁紹決戰時偷襲許昌,不料正在加緊策劃的時候給刺客刺殺,傷重身亡,其弟孫權即位,加強了對南方發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地方豪強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當上了荊州牧;寄居劉表的劉備和江東孫權也加緊搶奪荊州;曹操知道劉表死亡後,馬上率領精銳騎兵5000,輕裝簡備,日夜兼程,南下搶奪荊州;並於長坂擊潰南逃的劉備;劉琮投降,曹操拘有荊州大部分。孫權、劉備為了對抗曹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領14、5萬大軍,水陸並進,進軍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持。周瑜用黃蓋計,大燒曹操連環船,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大敗而歸,荊州所受降的水軍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軍和部分的嫡系部隊,急劇上升勢頭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致力於北方。赤壁之戰後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展開激烈爭奪,劉備乘機搶奪了荊州南部四郡,並派關羽北上攻打襄陽,被守將樂進擊敗;經過一年的爭奪,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陽,徹底失去了南下的據點;同時,孫權從合肥方向進攻也被曹軍挫敗。

公元211年,劉備聽取謀士龐統、諸葛亮的建議,留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大軍藉口抵抗張魯,入川謀取益州;經過3年的爭奪,終於奪取了益州。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藉口進攻張魯,挑撥關中割據勢力馬超、韓遂等公開作反;曹操乘機消滅關中勢力並一舉攻下割據漢中的張魯;劉備恐懼曹操乘機攻擊成都,馬上向孫權退步。公元218年,劉備在攻取三巴後,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北上爭奪漢中,擊殺漢中守將夏侯淵;曹操不得不親自到漢中前線指揮作戰,無法挽回敗局,不得不退出漢中,也失去了進軍益州的據點,三國勢力達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現。

公元219年,關羽受劉備勝利勝利攻取漢中的鼓舞,出兵進攻襄陽,遇上山洪爆發,水淹曹軍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圍襄陽、樊城;曹操馬上派遣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同時和孫權達成短暫同盟,徐晃於襄陽城外擊敗關羽;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偷襲南郡,並利用政治手段來鞏固在荊州的統治,擒殺企圖逃走的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利用南郡為據點北上攻取襄陽並乘機進軍中原的戰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進位稱帝,國號吳;三國才正式出現。

公元222年,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自己帶領步兵主力,準備奪回南郡。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都督,領50000大軍,橫兵夷陵,阻擋劉備大軍,並利用劉備補給線長遠的優勢;劉備求戰不成,士氣日益衰減,加上天氣炎熱,放鬆戒備;陸遜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先是派朱然帶領水軍主力,截斷劉軍歸路,然後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經此一役,元氣大損,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自己也死於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師漢中,北伐曹魏;派趙云為偏師,揚言從斜谷攻打長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親自帶領7-8萬大軍,從祁山出發,準備奪取關西。曹睿親臨長安,派大將軍曹真帶領10萬大軍攔阻趙雲,同時派駐防關中的名將張郃帶領5萬精銳部隊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張郃在街亭大敗蜀漢先鋒馬謖,諸葛亮失去了街亭,處處為張郃所制,無奈只有退兵。後蜀漢多次出兵,都被對手張郃、司馬懿所牽制,由於補給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於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出;8月,諸葛亮病亡,蜀漢退兵。

公元241年,司馬懿發動政變,一舉消滅曹魏宗親曹爽勢力;255年,257年,司馬師、司馬昭分別平定曹魏餘黨;確立了西晉的基礎。

公元263年,曹魏以鍾會、郭淮、諸葛緒帶領共18萬大軍進攻蜀漢。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向甘松、沓中,進攻駐守在此的姜維;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取漢中後與姜維相對於劍閣。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歷經艱辛,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諸葛亮子諸葛瞻戰死,後主阿斗遂投降;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曹奐稱帝,改國號晉。

公元279年12月,王渾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進攻,胡奮出擊夏口,杜預自 駐地襄陽進軍江陵,王戎、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而下,大舉進攻東吳。公元280年,王渾於三山擊潰東吳丞相張悌主力,不久,吳主孫皓投降;西晉統一全國,三國正式宣告結束。

三大難點

(圖)《三國》[電視劇]《三國》[電視劇]——劉備

難點1:場景多

首先是場景量巨大。據悉,這一部戲的場景相當於常規歷史劇的四到五倍。王貽濤直言:“這一點說實話很苦惱,因為這部戲很多都是在征戰、逃亡,是在一個時代的變遷過程中,所以沒有一個主要的、貫穿的、戲量大的主場景,很多景地拍很短的時間就不用了,這一點是和常規電視劇大不相同的,導致美術部門的工程量很大,所需的費用也很龐大。”比如攻城,他介紹:“光城門就有30多個。營寨,全劇有72個以上的營寨,一會兒是袁紹的,一會兒是曹操的,一會兒是劉備的,一會兒是誰誰誰的,而且根據南方北方不同、地形不同、時期不同,它還要有不同的外形特徵,帥帳、配帳又都不一樣,我們所有的帳篷在轉場時就要用掉12輛9米6的大卡車,這些都是花銷比較大的地方。還有宮殿,從董卓進京開始一直到最後曹丕繼位,就涉及了很多種類的宮殿,包括年代的更替,地理的變遷,各國的特徵,都要體現到畫面上。各種府宅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全劇280多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住所。這都給我們的場景設計和製作帶來很高的要求,很大的工程量。”

那么這個量放在這裡,怎么設計?工期怎么保證?預算又怎么控制?王貽濤說:“我們只有在設計的時候儘量巧妙一點,把錢用在刀刃上,或者一景多用,通過改景、改陳設的辦法,替投資人節約資金。另外這也是為了拍攝周期的考慮,因為場景那么多,不可能拍完一個就轉場,拍完一個就轉場,那樣就會耗費太多的時間了。”

難點2:選景難

這也是從場景太多延伸出來的一個問題。王貽濤解釋道:“比如全劇需要30多個城門,可是目前中國現存的古代城門全加起來也就是十個左右,絕大部分還得美術部門想辦法解決。再比如後花園,劇本中寫到了十幾個,可全國現在只有兩處現成的漢代庭園,一處在涿州影視城太子府,一處在橫店影視城的宰相府和公主府,剩下的怎么辦?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選景裡面最大的問題是戰場。偏偏《三國》又是部戰爭戲,大戰有三場,中小戰役近百場,這就需要大量不同特色的戰場來加以表現。但王貽濤卻指出了難點所在:“建築還可以一景多用,戰場卻很難重複,它的山勢、地形、水系、季節氣候體現出來的環境、甚至植被都得不一樣。而且選景時看到的很多地方,非常好看,如果能拍出來,在畫面上看是很絕的,可惜大隊的車輛啊、裝備啊進不去,它沒有這個交通條件,只能捨棄。再有一種情況是景地雖然很漂亮,很適合劇情,但因為當地已經搞起了旅遊,有了很多人工痕跡,拍出來難免會穿幫,這樣無形中選景餘地就越來越小了。所以選景問題也是很苦惱的一個難題。”

難點3:意境難

《三國》每個段落都有典故,都是流傳至今的經典,其中的場景設計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但王貽濤說:“這種場景往往從製作上來說很簡單,但是從設計上來說又很不簡單。”

他解釋說:“比如‘三顧茅廬’,地球人都知道,它很經典,但是你說你怎么做它?真是簡簡單單,搭一個竹子的,搭一個茅草房?好像也不是特別合適,不能把人們心目中那么好的一個情境給簡單地處理掉了。但如果為了不簡單處理,就去堆砌它、把它弄得很複雜很繁瑣甚至很華麗嗎?那也不行,那就違背了我們這個劇整體的美學定位了。像這樣難辦的場景還有很多,比如煮酒論英雄,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等等,戲量都不大,但是它的氛圍,它周圍整體的一個意境,都需要去渾然一體地營造出來。”這三個難點揭示出《三國》超大製作規模的冰山一角。據悉,面臨各種難題的不光是美術置景部門,還有服裝、化妝、道具、演員、統籌等部門,而這些難題絕大部分都是因為該劇的製作規模太龐大而引起的。但王貽濤說出了所有主創人員的心聲:“雖然操作起來很難,但我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問題,而且必須以保障戲的效果為前提,這是一條高壓線。畢竟《三國》是四大名著里規模最大的一部,我們不敢有一絲怠慢,一定要讓它達到我們這一代人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效果。”

四大看點

(圖)《三國》[電視劇]《三國》[電視劇]——孫權

演員:偶像型英雄

《三國》最具看點的是眾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最終確定的演員名單是,陳建斌演曹操,陳好演貂嬋、趙柯演小喬、陸毅演諸葛亮、于和偉演劉備。”高希希說。

人選一經公布,大家不禁猜測:這不是要把,《三國》拍成青春偶像劇嗎?“啟用年輕偶像演員是我為這部《三國》注入的流行元素,我只是希望這是一部少年《三國》。”高希希說。

道具:細節決定成敗

《三國》中出現的兵器很多,為此劇組會專門找來兵器專家進行設計和製造,力求真實。高希希說:“劇中有4把很名貴的寶劍,它們的價值可以抵一輛賓士車。”此外,《三國》里還有很多戰戲,馬也很重要,所以劇組專門找香港馬會租,“每天找專人照顧馬就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造型:貼近歷史真實

高希希表示新《三國》里每個人物都是特定歷史時代鑄就的英雄,所以在人物塑造上,將更貼近歷史真實和人性真實。而人物造型方面,則會凸現其主要特徵,以簡潔為主。

戰場:特技手段製作

高希希說:“宏大的戰爭場面是史詩劇作的重要元素,這些戰爭場面,後期將會用特技手段使其更加逼真和顯示出恢弘氣勢。

五大矛盾

(圖)《三國》[電視劇]《三國》[電視劇]——呂布

《三國》電視劇面對的五大矛盾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開播以來,引起了國內外億萬觀眾的廣泛關注。改編者們(包括編、導、演諸方面)懷著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責任感,艱苦奮鬥四年之久,譜寫了一曲高揚愛國主義正氣,振奮中華民族精神的壯歌。從總體上來看,改編者在忠於原著的前提下,對古典文學名著的電視化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力求有所開拓、深化、創新,使《三國》電視劇成為一部格調正、品位高、氣勢恢宏、質量較好的作品。儘管它存在一些不足,用“精品”的標準衡量,還有若干不如人意之處,但作為近年來為數不多的高雅作品之一,仍然應當給予充分肯定。

人們對《三國》電視劇的評價還有比較大的分歧,持批評態度者並非個別;即使是基本肯定它的絕大部分觀眾,也普遍感到許多地方不過癮,不滿足。這裡包含多種複雜的因素,而從根本上說,《三國》電視劇的創作面對著五大矛盾。若能全面認識這五大矛盾,不僅有利於改編者更深刻地總結經驗,而且有助於觀眾更恰當地評價作品。

(一)小說的浪漫情調、傳奇色彩與電視劇的求實風格的矛盾。改編者十分強調“忠於原著”,這個原則無疑是正確的,否則就不叫“改編”了。既然要“忠於原著”,那就不僅要忠於原著的思想傾向和主要人物的性格基調,而且要忠於原著的藝術風格。《三國》電視劇在前一方面做得較好,而在後一方面則明顯不足。小說《三國演義》的總體藝術風格是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情調、傳奇色彩的結合。羅貫中緊緊抓住歷史運動的基本軌跡,大致反映了從東漢靈帝即位(168年)到西晉統一全國(280年)這一歷史時期的面貌,強烈地關注蒼生疾苦,嚮往國家統一,呼喚明君賢相,歌頌“忠義”英雄,表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然而,在具體編織情節,塑造人物時,羅貫中卻主要繼承了民間通俗文藝的傳統,大膽發揮浪漫主義想像,大量進行藝術虛構,運用誇張手法,表現出濃重的浪漫情調和傳奇色彩。例如:歷史上本是孫堅斬華雄,小說卻寫成關羽斬華雄,而且是在“溫酒”之間便迅速告捷,勝得極其輕鬆瀟灑,使人物形象光彩照人,充滿傳奇色彩;歷史上趙雲在長阪之戰中懷抱阿斗,保著甘夫人,只能是匆匆撤退,小說卻巧加安排,讓趙雲在曹軍重重包圍之中橫衝直撞,大顯神威,洋溢著撼人心魄的陽剛之美;歷史上張飛在長阪橋立馬橫矛,怒目高叫,使得“敵皆無敢近者”,小說卻不滿足於此,而是層層渲染張飛的三次大喝,虛構夏侯傑被嚇死、曹操也被嚇得帶頭逃跑的細節,使張飛的威猛形象倍顯高大……《三國》電視劇的改編者對此也有所感受,在某些片斷也有意加以表現;但全劇總的風格主要是現實主義,在情節組織和人物塑造上大多顯得太“實”,與小說的美學風格顯然有所不同。就拿人們議論較多的戰爭戲來說,《三國》電視劇在表現頻繁發生的將領之間的廝殺場面時,不落戲曲和武打片的老套,力求帶有古代戰爭的特色,這是對的;但許多地方拍得過“實”,卻顯得不精彩,難以充分表現三國英雄的高超武藝和非凡氣概,如果在動作設計和畫面調度上稍加誇張,適當運用特技鏡頭,效果就會好一些。即以張飛威鎮長阪橋為例,本來運用特技很容易誇張其吼聲,突出其威猛氣勢,導演卻處理得十分平淡,觀眾只聽到演員本身的聲音,當然會覺得氣勢不足,感到不滿意了。小說與電視劇在藝術風格上的這種矛盾或差異,乃是人們感到不滿足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原因。

(二)小說的豐富情節與電視劇的取捨剪裁的矛盾。小說《三國演義》的情節密度甚高,全書120回,包含大小情節一百幾十個。如此豐富的情節,既為改編者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又要求改編者作好取捨剪裁。《三國》電視劇原計畫拍80集(現在的84集是後期剪輯的結果),按照電視連續劇的藝術規律,最好是每一集著重表現一個情節,每一集都形成一個小高潮;至於次要情節,或融入主要情節,或略加點染,或以解說詞一筆帶過,或逕行割捨,切忌平均用力。這個道理不難理解,編導對某些次要情節也是這樣處理的;但在許多時候,實際操作起來卻並不容易。一方面,小說《三國演義》的幾乎所有情節都已為人們熟知,在改編者看來,真是滿目珠璣,難以割捨;另一方面,改編者強調“忠於原著”,總想儘量全面地再現小說的內容,深恐刪除太多,傷筋動骨。由於捨不得割愛,就使得相當多的分集包含兩個乃至更多的情節,而每集又只能限制在45分鐘左右(除去片頭片尾,實際只有40分鐘左右),這樣一來,往往造成這種情況:人們感到一些分集交代太多,用於展開主要情節、刻畫主要人物的時間不足,其結果,或者來不及形成高潮,或者高潮的力度不夠,給予觀眾心靈的激盪不夠強烈,也使觀眾覺得不太過癮。

(三)小說的簡略描寫與電視劇的具體表現的矛盾。與情節的豐富性相對應,小說《三國演義》對各個情節的描寫卻大多比較簡略。作為語言藝術,小說常常是寥寥數語便可概括複雜的過程,喚起讀者心靈的感應,讓讀者用想像去充實作品的描寫。然而,作為視覺藝術的電視劇,卻必須用直觀、生動、形象的畫面,將一個個情節具體展示在觀眾面前。兩種藝術形式的不同特徵,既使改編者進行藝術轉換時有一定的困難,又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了相當大的餘地。事實上,改編者對“開拓、深化、創新”的追求,在這一方面表現得頗為充分,小說中的若干情節,經過編導的改造、加工和演員的精心表演,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試以第46集《臥龍弔孝》為例。小說第57回寫得相當簡略,對於祭奠大典具體如何進行,毫無交代,整個過程(包括祭文)僅用了900字。電視劇如果機械地照搬小說,肯定很難“出戲”。編導則首先表現諸葛亮得知周瑜夭亡後十分悼惜,決意前往祭奠,並針對劉備的擔心,分析孫權不願結仇,魯肅堅持聯劉的情勢,既強調了諸葛亮與周瑜是對手又是知音的關係,又突出了諸葛亮高瞻遠矚、洞察全局的睿智。然後,以曹操欲率30萬大軍南下報仇、東吳諸將欲殺諸葛亮、孫權命諸葛瑾勸阻孔明等細節,表明形勢之複雜。接著,以多組鏡頭表現靈堂的布置和祭奠的儀式,著力渲染東吳上下同悼周瑜的悲壯氣氛。在此基礎上,再濃墨重彩地表現諸葛亮肝腸俱斷、聲聲血淚地痛祭周瑜,使劇情迅速達到高潮。特別是唐國強聲情並茂的表演,更使觀眾熱淚盈眶,感動不已。最後,又寫魯肅率眾送別諸葛亮,諸葛亮授以退去曹操大軍之計,魯肅由衷讚嘆:“臥龍真當世奇才也!”很好地照應了前文。改編者的辛勤努力,使劇情曲折合理、搖曳多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富於情致,藝術感染力超越了小說而獲得較大成功。不過,也有一些地方,改編者只是用電視語言簡單地演繹小說情節,就顯得比較單薄,感染力不強。

(四)小說所造成的高期望值與電視劇實際達到的水平的矛盾。小說《三國演義》經過六百多年的廣泛傳播,並藉助戲曲、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反覆渲染,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被公認為難以企及的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光輝典範,形成遠遠超過其思想藝術成就的崇高地位,對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產生了極其巨大而深刻的影響。這種十分特殊的情況,給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帶來很高的期望值。這種高期望值,與《三國》電視劇實際達到的水平構成一對矛盾。這不僅指《三國》電視劇確實存在若干不如人意之處,而且指人們在觀賞《三國》電視劇時,有時要求過高;更重要的是,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將它與自己印象中的小說《三國演義》相比較,而這種比較往往是一種“不平等競爭”。對於古代作家羅貫中創作的小說《三國》,人們已經習慣於仰視,對其成就充分肯定,對其疏漏、錯訛、不合情理之處則十分寬容;而對於當代藝術家改編的《三國》電視劇,人們總是平視,有時甚至是俯視,對其成功之處往往估計不足,對其缺點、毛病則易於發現,敢於批評,有時甚至過於挑剔。這種難以覺察的集體意識,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很大一部分人評判的客觀性與全面性。仍以戰爭場面的表現為例。小說《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最突出的優點在於著重表現戰爭雙方的戰略戰術和奇謀妙計,而戰場廝殺則往往只用粗筆勾勒,基本上沒有反映雙方士兵的群體搏殺,也很少具體描寫哪一位將領的一招一式,只是由於三國故事的廣泛傳播,三國英雄的武藝早已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既相當模糊而又非常深刻的印象。《三國》電視劇的編導在戰爭場面的表現上所下的功夫比羅貫中多得多:對於千軍萬馬的交戰,編導注意了陣勢的布置與變化、指揮聯絡的方式等等,對幾大戰役的決戰場面拍得很有氣勢;當然,也有不少交戰場面流於一般,缺乏特色,有的甚至顯得馬虎;至於許多交戰場面只有將領的廝殺,眾多士兵卻只是搖旗吶喊,不合古代戰爭的實際,則是因為受制於小說原著而不得已。對於將領之間的單打獨鬥,固然有許多場面如上文所說,拍得太“實”;但也有一些場面拍得很精彩,如“張飛戰馬超”這場戲,就拍得動感十足,富於變化,把人物的勇武氣概和豪爽性格表現得有聲有色。總的說來,《三國》電視劇的戰爭場面既有超越小說之處,也有未能充分傳達小說韻味之處。如果簡單地認為電視劇還不如小說,並不符合實際。即使當代藝術家的個人修養高於羅貫中,花費的心血多於羅貫中,其作品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很難——甚至不可能——趕上小說《三國演義》。優秀的古典名著,總是具有某種不可重複性。這一矛盾,也是人們對《三國》電視劇感到不滿足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原因。

(五)改編者的藝術追求與部分觀眾的審美心理的矛盾。平心而論,《三國》電視劇的思想容量和藝術水準,不僅大大超過電視連續劇《渴望》,而且也勝於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然而,它在短期內產生的轟動效應,卻未必超過《渴望》《紅樓夢》。這是因為,目前觀眾的審美心理,不僅與播映《渴望》時大不一樣,而且與播映《紅樓夢》時也有明顯區別。這裡至少有三點非常突出:

第一,選擇餘地的日益多樣性,使得全國觀眾一致關注一部電視劇的盛況再也難以重現。今天的人們,休閒娛樂方式之多,獲得審美愉悅的途徑之廣,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這不能不分散一部分人對《三國》電視劇的關注。對於希望得到全社會認可的編導來說,這似乎有些無可奈何;而對於社會來說,這又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第二,審美興趣的多元化,導致部分觀眾的評價標準與編導的追求和預期相岐異。一部分喜歡愛情片、武打片、偵破片的觀眾,對若干問題的認識可能就別是一樣;即使是喜愛《三國》電視劇的觀眾,審美趣味也千差萬別。比如“借東風”這場戲,有人覺得還沒把諸葛亮的“仙”氣表現充分,有人認為目前的處理比較恰當,有人卻質問為什麼要讓諸葛亮裝神弄鬼,可見觀眾對改編的原則、方法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出入頗多,眾口難調,亦屬自然。

第三,過多的商業娛樂片敗壞了部分觀眾的胃口,降低了他們的審美鑑賞能力,有的人甚至形成某種偏見,這就必然會影響他們對《三國》電視劇的接受。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對《三國》電視劇議論紛紛,褒貶不一,乃是正常現象;編導可以追求雅俗共賞的目標,但要使各種不同層次的觀眾一致叫好,則實在很難做到。這個矛盾,正是部分觀眾對《三國》電視劇感到不滿足的又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原因。不過,文藝作品不僅應該適應接受者,而且可以造就接受者,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這個矛盾是能夠部分解決的。

面對這五大矛盾,古典文學名著的電視化,確實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是一項很複雜的系統工程,緊緊關係到改編者和接受者雙方。正確認識這五大矛盾,改編者和接受者都可以更全面地看待《三國》電視劇的得失,從而更好地肯定成績,找出不足,為今後的名著改編提供更豐富更成熟的經驗。

劇片評價

九十五集中國大型史詩電視連續劇《三國》是由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製作中心策劃立項,由數家中國實力影視製作機構聯合出品的一部史詩大劇,取材自中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和史書《三國志》。該劇已被定為國家廣電總局全面扶植的重點電視劇。該劇從2004年開始創作劇本,五易其稿,將於2008年9月正式開機,並於2010年在中日兩國隆重首播。該劇集結了中港台兩岸三地強大的演員陣容和巨額投資,使得場面氣勢磅礴,感人肺腑。

《三國》通過表現從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官渡之戰、赤壁大戰後三國鼎立,再到司馬家篡魏後天下歸晉的整個過程,肯定了以“人”、以"仁"為本,治理天下首先要聚攏人心的思想;弘揚了精忠報國、顧全大局、胸襟廣闊、英勇無畏、堅韌不拔、重信重義等中華民族優秀的意志品質和精神傳統;展現了人文哲思、軍政戰略、內外策謀、兵法陣法等中國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洋溢著壯闊雄渾、頂天立地的浩然正氣。

全劇以“董卓進京、曹操刺董”開篇,歷經了“諸侯會盟伐董卓”、“貂蟬獻身除國賊”、“群雄逐鹿奪徐州”、“官渡大戰爭北方”、“火燒赤壁定三分”、“三國鼎足各蓄力”、“夷陵之火蜀敗亡”,直至最後“諸葛司馬爭兵鬥法”這一系列情節段落。全劇在忠實原著、融合史實的基礎上,將龐雜浩繁的素材加以精練、剪裁,使得整劇結構勻稱、緊湊,呈現出一種一氣呵成、緊鑼密鼓、跌宕起伏的面貌,其連貫性、緊湊性、戲劇性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除了將“三國”產生、發展的過程作為情節主軸外,本劇還設定了諸多精彩的副線。如:在魏國內部設定了“曹氏諸子奪嫡之爭”、“曹丕曹植和甄妃的愛情糾葛”、“曹氏與司馬氏皇位之爭”等副線;在蜀國內部設定了“關張對諸葛從不服到信任”、“荊州部將與川內舊臣從對立到同心”、“劉備與諸葛的戰略分歧”等副線;在吳國內部設定了“主戰派與主和派的分歧”、“老將軍對少壯派的成見”、“孫權與周瑜之間的和作與對抗”等副線。整個劇作衝突飽滿,主副線索層次分明,筆力部署詳略得當,體現了很高的結構技巧。
本劇塑造了諸葛亮、曹操、劉備、孫權、周瑜、司馬懿這六大核心人物,以及呂布、董卓、王允、獻帝、袁紹、孫策、陸遜、呂蒙、魏延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主要人物,還塑造了魯肅、賈詡、陳宮、荀彧、郭嘉、法正、龐統等奇絕的謀士形象,以及關羽、張飛、黃忠、趙雲、馬超、許諸、典韋、太史慈、甘寧、張遼、夏侯惇、公孫瓚等偶像級的戰神形象,還有貂蟬、甄妃、蔡文姬、孫小妹、大小喬、靜姝、曹後、卞氏等各具非凡的美人形象——他們都是代表了三國時代卓越風采的精彩人物。在塑造這些人物時,本劇既遵循原著,又結合史實,更作出了符合藝術規律的充分發揮,著力為人物賦予了豐富的性格側面。縱觀全劇,有名有姓的角色多達三百多個,其中重要人物就有近百個,異常宏大地展現出一幅琳琅滿目、異彩紛呈的人物形象長卷。
不僅如此,本劇還以精湛的筆墨展現了“飛熊軍”“陷陣營”“白馬義從”“虎豹騎”“大戟士”“連弩兵”等一批神秘超凡的古代特種部隊的群像,這在三國題材影視作品中尚屬首次,當成為一大亮點。

這是一部值得萬眾期待的史詩大劇。憑藉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在全球範圍內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劇所講述的那個大傳奇時代的精彩故事,定將征服每一個中國人,亞洲人,以及全世界所有期待傳奇、熱愛英雄的人們。

精彩劇照

(圖)《三國》[電視劇] 《三國》[電視劇]
(圖)《三國》[電視劇] 《三國》[電視劇]
(圖)《三國》[電視劇] 《三國》[電視劇]
(圖)《三國》[電視劇] 《三國》[電視劇]

三國影視風雲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