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道,為儒家文化圈國家行政區劃的一種。
道縣簡稱“道”,地處湘南,毗鄰兩廣,素有“襟帶兩廣,禁止三湘”之稱。是湖南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是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承接基地。全縣轄9個鎮、14個鄉、3個國有農場,總面積2442平方公里,總人口66萬人。當地政府以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為根本出發點,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以調整經濟結構為重點,突出招商引資,大力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全面提升經濟運行質量,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推動全縣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雛形
「道」這種行政區劃始創於中國。「道」在秦朝開始出現,起初跟縣同級別,專門使用於少數民族聚居的偏遠地區,《漢書》地理志解釋為“有蠻夷曰 道”或者“縣主蠻夷曰 道”。
到了隋唐時代,出兵征戰經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為“某某道”,該方面軍主將稱“某某道行軍大總管”。例如攻打高句麗時的 平壤道行軍大總管、 遼東道行軍大總管、 浿江道行軍大總管等等。後來在內務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詞,在撤併郡縣(或州縣)之初,一級行政區較少時僅作為監察和地理單位,在後來州縣增多之後逐漸成為實質性的一級行政區,由州-縣二級制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這種形式和演變過程,與20世紀的法國相似,法國起初把80多個省份按歷史地理淵源劃分為10幾個“大區”,後來大區逐漸演變成為省份的上級單位。
一級行政區劃上使用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為州縣之上的一級行政區劃,之後迭有增加,至二十三道之多(唐睿宗景雲年間)。但節度使制掌握地方實權後,「道」日漸演變為對一個節度轄區的稱呼,和初唐、盛唐時的意義有所不同。至今韓國和日本也使用行道行政區劃。
而遼朝因循唐朝舊制仍使用「道」作為一級行政區劃。
影響
元朝建立後,某某等處行中書省成為一級行政區劃,行省下設有道,道下有「路」的行政區劃單位。至明清時期,「道」成為省之下軍區的通稱,如「福建省台廈道」或「台灣道」,但明朝及清朝意義上稍有不同。其中,也有人把清朝的道與省、府、縣相提並論,稱之為四級地方行政機構。例如,《內政年鑑》。
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曾經在省下設「 道」為次級行政區劃單位,並曾計畫「廢省置道」,將全國劃分為70多個道,但之後並未採用此規劃,而之後「道」這個行政區劃也被廢除。
至今,朝鮮及韓國仍在使用「道」,為一級行政區,等同於許多國家的行省 (Province),而範圍和規模則相當於中國的地區/地級市。日本於明治時代前,各地也有「道」的設定,但目前只剩下一個:北海道,與都、府、縣同級,習慣上統稱為「都道府縣」。
古中國的使用情形
唐朝政區
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10道:
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為15道,即將山南道、江南道各分為東、西道,又增設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862年(懿宗鹹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 。
此時全國設有:
關內道 河南道 河東道 河北道 山南東道 山南西道 隴右道 淮南道 江南東道 江南西道 劍南道 嶺南東道 嶺南西 道京畿道 都畿道 黔中道
遼朝政區
遼朝的行政區劃大體為道、府(州)、縣三級;遼全境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南京道西京道
丁朝和前黎朝政區
越南在唐朝時屬於嶺南道,設安南都督府,後改 安南都護府、鎮南都護府,後又改回安南都護府。府下管轄12個州,交州刺史充任都護,為長官。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王國設定靜海節度使。
安南獨立之初多沿襲唐朝、南漢舊制,丁朝和前黎朝將轄區劃分為十道,設將軍,道下置州、府、縣、社,而名稱多不可考。李朝時置24路,陳朝置12路或15路,胡朝改路為鎮。
之後,黎朝初期設東、西、南、北、海西等5道,後改為12道:
清化道義安道順化道天長道南策道國威道北江道安邦道興化道宣光道太原道諒山道廣南道,1471年吞併占城後設 阮朝改為23鎮、4營。法國吞併以及越南獨立後設省
現代日本、朝鮮和韓國的使用
日本
奈良時代(約7世紀)開始,日本分為5畿7道,後於1869年增設北海道。1872年,日本開始進行地方政區改革,至1889年後廢除其他7道,只保留北海道。
五畿(畿內) 東山道、東海道、北陸道、山陽道、山陰道、南海道、西海道、北海道
朝鮮和韓國
約10世紀開始,當時的高麗把全國分為八道。這些道的名稱隨著道府所在地的變化而跟著變遷。直到朝鮮王朝末年。這八道的名稱是:
鹹鏡道,後分為南、北兩道 黃海道平安道,後分為南、北兩道 江原道,韓戰後被停火線切分屬於南北韓 京畿道忠清道,後分為南、北兩道 慶尚道,後分為南、北兩道 全羅道,後分為南、北兩道 以上8個道稱為 朝鮮八道,之後又把這八道再劃分為13道。這些名字沿用至今。
道縣
道縣古稱道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縣制,歷為郡、州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及近代革命家何寶珍等歷史名人都誕生在這片熱土上。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天下谷源、人間陶祖”的玉蟾岩遺址;有都龐嶺國家自然保護區、湘源溫泉生態景區、天下一絕——月岩景區,還有享譽千年的“四奇”、“八景”等豐富的旅遊資源。
道州歷來為湘南桂北物質集散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東距郴州170公里,與京廣線,京珠高速公路相接;西距桂林180公里,與湘桂線,衡昆高速公路相接;北上長沙、武漢,南下深圳、珠海,西出南寧、海口,均可朝發夕至。207國道貫穿南北,1863、1806省道橫貫東西,瀟水河入湘江過洞庭可直達上海。縣城北郊還有一個56萬平方米的機場,是湘南及兩廣北部地區十餘縣市,飛機播種、殺蟲、物探、航測的作業基地。洛湛鐵路預計今年道縣段全面開工,福貴線也將爭取從道縣經過,屆時道縣將成為南方新崛起的重要交通樞紐。道縣的山水和人文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川秀麗奇絕,國家級風景區千家垌早已蜚聲中外,風景區湘源溫泉度假村、濂溪故里、月岩、兩河口水上樂園,或為山奇,或為水秀,可謂各擅勝場。令遊客流連忘返。
道縣特產豐富,柑桔有“金桔出營道者,為天下冠”之美稱;“道州紅瓜子”暢銷東南亞;“道州灰鵝”是湖南省十七個地方名優品種之一,榮獲外貿部“優質出口產品”稱號;“道州厚朴”等享譽全國市場。通過多年的發展,道縣已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厚朴生活基地縣、秸稈養牛基地縣、天然草原恢復建設基地示範縣、國家湘南臍橙優勢產業帶和湖南省蔬菜生產重點基地縣、油茶生產基地縣。
道縣礦產資源豐富,是湖南省有色金屬之鄉。已探明有開採價值的礦產達20多種,其中錫、鎢礦的儲量和品位均居全省第二位,金屬鋰、銣礦為湖南省獨有,蚣壩鎮後江橋和祥霖鋪鎮的大型金屬礦床在全國榜上有名。據勘探,全縣錫鎢礦的保有儲量達160萬噸、鉛鋅礦220萬噸、錳礦3400萬噸、鐵礦1500萬噸、鋰礦40萬噸、銣礦16萬噸、高嶺土2000萬噸。境內水系發達,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小水電開發潛力大,全縣水能蘊藏總量達36.18萬千瓦,2002年被列為國家以電代燃料生態工程試點縣。
道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道縣人民立足深厚的傳統文明與文化,並正以自己的智慧與勤奮創造嶄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