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人”假設

“複雜人”假設

“複雜人”(Complex man)是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提出的假設。"複雜人"的含義有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就個體人而言,其需要和潛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地位的改變,環境的改變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改變而各不相同。其二,就群體的人而言,人與人是有差異的。因此,無論是"經濟人"、"社會人",還是"自我實現人"的假設,雖然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並不適用於一切人。在資本主義初期,資本家把員工不當人看;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經濟人”假設產生,承認人的經濟要求;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出現了“社會人”假設,認識到人有心理活動,不僅有物質需求,還有心理的、社會的需求,提出了尊重人、關心人、重視人際關係的主張;以後,行為科學的蓬勃興起,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的作用凸現,產生了“自我實現人”假設,提出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問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系統理論的發展,使管理界對人的認識由片面走向全面,從一個方面考察人到全面考察人,產生了“複雜人”假設。

基本概念

“複雜人”(Complex man)是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提出的假設。“複雜人”的含義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就個體人而言,其需要和潛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地位的改變,環境的改變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改變而各不相同。

其二,就群體的人而言,人與人是有差異的。因此,無論是"經濟人"、"社會人",還是"自我實現人"的假設,雖然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並不適用於一切人。

他們認為,人的需要和動機是很複雜的,並不是單純的經濟人,也不是單純的社會人,更不是單純的自我實現人。這三種假設雖然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並不適用於一切人,人的需要和動機不僅因人而異,而且一個人在不同年齡、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都會有不同的表現,並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經驗的增加、地點的變化而變化。

提出背景

沙因沙因

“複雜人”假設是權變學派提出的人性假設理論,代表人物有沙因、史克恩、莫爾斯、洛希等人。“複雜人”假設認為,無論“經濟人”假設還是“社會人”假設,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不適用於一切人。人本身是複雜的,在複雜的、不斷變換的環境中會表現出不同的人性來。人性中既有唯利是圖、追求物質利益的一面,也有精神需要、追求社會責任、實現自身最大價值的一面。而且二者是個權變的過程,在物質基礎很低的情況下,追求物質利益就是第一位的;在物質利益大到一定程度時,追求精神利益就成為主鏇律。應該將“經濟人”理論和“社會人”理論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運用。因此,第三種假設——“複雜人”假設脫穎而出。

基本觀點

1.人的需求是多樣且因人而異、隨發展條件和情況而變化的。人不僅具有複雜的需要體系,而且人的這種需要是隨著人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並且需要因人而異,需要的層次也不斷改變。

2.人在同一時間內的多種需要和動機相互作用形成複雜的動機模式。人在同一時間內有各種需要和動機,它們會相互作用,結合為一個統一體,形成複雜的動機模式。

3.動機模式是內部需要和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人是複雜的,要受多種內外因素的互動影響,內部需要和外部環境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產生了動機模式。內部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外部環境是不斷變化的。人在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工作部門和崗位可以有不同的動機模式。因此,不存在一個適應任何時代、任何組織和任何個人的普遍有效的動機模式。

4.不同人對不同的領導模式有不同的反應。由於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異,對同一領導模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複雜人”假設主張根據不同人的不同情況,因人而異地採取靈活多變的領導模式和領導方式。

5.在適當的領導策略之下,不同類型的動機模式,可以產生高激勵水平。“複雜人”假設含有辯證法因素,它強調根據工作性質、個人特點和外界環境三者合理配置,因人、因地、因事而異,採取靈活機動的領導方法。

複雜特性

根據超Y理論分析企業中職工需要的複雜性,可分為以下五點:

1、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這些需要隨著人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每個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層次也因人而異。

2、人在同一時間內有各種需要和動機,它們會發生相互作用並結合為統一整體,形成錯綜複雜的動機模式。例如,兩個人都想得到高額獎金,但他們的動機可能很不相同。一個可能是要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另一個可能把高額獎金看成是達到技術熟練的標誌。

3、人在組織中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會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和動機。這就是說,在人生活的某一特定時期,動機模式的形式是內部需要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4、一個人在不同單位或同一單位的不同部門工作,會產生不同的需要。例如,一個人在工作單位可能落落寡合,但在業餘活動或非正式群體中卻可使交往的需要得以滿足。

5、由於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異,對於不同的管理方式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沒有一套適合於任何時代、任何組織和任何個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存在意義

複雜人假設汲取了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和自我實現人假設的優點,並充分體現了“權變”的理念,即“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對管理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基於此假設的權變管理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風行於西方,至今仍廣泛地指導著各類組織的管理活動。

四種人性

與“複雜人”假設相對應的管理,不贊同前述幾種人性假設。但是,首先,它並不完全放棄上述三種以人性假設為基礎的管理方式,而是善於發現員工之間的差異,根據不同的人、不同情況,因人而異地採取靈活多變的管理方式。其次,根據工作性質,採取不同的組織形式,有的採取固定的組織形式,有的採取靈活變化的組織形式。再次,企業情況不同,領導方式亦應不一樣。例如,任務明確、分工清楚、工作有序的企業,更多地採取授權的領導方式,以充分調動和發揮下屬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任務不明、工作雜亂的企業,則適宜採取嚴格的、較專權的領導方式,使企業逐步走上有序發展的軌道。

值得注意的是,對上述四種人性假設應當予以正確認識和評價。

第一,四種人性假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先後出現。在資本主義初期,資本家把員工不當人看;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經濟人”假設產生,承認人的經濟要求;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出現了“社會人”假設,認識到人有心理活動,不僅有物質需求,還有心理的、社會的需求,提出了尊重人、關心人、重視人際關係的主張;以後,行為科學的蓬勃興起,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的作用凸現,產生了“自我實現人”假設,提出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問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系統理論的發展,使管理界對人的認識由片面走向全面,從一個方面考察人到全面考察人,產生了“複雜人”假設。這四種人性假設的依次出現,反映了對人和人性認識的逐步深化和社會的進步。

第二,四種人性假設及以其為基礎所提出的許多管理主張、措施有其合理性、科學性一面,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第三,四種人性假設有其片面性、非科學性一面。例如,“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三種假設,分別認為人天生就懶惰、勤奮、善良,是徹頭徹尾的唯心論,當然不足取。“複雜人”假設,過分強調人的差異性、個性,而忽視人的共性,這也是不科學的、片面的,亦不足取。

第四,四種人性假設雖然是隨歷史進步依次產生,但是我們不能武斷地完全否定前者,以後者取代之,應當科學、審慎地分析每種人性假設,拋棄其唯心、不科學的片面之處,吸納其科學、合理、進步之成分,即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結合當前實際,對現代企業人的人性做出客觀的、科學的、公正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構建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