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號

“耆英”號

“耆[qí]英號”建成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屬於以人物命名的船舶。其名稱來自駐廣州欽差大臣耆英。耆英因與英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在中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可是“耆英”號帆船卻聲名遠揚。

簡介

“耆英”號全長近50米,寬約10米,深5米,載重750噸;柚木造成,分十五個水密隔艙;設三桅,主桅高27米,頭尾桅分別高23米和15米;主帆重達9噸,懸吊式尾舵。
“耆英”號“耆英”號

耆英號在1846年由一位英國商人秘密購買,這打破了當時中國有關不得出售中國船隻予外國人的法律。該船船員包括30名中國人及12名英國水手,並由英國船長查爾斯·阿爾佛雷德·奧克蘭·凱勒特指揮。船上還有一位自稱四品官員的中國人希生,估計充其當翻譯。一般認為,英國人購船目的是以考察、研究中國木帆船的結構和性能,因此花高價購買此船用作遠洋航行。另一說是英國為了要弄清中國水師的新式兵船,特意通過其商人秘密購買了與滿清水師中最大型兵船同一類型的“耆英號”,經好望角開往倫敦,對其構造特點進行了徹底的研究。

航行歷程

鄭和航海過去了440年後的1846年12月6日,在禮炮聲中,注定了沒有歸途的“耆英號”緩緩地駛出了港口。船上有30名中國人和12名英國人。“耆英”號的遠航在香港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所有的人都來到了船上,或站在岸邊想看一眼這艘前所未有地試圖繞半個地球前往英國的中國平底帆船。出發之前,香港總督德庇時爵士、海軍艦隊司令托馬斯·科克倫爵士及其艦隊的所有軍官們、駐港英軍總司令和大部分香港著名人士全都登上了“耆英號”的甲板。

1847年3月14日“耆英號”繞過好望角時遇上了一場猛烈的海上颶風。在這場颶風中, “耆英號”證明自己是一艘出類拔萃的海船:它經受暴風雨的能力絲毫不亞於那些在英國製造的海船。

“耆英”號“耆英”號

4月17日“耆英號”到達聖赫倫那島。離開聖赫倫那島之後,原來準備直抵倫敦,但由於遇上了逆風和海流,它偏離了航線,朝美洲方向駛去;當船員們在長途航行中發現食品和飲水的供應短缺之後,開始變得牢騷滿腹,幾乎釀成騷亂。於是船長凱利特決定將船駛往紐約。在紐約停泊時,每日參觀人數達七、八千人;此後又訪問了波士頓。1847年2月17日“耆英號”從波士頓出發前往倫敦,並於3月15日抵達了澤西島的聖奧賓海灣,只用了2l天的時間就跨越了大西洋──這個時間甚至比美國定期郵輪跨越大西洋的時間都更短。該船在倫敦停靠時,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等各方人士,都上船參觀這第一艘到達歐美的中國木帆船。遺憾的是“耆英”號到達目的地後不久就被拆解研究,木材製成了兩艘渡輪和一些紀念品。

評價

“耆英號”的航行,創下了中國帆船航海最遠紀錄,充分顯示中國古代木帆船構造和性能的優良。“耆英號”堪稱中國歷代古船設計思想和建造技術的結晶,是中國古船寶庫中的一件稀世珍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