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習是一種常見的軍隊集中訓練形式,經常採用敵我對抗的形式考查和訓練部隊在複雜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對提

高部隊的實戰能力非常重要。以美國而言,演習可以分為展示性的演習和基於效果的演習兩種。不過,前者的目的並不是像常人想像的那樣完全是為了展示軍力。美軍的展示性演習對外是為了展示軍事實力,而對內卻是為了展示軍隊的弱點,以此來向國會請求更多的預算和資源。近幾年,台灣的漢光演習就深得美國軍隊的“真傳”,以所謂的“兵棋推演”來證明自己實力的不足和缺陷,為軍購活動奠定基礎。很明顯,真正對作戰部隊有積極意義的是基於效果的演習。在美軍所有基於效果的演習中,最著名的就是具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演”之稱的“紅旗”演習。特別是2008年的軍演印度首次派出了蘇-30MKI參加了演習,更引起了對“紅旗”軍演的關注。
歷史
“紅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越南戰爭期間。在越南戰爭的空中作戰中,雖然美國空軍裝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

機,但空軍飛行員的空戰素質和作戰效能卻跌到了歷史最低點。具體來說,美國空軍在越南戰爭期間的戰損比只有2:1,根本無法與二戰期間的優異成績相提並論。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空軍及其飛行員過分迷信裝備和電子技術,忽視了基本的空戰技能。越戰期間,美國空軍裝備了當時相當先進的F-4“鬼怪II”戰鬥機,配備遠程機載雷達、“麻雀”中程空對空飛彈和“響尾蛇”紅外製導近距格鬥飛彈。然而,這些先進的戰鬥機在遭遇越南空軍的“米格-17”和“米格-19”戰鬥機時卻經常沒有還手之力,一旦F-4與這些“米格”戰鬥機捲入近距空戰,F-4的空空飛彈優勢無法發揮,很多美軍飛行員竟然不知道如何進行格鬥空戰,因此勝算往往掌握在越南人的手中。震驚之餘,美國空軍責成駐內華達州的內利斯空軍基地的空軍戰術戰鬥機武器中心進行了一系列名為“紅男爵計畫”的研究,深入分析東南亞戰爭中的所有空對空作戰問題。
1972年,該中心正式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其中指出了三方面的問題。首先,多用途戰鬥機作戰單位的任務範圍

過於廣泛,飛行員未能掌握足夠的技能,實際作戰中的表現常常是顧此失彼。第二,多數被擊落的飛行員根本沒有看到來襲的敵機,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揍了下來。該報告的說辭是,美軍飛行員在空戰訓練中看慣了大尺寸的美國戰鬥機,而越南人的戰鬥機小巧靈活,在空中很難發現(這種藉口牽強得有些過頭了)。最後,美國空軍飛行員不熟悉敵方飛行員的戰術和飛機性能,而且沒有在平時的訓練中根據敵方的弱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演練。因此,在與越南戰鬥機交手時,美國空軍飛行員無法適應對手快節奏的空戰機動。
除此之外,其它的一些研究項目也發現了美國空軍在訓練和空戰技能方面存在的問題。例如,獨立研究機構利頓公司就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越南戰爭的歷次空戰進行了研究,其結論是飛行員的最初10次實戰任務是最關鍵的,而多數不幸的飛行員都是在這些任務中被擊落的。如果飛行員能夠安然度過這些任務,他們在日後取勝和生存的機率就會大幅度提高。
真實的訓練
這些研究總結出的教訓促使美國空軍對飛行員的培訓過程進行了全面改革,解決了多用途戰鬥機飛行員戰鬥能力

不全面的問題,空軍為每一個中隊指定了主要和次要“既定作戰能力”,讓飛行員強化某些特定任務領域的作戰能力,如空對空或對地攻擊。
為了解決目視識別敵機和利用敵機弱點的問題,當時的戰術空軍司令部(TAC)要求下屬部隊開始更為真實的作戰訓練。“紅男爵”報告曾經特別指出,如果想達到更加真實的空戰對抗,就應當使用敵人的飛機或其它較真實的替代機種。為此,在飛行員的任務資格和持續訓練課目中,異型機空戰訓練(DACT)成了必修課。從1972年至1976年,美國空軍組建了4個“入侵者”中隊,裝備T-38教練機和F-5戰鬥機,並且全部塗裝蘇軍的迷彩和機徽。這些假想敵中隊的飛行員全部要學習蘇聯戰鬥機的空戰動作和空戰戰術。
除了空戰訓練外,美國空軍戰術司令部還在1975年啟動了一項代號“真實冠冕”的計畫,改善空軍飛行員的空對

誕生與發展
70年代中期,整個美國空軍都在加強注重專業性和真實性的飛行員訓練工作。此時美國空軍司令部作戰局提出了

參加最初幾次“紅旗”演習的飛行員所反饋回來的意見非常積極。在第一年的時間裡,共有2500名來自美國空軍各司令部、空軍後備役、空軍國民警衛隊、海軍陸戰隊、海軍和陸軍的飛行員參加了“紅旗”演習。當時最先進的F-15戰鬥機和A-10攻擊機也參加了演習。通過這些演習,各部隊有機會在真實的環境和老練的對手面前發展和評估新的戰術。雖然在最初4年的“紅旗”演習中,飛機的事故率比戰術空軍司令部日常飛行的事故率高出4倍,但美國空軍指揮官們卻非常有遠見,他們仍然要求部隊在儘可能真實的情況下進行訓練。
由於“紅旗”演習的巨大成功,美國空軍開始考慮尋找其它方法來改進戰鬥訓練。1976年,美國空軍戰術司令部

開始將指揮和控制(C2)部門和機載平台(預警機)也投入到“紅旗”演習中。在此之後,太平洋空軍司令部組建了名為“雷暴對抗”的真實空戰演習,利用駐菲律賓的基地和“入侵者”中隊對太平洋地區的美軍飛行員進行集訓。此後,美國的盟國也紛紛組建了自己的真實空戰演習,1978年加拿大組建了名為“楓旗”的實戰演習,演習地區的地形和地貌與東協地區非常相似,演習的效果也更加明顯。1981年,美國陸軍在艾爾文堡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訓練中心,並且將陸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演習從“紅旗”中分離出來,建立了自己的“空中勇士”演習。
在1978至1984年期間,當時的美國戰術空軍司令克利奇上將還在內利斯空軍基地創建了“綠旗”演習。“綠旗”演習與“紅旗”非常相似,但加入了新的作戰單位,如情報收集平台和電子戰飛機,主要訓練空軍飛行員在電子環境中的作戰能力。但“綠旗”與“紅旗”也存在很大的區別:在“紅旗”演習中,飛行員為了避開敵中低空地空飛彈威脅,通常需要以超低空貼地飛行,而在“綠旗”中,藍軍首先使用電子戰系統壓制敵軍的防空系統,然後再奪取空中優勢,最後才列其它目標發起攻擊。這正是十多年後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的典型打法。
演習
“紅旗”演習在創立後即不斷成長,其規模隨著其重要性逐漸茁壯。1975年第一次“紅旗”演習的重點放在戰術

轟炸,3周總計進行了550個任務架次。今日的“紅旗”演習在演習最初幾天就超過這個規模了,而且任務內容包括攻勢空中反制(OCA)、空中遮斷(INT)、敵防空網壓制(SEAD)與C31SR(指揮、控制、情報、監視和偵察)。參與人員最早是美國戰術空軍,現在則擴大到美國空軍各司令部、海軍、海軍陸戰隊及超過25個盟國空軍。
保持美國空軍的戰鬥能力
“紅旗”演習主要目的是保持美國空軍的戰鬥能力,特別是完訓後回到原單位,將“紅旗”演習中所學套用到日

每個“紅旗”演習都包含攻勢空中反制、阻絕打擊、敵防空網壓制與指揮管制作戰這些常規科目。此外根據演習任務的不同還包括近距空中支援(CAS)、戰鬥搜尋救援(CSAR)、特種作戰(SOF)、電子作戰、戰術空運與空中加油等,任務中每個科目環環相扣。“紅旗”演習完全反映美國空軍如何計畫與執行未來的空中戰鬥,例如藍軍在任務前利用實時衛星影像資料尋找紅軍的防禦設施,基地設在內利斯基地附近印地安泉基地的“掠食者”無人機進行偵察任務。等到將目標定位後,藍軍的戰機就對這些設施以各型制導炸彈或是傳統炸彈進行攻擊,雷射制導武器通常由地面前方管制官進行導引照射。
主隊:演習中的假想敵
組織與執行“紅旗”演習的單位是內利斯基地第57聯隊旗下的第414戰鬥戰術中隊,該中隊在“紅旗”演習舉行

414中隊同樣也為每場演習提供紅軍,就是“紅軍戰術小組”,操作模擬敵機的F-16C戰機。414中隊紅軍戰術小組操作8架F-16C戰機,以俄系戰機的戰術、空戰動作讓美軍戰機飛行員有面臨真實戰鬥的真實感。紅軍戰術小組由地面管制引導接戰,414中隊同時也為美軍與盟國空軍的藍軍戰機模擬地面防空系統、搜尋與照明雷達的運作或模擬地列空防空飛彈或高射炮火。414中隊提供的其它服務還包括雷達、通信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干擾等。總之414中隊就是模擬世界上所有假想敵的一切反制措施,讓參演部隊儘可能感受到如同真實般的戰鬥。
在“紅旗”演習中運用所有的威脅系統教導藍軍飛行員“先學爬、再學走、後學跑”的觀念。威脅隨著演習進程推移而逐漸增強,目的是教導藍軍飛行員要培養擊敗敵防空網的能力。紅軍所做的都是為了訓練,並確定藍軍未來在實際戰鬥中面臨任何狀況都能從容應付。
準備“作戰”參加“紅旗”演習的藍軍飛行員要在演習前的數月開始準備,需要合格的低空飛行、武器操控與空中加油能力,

地勤組員則需確認挑去參加“紅旗”演習的戰機連續2周不會產生重大故障。前往內利斯基地的戰機通常配置雙組飛行人員、1或2架預備機、軍需品、地勤成員、空地裝備與預備配件。所有參演單位必須自給自足,“紅旗”演習的戰爭會不顧維修保障能力而持續下去,藍軍的參演單位必須要確保自己的作戰能力不致中斷。
周而復始的“紅旗”演習,讓內利斯基地的設施持續不斷地承受約100架戰機和5000名人員作業。
參演部隊會在演習開始前的周末就抵達內利斯基地並接受包含基地方位、離到場程式與飛行限制等一般性簡報,空勤組員將進行前10架次的作戰任務熟悉飛行。
第一天的任務通常是熟悉性任務,空勤組員在內利斯基地的訓練空域中以150米或稍高的高度飛行。這些空中任務

“紅旗”的任務在414中隊前一天對參演單位下達空中任務指令後開始計畫,空中任務指令包含任務所有細節,如任務目標、防衛情報、進出目標航線、天氣預報與通信頻率等。每天都有新的任務與科目,如低空飛行、實彈與空中加油科目,與此同日寸來自空中與地面抵抗強度越來越大、任務也愈發複雜。
任務指揮官每日皆由藍軍中遴選一名資深飛行員擔任,藍軍分別為許多分隊分配不同的目標或打擊任務。任務指

所有“紅旗”演習的空中任務都在內華達測試與訓練空域進行,空域形狀看似倒三角形,而內利斯基地與拉斯韋
加斯則在南方三角形端上。內華達測試訓練空域包括內部機密區域在內總面積達13000平方千米,“紅旗”演習也會由內華達測訓空域的北方與東方,延伸進八猶他州的軍事區進行。
藍軍機群由內利斯基地起飛後就在東邊集結出發執行任務。戰機經過空中加油,便轉往西方內利斯測訓區計畫的

紅軍則利用地面防空系統與空中戰機保衛“祖國”,而防禦仿真器包含固定與移動發射源,並且逐日變換防禦陣地。仿真器包括地列空飛彈雷達發射源、防空飛彈發煙仿真器以仿真防空飛彈發射。藍軍戰機在數量上往往壓倒紅軍戰機,為彌補紅軍劣勢,紅軍戰機在遭“擊落”後可以繼續接戰。但藍軍遭紅軍擊落後就必須立即退出戰
場,由靶區西邊返航,紅軍也擁有空中加油機,故紅軍戰機可以全程伺候藍軍的打擊任務。但為安全起見在藍軍戰機接近地面打擊目標5英里內,紅軍戰機就脫離戰鬥。
內利斯訓練區內包含超過50個真實目標,包括全尺寸並停放退役戰機的機場、防空飛彈陣地、卡車車隊與裝甲戰車、碉堡與建築物模型,另外如火車或彈道飛彈發射車則是機動的。“紅旗”演習允許參演者以實彈攻擊部分目標。剛開始的任務以藍色練習彈代替,但後面的任務多可利用實彈。對許多飛行員而言,“紅旗”演習是他們第一次使用實彈飛行與作戰。
記錄與講評
早期的“紅旗”演習利用空戰動作演練儀系統記錄空戰情形並裁定結果,現在每場在內利斯基地訓練空域展開的

空戰訓練系統實時處理空戰情況,並投影在“紅旗”演習簡報室的投影螢幕上。包括414中隊的參謀、美國空軍參演單位的人員及參加演習的外國分遣隊指揮官們都在這裡觀看任務的進行,414中隊的演習指導則關注模擬的戰損情況。空戰訓練系統允許所有訓l練彈與實彈的投放,每一枚模擬空對空飛彈發射後,空戰訓練系統就會記錄飛彈路徑。系統基於飛彈性能參數、發射位置與目標機相對位置,可立即計算出獵殺機率。假如獵殺機率夠高,記錄就顯示擊落。同時空戰訓練系統也可由彈道計算的方式在戰機未投實彈的狀況下根據炸彈參數算出可能的破壞效果,實彈投出時光學電視攝影機就監視整個過程。空戰訓練系統還增加記錄地對空防空系統的示波器,這可以看出藍軍戰機對於迴避與施放熱焰彈及干擾箔條的反制措施是否有效。任務記錄由許多地面監測站的錄像系統進行,並儲存全部無線電通信。
在回到基地後,空勤組員根據任務中的角色進行分組講評。戰機飛行員參加空戰講評會,檢視每次空中接戰;攻擊機飛行員參加攻擊講評會,檢視打擊成果。然後全部任務組員都會回到“紅旗”演習的簡報室參加依據空戰訓練系統記錄回放的講評。紅軍組員對每枚飛彈發射或炸彈投擲進行戰位與獵殺機率的講評,並指出若如何進行攻擊的效果會更好,並指出戰機在何種情況下會成為地列空飛彈的犧牲品。空戰訓練系統可將任務的任一角度以三維立體展示,飛行員據此能清楚地判別戰機位置、友機、目標與威脅源。 空戰訓練系統是“紅旗”演習的關鍵,因為它能直接評估任務效果。飛行員的記憶經常與空戰訓練系統記錄的並不相符,在看過任務實況回放後,飛行員可清楚地看到他們是如何進行任務的。由於需要長時間的討論,一次講評下來一般需要3、4個小時,往往比進行任務本身更久。講評的目的是讓飛行員能把經驗教訓立即反饋到下次任務中,甚至成為日後“紅旗”演習中的教學範例。
一切為了實戰
美國空軍戰術司令部的這些訓練計畫使空軍的訓練文化和價值觀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革。在1975年之前,空軍

在計算機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計算機飛行模擬和虛擬現實技術已經可以製造出非常逼真的模擬飛行環境,同時,美國軍方還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能力和覆蓋範圍最廠的高速網路,但是計算機飛行模擬並沒有取代“紅旗”演習的任何跡象。飛行員在模擬器中可以體驗到較為真實的飛行環境和多機協同作戰,並可演練武器操作和飛機故障排除等科目。但真實飛行的各種特性,如過載、心理壓力和飛行員身體方面的變化是任何計算都無法模擬出來的。舉例來說,當飛行員駕駛飛機做儀表盲降或在航空母艦上降落時,其心率通常高達每分鐘100至140次,但即使是在最真實的模擬器上,執行此類飛行操作時的飛行員心率最多也只有80至120次。不同的心理壓力在空中作戰中常常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因此,可以斷言,計算機模擬永遠也不可能替代真買的飛行訓練和實戰演習。
飛行是勇敢者的遊戲
在“紅旗”演習初期,飛機事故率比平時高4倍。即使到了今天,演習中的飛行事故仍是時有發生。舉例來說,當戰鬥機以900千米每小時的高速距地面50~100米貼地飛行時,飛行員不僅要根據地形及時調整飛行姿態,做各種機動動作躲避敵防空火力,還要控制機上各類武器及電子對抗系統。在這種超越人類生理和心理極限的狀態下,任何輕微的失誤部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可能是機毀人亡。但飛行員非常喜歡“紅旗”演習,因為其密集的飛行與實戰的體驗極具挑戰性。在完成任務後飛行員對於自己成為更好的飛行戰士更有信心,他們認為在未來的戰鬥中,從“紅旗”演習中所學的會拯救他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