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全球打擊”計畫的發展背景
冷戰後,美國的軍事戰略從柯林頓政府到布希政府經歷了一次重大調整,這一調整的顯著特點就是:單邊主義色彩越來越濃厚;進攻性越來越強;進行先發制人“預防性”打擊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快速全球打擊”計畫正是這一戰略調整最直接的“產物”。早在上世紀90年代,全球快速打擊的構想就已經提出,但柯林頓政府對此態度並不積極。基於對當前國際安全環境及美國所面臨的安全威脅的判斷,布希政府大力推動全球快速打擊實戰部署。尤其是在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遭受了恐怖組織的大規模、直接攻擊之後,更加固化了布希政府對國際形勢及國內外安全環境的認識。2001年9月30日,布希政府出台了《四年一度防務評審》報告強調:“9•11”事件表明,長期以來保護美國本土不受外來攻擊的地理優勢從此不復存在,美國正面臨著日益複雜的安全形勢和多種形式的威脅;其他國家、國家集團或非國家行為體挑戰美國的危險將是國際體系的一個“永恆特徵”。此後數年,美國對其安全環境的評估越來越悲觀。2006年的《四年一度防務評審》報告稱,美國處於充滿“突發事件和不確定性”的時代,正在進行一場“長期”戰爭。
布希政府認為,新形勢下的威脅更加難以預測和控制。冷戰期間,對戰爭成本和收益的理性分析使得美蘇之間的“相互確保摧毀”保證了數十年“恐怖平衡”下的和平。而“無賴國家”和國際恐怖組織對戰爭收益和成本的估計不同於西方國家。在冷戰後,美國的核武器具有絕對威懾力,反而會遭到攻擊,就是因為那些意圖難以判斷的小國和非國家主體可能採取“不理智”的行動,尤其是尋求通過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來取得對美國及其盟友的“不對稱優勢”,而且它們使用這類武器的意願也確實存在,因此美國對它們的核威懾可能無法起到預想的效果。所以,美國在確保核威懾力的同時,還要切實做好使用常規軍事力量應對威脅的準備。
美國在2001年的《四年一度防務評審》報告中強調:將防務規劃的基礎由過去“基於威脅”的模式,轉向面向未來的“基於能力”的模式,“美國的防務計畫必須以迅速和決定性地應對突發事件為中心”,即要求美國具備應對各種緊急情況的能力(“全維”軍事能力),能夠在需要時向其決策者提供不同的政策選擇,以極大地提高美國應對各種事態的主動性。獲得“快速全球打擊”能力正是構建一種“全維”軍事能力的一個具體步驟。此前在美國的軍事能力清單中,美國尚不具備快速遠程常規打擊能力,而全球快速打擊系統正好能夠填補這一空白。
2002年9月出台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公然宣稱,美國必須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在無賴國家和受它們庇護的恐怖主義分子有能力對美國以及我們的盟國和友邦進行威脅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前制止他們”。2004年的《國家軍事戰略》將“防止對美國的突然襲擊”列為美軍三大使命之一,提出美軍不能坐等襲擊發生後才加以應對,“對美國的攻擊可能導致的可怖後果要求美國採取行動在特定的威脅進攻美國之前就將其消滅”。
在2006年的《四年一度防務評審》報告中,美軍提出了“量身定做”威懾的概念,即決策者可根據其所面臨威脅的特點,從核打擊、常規打擊和非動能打擊中靈活選擇威懾方案。美軍認為,對付目前潛在的軍事競爭對手、擁有大規模毀傷性武器的國家和非國家實體的恐怖組織更適合用“量身定做”式的威懾,而不是冷戰時期傳統的戰略核威懾。全球快速打擊概念將使常規武器擁有較快的打擊速度以及遠程戰略核飛彈所具備的全球到達能力,有助於美國實施“量身定做”式的威懾。
“快速全球打擊”計畫的實施
分階段實施、多方案並行
美國的“快速全球打擊”計畫將分階段實施,主要包括:近期實施海軍“三叉戟”飛彈的常規改裝計畫;中期實施海軍的“潛射全球打擊飛彈”方案和空軍的“助推-滑翔”式飛彈方案;遠期實施正在研究的“高超聲速巡航飛彈”等方案。“常規三叉戟改裝”計畫 攜帶核彈頭的彈道飛彈是美國唯一具備全球打擊能力的武器,因此美國國防部最初尋求的是將攜帶核彈頭的潛射彈道飛彈改裝常規彈頭,將其作為獲得“快速全球打擊”能力的近期方案。為此,美海軍於2006年3月公布了“常規三叉戟改裝”(CTM)計畫,旨在對“三叉戟Ⅱ”-D5飛彈進行改裝。美國家科學院的一份報告稱,CTM計畫將是未來6年內唯一能夠實施全球快速打擊的方案。由於擔心可能會造成核誤判,美國國會在2008財年以前一直沒有批准為該計畫撥款,但美國國防部一直在為其尋求資金。2009財年,布希政府向國會申請1.176億美元用於全球快速打擊項目,其中900萬美元將用於試驗安裝在“三叉戟”飛彈上的延壽試驗台,並將大大提高“三叉戟”飛彈的打擊精度。此外,美國國防部還在考慮研製一種備選的小型飛彈執行全球快速打擊任務。
“潛射全球打擊飛彈”飛彈方案 “潛射全球打擊飛彈”是海軍提出的中期快速全球打擊方案。該飛彈將從現有的巡航飛彈核潛艇上發射,攜帶多個動能侵徹彈頭,或單一重型彈頭攻擊堅固目標。該飛彈將在2014-2015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助推-滑翔”式飛彈是美空軍提出的中期快速全球打擊方案,構想由助推火箭將再入飛行器加速到很高的速度,然後再入飛行器再入大氣層攻擊目標。主要包括初始型號的“常規打擊飛彈”(CSM-1)和二代型號的“常規打擊飛彈”(CSM-2)。按照美空軍計畫,CSM-1將在2017年形成作戰能力,CSM-2將在2022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CSM將利用“兵力運用與從本土發射”(FALCON)計畫所驗證的有關技術,特別是“通用航空器(CAV)”技術。2006財年,布希政府將“通用航空器”項目重新命為“高超聲速技術飛行器”(HTV),將其限定為“非武器技術驗證項目”,即研製和飛行試驗3架高超聲速技術驗證機(HTV-1、 HTV-2和HTV-3)。
“高超聲速巡航飛彈”方案 美國“快速全球打擊”的遠期方案是研製高超聲速巡航飛彈。高超聲速巡航飛彈可以從潛艇、水面艦艇和飛機上發射,飛行速度大於馬赫數5。高超聲速巡航飛彈由兩級組成:第一級由火箭提供動力,第二級由吸氣式超燃衝壓發動機提供動力。高超聲速巡航飛彈的優勢在於其吸氣式發動機能夠從空氣中吸收氧氣而不用攜帶氧化劑,從而使飛彈具有機動性好、速度快、射程遠、突防能力強、攻擊目標范目廣等優點,尤其在攻擊時間敏感目標、加固目標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更能適應未來作戰的需要。
其他備選方案 美國還有其他一些全球快速打擊備選方案,但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主要是:①遠程轟炸機。B-52、B-2和B-1都擁有向全球目標投送武器的能力,但這些轟炸機可能不適合執行全球快速打擊任務,因為它們要花數小時或數天的時間才能飛鄰遠方的目標。②“戰斧”巡航飛彈。美海軍的“戰斧”巡航飛彈已具備攻擊1500海里外目標的能力,但在執行全球快速打擊任務方面能力有限,它們需要2-3小時才能飛臨目標。③ “前沿部署全球打擊”(FBGS)飛彈。但該方案需要美國在本土外的基地(如關島、迪戈加西亞或阿拉斯加)部署遠程陸基彈道飛彈。該飛彈將使用兩級火箭發動機,可在25分鐘內飛抵目標,圓機率偏差小於5米。
美國國會就是否有必要實施“快速全球打擊”計畫曾引發爭議。其中,支持者認為,美國攜帶常規彈頭的戰略飛彈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一旦使用新的制導技術,其作戰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因此可為執行全球快速打擊任務提供近期的解決方案。但反對者卻認為,美軍目前沒有實施該計畫的必要,現有的武器系統完全能夠勝任全球快速打擊任務。首先,美海軍為全球部署,能在可能的衝突地區對目標區域實施快速打擊;其次,雖然有一些目標超過海軍武器系統的射程,但美空軍裝備有巡航飛彈的轟炸機有能力達到這些目標區域。
軍備控制條約有限制 目前,限制發展中遠程和遠程武器投送系統的國際公約主要有:1987年簽署的《中遠程核力量條約》、1991年簽署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2002年簽署的《莫斯科條約》。1987年美國與前蘇聯簽署的《中遠程核力量條約》禁止:進行所有射程為500-5500千米的地基彈道飛彈和地面發射巡航飛彈(常規彈頭和核彈頭均包括在內)的飛行試驗生產和部署。該條約適用於美國和前蘇聯在全球部署的所有飛彈,因此美國不能在前沿基地(如選戈加西亞或印度洋)部署常規中遠程彈道飛彈或地面發射巡航飛彈。1991年簽署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要求,美國洲際彈道飛彈和潛射彈道飛彈所攜帶的彈頭數量不超過4900枚,每枚飛彈所攜帶的彈頭數量不超過8個。常規“三叉戟”飛彈將受到該條約的限制,需要接受臨時通報核查,以確定其所攜帶的彈頭數量不超過8個。此外,該條約也不利於美國在沿海部署常規彈道飛彈。條約規定,新型洲際彈道飛彈或改進型飛彈必須部署在洲際彈道飛彈基地的鐵路/公路機動發射裝置或地下井內。如果空軍將范登堡作為新型洲際彈道飛彈基地,就必須新建發射井或使用機動發射裝置。而且,該條約還禁止美國在其本國領土外部署洲際彈道飛彈。
情報蒐集能力不匹配 美國國防部現在已經確定了4種能夠有效支撐全球快速打擊任務的關鍵使能能力。2004年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在一份關於未來戰略打擊力量的報告中指出,美國目前的使能能力並不能夠完全支撐全球打擊行動的需要。2008年美國總審計局(GAO)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缺乏情報蒐集能力可能是全球快速打擊目前面臨的最大障礙。情報作戰主要服務於全球快速打擊的四個關鍵功能領域:監視並綜台情報以分析敵方意圖、定位並識別目標、跟蹤目標直至實現預期目的、評估戰場毀傷情況。美國戰略司令部前司令卡特萊特和美國總審計局都明確表示,全球快速打擊武器系統只是實現“全球快速打擊”的一半,要確保有效的“全球快速打擊”概念必須擁有相匹配的情報蒐集能力。
核模糊或引發意外核戰爭 許多分析家擔心諸如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可能誤判美國發射的攜帶常規彈頭的遠程彈道飛彈,並認為它們遭到了美國核武器的攻擊。雖然美海軍和空軍的常規飛彈計畫都存在這一問題,但是在CTM計畫中這一問題更加突出:兩型“三叉戟”飛彈幾乎沒有任何區別,它們擁有同樣的大小和相同的速度,並且從同一地點發射。為此,美空軍提出了一些技術、政治和作戰施來降低核誤判的可能性。採取的技術措施包括將常規和攜帶核彈頭的“三叉戟”飛彈部署在不同的基地和不同的運載火箭上,並且為常規“三叉戟”飛彈設計不同的發射彈道,以作區別。政治和作戰措施包括通過軍事互訪、高層級政治協商、發射前通報、共享預警信息、參觀發射裝置等方式,向其他國家提供常規遠程飛彈的相關信息,增進彼此合作水平,減少相互間的疑慮、降低誤判的可能性。雖然這些措施有可能降低核誤判的風險並緩解其他國家的擔心,但是常規彈頭和核彈頭之間的模糊性不可能被完全解決。由於美國部署這些飛彈的目的就是能在較短的預警和準備時間內對目標實施打擊,因此美國將沒有時間與其他目家進行協商或通報,尤其是在發生危機的情況下。
“快速全球打擊”計畫的出路
民用技術的“拿來主義” 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系統,可降低未來採辦過程中的成本以及開發風險。美國將採用多級民用火箭發動機以及能裝載武器的空間飛行器投放傳統彈藥,這也是美國實現“全球快速打擊”又一發展方向。廣泛開展合作與溝通 核誤判是反對推進“常規快速打擊”計畫時最常提及的理由。若美國可以邀請其他國家觀看攜帶常規彈頭的遠程彈道飛彈的試射或邀請他們參加包括這類飛彈模擬演練內容的演習,這或許會讓俄羅斯等國熟悉裝有常規彈頭的彈道飛彈的操作步驟,分辨出這些操作步驟與核飛彈操作步驟的不同之處。美國還可以在發射攜帶常規彈頭的彈道飛彈時預先通知俄羅斯、或者兩國間可以建立一條專用的、用於通告飛彈發射的“熱線”。這樣美國就能向俄羅斯通告飛彈發射計畫並保證飛彈不會攜帶核彈頭,而且也不是射向俄羅斯的目標。
探索更具前景的新方案 美國將繼續探索一系列全球快速打擊方案,並對最優前景的方案給予一定水平的投資,進行研發、測試與評估,提高武器系統的有效性,同時還能提供技術與飛行經驗,用於更先進的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美軍快速全球精確打擊武器的遠期方案正在設計中,目標是發展一種全新的打擊武器,可攜帶核/常彈頭實現“前所未有”的戰略打擊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