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起義軍決策會議舊址

“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原流沙基督教堂,位於普寧市流沙鎮新河東路1號。建於清末,為貝灰砂瓦木平房結構,有側廳、中廳和6間小房,建築面積340平方米。

簡介

“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原流沙基督教堂,位於普寧市流沙鎮新河東路1號。建於清末,為貝灰砂瓦木平房結構,有側廳、中廳和6間小房,建築面積340平方米。解放前曾辦真理國小。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闢為革命紀念館開放,稱“八一”紀念館,作為向民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歷史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南下部隊於9月24日進入潮汕,再次分兵駐汕頭、潮州,作戰部隊馳赴揭陽山湖汾水地區抗擊前來圍追的國民黨軍隊2萬餘人。至9月30日,起義軍由於寡不敵眾,汾水之戰失利。當天,中共前敵委員會、革命委員會、部分黨中央及廣東省委領導人在汕頭開會,由參加“八七”會議代表張太雷傳達黨中央會議精神。當天,領導人及起義軍賀龍、葉挺部隊分別撤離汕頭、潮州、揭陽等地。
10月1日,起義軍賀、葉部隊由揭陽炮台過渡,經貴嶼轉道普寧流沙,準備向海陸豐方面轉移。10月2~3日,中共前敵委員會和革命委員會等“八一”南昌起義的領導機關和中共中央、廣東省委部分領導人及南昌起義主要軍事指揮員在流沙會合,周恩來等領導人駐流沙基督教堂。10月3日,由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主持,在流沙基督教堂側廳召開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李立三、惲代英、彭湃、張國燾、譚平山、賀龍、葉挺、劉伯承、聶榮臻、郭沫若、林伯渠、吳玉章、徐特立等。會議從政治上和軍事上初步總結南昌起義以來的經驗教訓,貫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作出“丟掉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旗幟,打出蘇維埃的旗幟,搞土地革命,武裝人員撤往海陸豐與當地武裝結合,領導人員撤離戰區轉香港、上海另行分配工作”等重大決策。
同日,李立三、惲代英、張國燾等人還聚集於流沙鎮南側的平湖讀書樓,與楊石魂等地方黨的負責人舉行會議,具體部署護送領導人員撤離戰區的工作。當天下午4時許,接到敵軍前來截擊的情報後,領導幹部分頭從流沙出發,按預定計畫撤走。前頭部隊賀錦齋、秦光遠等師已從流沙經過,各向海陸豐方面轉移。後衛部隊至距離流沙3.5公里的鍾潭村後,即遭由果隴莊大泉地主武裝所帶引的軍閥陳濟棠部隊(駐烏石村,團長陳泰運所部)的突襲,雙方在蓮花山(鍾潭村後)一帶激戰至黃昏。在戰鬥中,由於天黑,與地下黨失去聯繫,地方情況不熟悉,加上前頭部隊與後衛失卻聯絡,出現混亂局面,結果除部分衝出阻擊線外,後衛部隊的士兵和武器大部流失。

10月上旬至中旬,按原來部署,普寧黨組織派黃昌業帶引賀龍、林伯渠、劉伯承、惲代英、李立三、張國燾、譚平山等到達陸豐,由陸豐方面黨組織交接,護送他們出香港;派方家悟等護送郭沫若等經惠來縣神泉轉香港;由楊石魂送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經陸豐,於10月28日乘船往香港。另方面,由何石作處置起義軍流失人員和收集散失武器等善後工作。

解放後,流沙基督教堂易地建址,革命舊址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和修建,定為“八一”紀念館,館裡珍藏南昌起義使用過的地圖(南昌市全圖),郭沫若的木箱和起義軍遺下的炮彈、刺刀、步槍、軍帽、臉盆等文物。1961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楊成武、宋任窮、彭沖、習仲勛等領導人曾先後參觀舊址,並均留下題詞。1965年夏,郭沫若重訪流沙,親臨舊址,追述當年會議情況。並揮毫題《革命紀念館》詩一首:“三十八年如轉瞬,流沙勝地我重來。當時烽炬傳千里,從此風雷遍九陔。正道滄桑憑掌握,新天日月費安排。而今美帝瘋狂甚,紙虎須教化作灰。”1984年7月,85歲高齡的聶榮臻元帥為舊址親題匾額:“‘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