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朔縣出土
長5.4厘米、寬2.8厘米
三孔布為圓足,布首和二足上各鑄一圓孔,面上有“宋子”二字,系鑄幣的地名,背文“十二朱(銖)”,系該幣的重量。三孔布出土數量不多,“宋子”布更為僅見,故為錢幣專家所寶。
相關詞條
-
布幣
名稱: 布幣 製造年代: 秦 材料: 銅 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
簡介 發展歷程 分類 布幣與民風 珍品 -
秦幣
秦統一中國,也統一了貨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單位“鎰”(合20兩);銅為下幣,單位“半兩”。半兩錢在戰國秦即已鑄行,初為國錢,鏇即改為方孔圓錢。秦統一以後...
貨幣簡介 出現 秦國的鑄幣 戰國中期 周景王鑄錢 -
垣釿布幣
“垣釿”橋足布其形制奇特,大小介於一釿與半釿布之間,屬中型布。 “垣釿”布和“垣”字圈錢當鑄於此。 近年來“垣釿”布偶爾有出土,字型分大、中、小三種,其...
-
古幣
古幣是指古代金屬的鑄幣以及它們的衍生物。古錢包括先秦時期的各類鑄幣和秦漢以後的各類方孔圓錢,方孔圓錢的鑄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國初年。事實上先秦時期的實物貨...
古幣詮釋 發展簡史 專用名詞 年代劃分 收藏知識 -
春秋聳肩尖足空首布幣
聳肩尖足空首布:指布幣的兩肩向上聳起,並與幣身中線成一定的斜角,尖足指褲足下端尖銳,它的頭部又有一個空腔,所以叫“聳肩尖足空首布”。
幣種資料 形態 幣種介紹 分類及特徵 -
鏟幣
鏟幣:亦稱布幣,商周時期的青銅鑄幣。鑄行於黃河中游農業發達的周、晉(韓、趙、魏)、紀、鄭、宋等地,燕、楚二國亦有鑄行。鏟幣可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種類型。
基本信息 原始布 空首布 平首布 -
古幣叢考
《古幣叢考》,作者何琳儀,由安徽大學出版社於2002年6月1日出版。全書共收錄論文20餘篇,按照齊、燕、周、韓、趙、魏、楚的順序編排,其研究對象幾乎包括...
內容簡介 目錄 -
平首方足布
戰國時期的平首方足布,以足部呈方狀得名。細部特徵:平首、方足、平(方)、肩平稍聳,腰略束;面有廓,正面自首部到部有一道豎紋;背面中部一道豎紋,兩側各一道...
簡介 主要分類 歷史 收藏價值 -
貝幣
中國古代以海貝充當的原始貨幣。種類不一,以齒貝最為通行。“貝者,水蟲,古人取其甲以為貨,如今之用錢然。”(《尚書·盤庚中》孔穎達疏)中國商周時期的墓葬時...
貝幣簡介 貝幣歷史 貝幣原料 貝幣現狀 五大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