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藝術概念]

風格[藝術概念]

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風格不同於一般的藝術特色,通過藝術品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內在、反映時代、民族或藝術家的思想、審美等的內在特性。本質在於是藝術家對審美獨特鮮明的表現,有著無限的豐富性。藝術家由於不同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情感傾向、審美的不同,形成受到時代、社會、民族等歷史條件的影響。題材及體裁、藝術門類對作品風格也有制約作用。正是由於風格不一的藝術作品的出現,才有了現今豐富多彩的世界。

基本信息

來源

風格風格
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面貌。詞源於希臘文στ .本義為一個長度大於寬度的固定的直線體。
羅馬作家特倫斯西塞羅的著作中,該詞演化為書體、文體之意,表示以文字表達思想的某種特定方式。英語、法語的 style和德語的stil皆由此而來。漢語的風格一詞在晉人的著作里就已出現(見葛洪抱朴子》等),指人的風度品格。在南朝時期劉勰的《文心雕龍》中,移指文章的風範格局。至遲在唐代繪畫史論著作中,風格就被用作繪畫藝術的品評用語。近現代以來,人們廣泛地在美學文學藝術文藝評論等領域使用該詞。
風格不同於一般的藝術特色或創作個性,它是通過藝術品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更為內在和深刻、從而更為本質地反映出時代、民族或藝術家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理想、精神氣質等內在特性的外部印記。風格的形成是時代、民族或藝術家在藝術上超越了幼稚階段,擺脫了各種模式化的束縛,從而趨向或達到了成熟的標誌。

形成

風格是由藝術品的獨特內容與形式相統一,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家的個性特徵與由作品的題材、體裁以及社會、時代等歷史條件決定的客觀特徵相統一而形成的。風格的形成有其主、客觀的原因。在主觀上,藝術家由於各自的生活經歷、思想觀念、藝術素養、情感傾向、個性特徵、審美理想的不同,必然會在藝術創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區別於其他藝術家的各種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顯著特徵的創作個性。藝術風格就是創作個性的自然流露和具體表現。法國作家G.-L.Lde布豐有一句名言:“風格即其人”,黑格爾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發揮:“風格在這裡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式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見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點。”劉勰說:“……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並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雲譎,文苑波詭者矣。”也是講造成不同藝術風格的主觀條件。在客觀上,藝術家創作個性的形成必然要受到其所隸屬的時代、社會、民族、階級等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而藝術品所具體表現的客觀對象,所選擇的題材及所從屬的體裁、藝術門類,對於風格的形成也具有內在的制約作用。這就是形成風格的客觀條件。脫離個人所處的客觀社會環境以及不顧題材、體裁等方面的特點而主觀任意地追求某種風格,就必然導致矯揉造作,虛假膚淺。
具體來說,風格體現在藝術作品的諸要素中。它既表現為藝術家對題材選擇的一貫性和獨特性、對主題思想的挖掘、理解的深刻程度與獨特性,也表現為對創作手法的運用、塑造形像的方式、對藝術語言的駕馭等的獨創性。真正具有獨創風格的藝術品能夠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從而成功地實現藝術家個人特有的思想、情感、審美理想等與欣賞者的交流。

特徵

藝術風格具有多樣化與同一性的特徵。現實世界本身無限豐富的多樣性,藝術家各不相同的創作個性,以及藝術欣賞者審美需要的多樣性,決定了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即使是同一藝術家的作品,也並不排除具有多樣風格的可能性。正是藝術風格的多樣化極大地促進了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同一藝術家的多樣風格由於其創作個性的制約而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占主導地位的風格特徵;不同藝術家之間的風格區別也不能不受到他們所共同生活的某一時代、民族、階級的審美需要和藝術發展的制約,從而顯示出風格的一致性。風格的多樣化與一致性相互聯繫、滲透,呈現出錯綜複雜的現象,在進行藝術評論時應注意區別。在造型藝術中,風格的多樣化與同一性往往有著十分鮮明的表現。如同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藝術的傑出創作,米開朗琪羅的雄強、達·芬奇的深沉、拉斐爾的優雅各不相同;而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則又分別是各自時代的典型風格;又如漢魏六朝之畫“跡簡而意澹”,初盛唐之畫“雄渾壯麗”,均反映了不同的時代風格。當然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這是由於人們在一段時期內有著比較接近的審美趨向形成的。比如漢代大多崇尚簡潔渾厚的藝術風格,18世紀的法國流行裝飾味極強的洛可可風格等。在審美上,風格可以大致劃分為各種類型。在藝術的實際發展過程中,同一類型的風格往往會形成一種藝術流派;各種藝術流派的發展、演變不僅構成了藝術的發展歷程,而且也反映了各時代社會思潮和審美理想的變化。
對於風格的研究還形成了風格學這一專門學科。

影響

上述影響風格形成的諸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要是從創作內容方面著眼的。但風格並不僅僅在於內容,而是在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中表現出來的。因此,不僅一些形式方面的因素如體裁、語言等,而且藝術方法、寫作技巧等都會對風格的形成產生影響。《典論·論文》說:“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文心雕龍·定勢》說:“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於明斷;史論序注,則師範於覈要;箴銘碑誄,則體制於宏深;連珠七辭,則從事於巧艷……。”就說明了不同體裁對於風格有不同的要求。而不同的語言特點,則既是形成風格的重要因素,又是風格的重要外在表現。語言風格是創作風格的重要方面。至於採用不同的藝術方法,對於創作風格的影響更為明顯,浪漫主義作家與現實主義作家通常都表現出不同的風格。

分類

由於多種因素的互動作用,形成了創作風格上的千差萬別。劉勰曾把風格分為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八類,遍照金剛分為六類,司空圖分為二十四類,無論哪種分法,都是不能窮盡的。從理論上說,風格的差異應該是無限的。
東西方服飾風格比較
東方旗袍東方旗袍
1、西方服飾形態在早年是與東方相近的,但在中世紀以後,歐洲採用窄衣文化,從而形成與東方不同的服飾形態與審美觀念。形成這種差異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也有歷史、地理、氣候等形成的客觀因素。
2、服裝材料上也必須滿足不同地理氣候條件的需要。東方普遍採用絲綢、麻、棉這類吸濕性、透氣性強的纖維,而西方採用保暖性強的羊毛纖維,不同地域造成了不同材料的選擇。
3、服裝裁剪技術上,東西方由於功能審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術上發展了各自不同的結構、裁剪、裝飾等工藝手段。自公元13世紀以後,西方服裝趨於貼身、合體,在裁剪上採用“省道”技術,使西方服飾越來越立體。反之,東方服飾一直採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東方服裝的寬鬆、飄逸。
4、當然,東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與審美觀念的差異是導致東西服飾不同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在服飾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強化性別,凸顯人體的線條,甚至誇張第二性徵。而東方文化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

範疇

風格的穩定性和變動性,是研究風格問題的一對重要範疇。風格的穩定性,或相對穩定性,是指一個作家的主要風格特點一旦形成,就常常貫穿在這個作家創作的許多階段和諸多方面。風格的穩定性多半和作家的性格、秉賦、氣質等關係較大。此外,民族風格、民族傳統,特別是民族性格、民族形式、民族語言這些因素的制約,也常常是形成風格穩定性的重要方面。風格的變動性主要是指風格的發展。作家創作風格的成熟,往往有一個發展過程,即使已經形成了自己獨創的風格,它也不是僵化的,而是隨反映對象的不同,寫作時具體的客觀環境和主觀心境的不同,還會有所發展變化,顯出階段性來。
風格的一致性和多樣性,是研究風格問題的另一對重要範疇。就同一作家而言,風格的一致性也主要來源於作者的人格、個性、氣質等因素,它又常常與風格的穩定性相聯繫;風格的多樣性則主要來源於描寫對象的差異,也與作者通過創作活動而物化在對象上的主觀情感的不同側重面有關。所謂一致,是多樣性的一致,是異中之同;所謂多樣,則是一致中的多樣,是同中之異。如杜甫的基本風格是沉鬱頓挫,這個風格特點差不多貫穿了他一生幾個主要創作時期的始終,表現為穩定性和一致性;但從詩人創作所涉及的廣闊範圍和不同的主觀色彩來看,它又表現出變動性和多樣性。王安石說:“至於杜甫,悲歡窮泰,發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軍之統帥者;有奮迅馳驟若覂駕之馬者;有淡泊嫻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就指出了同一作家風格的多樣性。
在文學史上,人們常常把風格相近的作家,放在一起稱為流派(見文學流派)。比流派風格範圍更大的是時代風格(或稱歷史風格)和民族風格。時代風格是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學創作所表現出來的共同特點,這個共同特點使這個時代的文學與其他時代相區別。民族風格是每個民族在文學上所表現出來的與其他民族文學相區別的獨特點。從一個民族的範圍來說,民族風格更多表現為相對穩定性的一面(當然也有發展,只是較緩慢);而時代風格則表現了這種民族風格發展的階段性和歷史性,更多地表現為變動性的一面。然而,無論民族風格、時代風格,還是流派風格,歸根結底都要由這個民族、時代或流派的代表作家的個人風格來體現。所以,對個人風格的研究是風格理論的核心。

舉例

現代風格

現代風格即現代主義風格。現代主義也稱功能主義,是工業社會的產物,起源於1919年包浩斯學派,提倡突破傳統,創造革新,重視功能和空間組織,注重發揮結構構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簡潔,反對多餘裝飾,崇尚合理的構成工藝;尊重材料的特性,講究材料自身的質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強調設計與工業生產的聯繫。現代風格一般用在描述建築和室內作品及設計作品。
特點
1.他是工業革命後的產物,強調工化生產與設計的結合。工業化就是機械化與批量化。所以現在的建築及室內的預製件,半成品,成品件行業相當發達。特別是在室內行業所提倡的“輕裝修重裝飾”,這裡的裝飾成分就是指工業產品。
2.強調實用及功能性,注重功能和空間的組織。
3.尊重材料的特性,強調材料自身的質地和色彩效果;金屬、玻璃、高純度色彩的大量運用。
現代風格代表派別
我們今天絕大多數室內用品或裝飾品如燈具、家具等都是工廠生產的工業產品,然而並不是說把由機器創造的家庭用品組合在一起就形成現代風格,可以稱為風格的必定是一種藝術思潮,事實上現代風格也可分為幾種流派。
高技派
注重“高度工業技術”的表現,有幾個明顯的特徵:首先是喜歡使用最新的材料,尤其是不鏽鋼、鋁塑板或合金材料,作為室內裝飾及家具設計的主要材料;其次是對於結構或機械組織的暴露,如把室內水管、風管暴露在
外,或使用透明的、裸露機械零件的家用電器;在功能上強調現代居室的視聽功能或自動化設施,家用電器為主要陳設,構件節點精緻、細巧,室內藝術品均為抽象藝術風格。
風格派
風格派-紅藍椅與曲摺椅
本世紀初以荷蘭為中心的現代藝術流派,嚴格地說,它是立體主義畫派的一個分支,認為藝術應消除與任何自然物體的聯繫,只有點、線、面等最小視覺元素和原色是真正具有普遍意義的永恆藝術主題。其室內設計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木工出身的里特威爾德,他將風格派的思想充分表達在家具、藝術品陳設等各個方面,風格派的出現使包浩斯的藝術思潮發生了轉折,它所創造的絕對抽象的視覺語言及其代表人物的設計作品對於現代藝術、現代建築和室內設計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白色派
邁耶-現代藝術館巴塞隆納
作品以白色為主,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派和明顯的非天然效果,被稱為美國當代建築中的“陽春白雪”。埃森曼(PeterEisenman)、格雷夫斯(MichaelGraves)、格瓦斯梅(CharlesGraves)、赫迪尤克(JohnHedjuk)、和邁耶(RichardMeier)紐約五人組為代表。他們的設計思想和理論原則深受風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響,對純淨的建築空間、體量和陽光下的立體主義構圖、光影變化十分偏愛,故又被稱為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復興主義。
極簡主義
也譯作簡約主義或微模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又可稱為“MinimalArt”,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於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意圖消彌作
者借著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極少化作品作為文本或符號形式出現時的暴力感,開放作品自身在藝術概念上的意像空間,讓觀者自主參與對作品的建構,最終成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裝飾藝術
(英文:ArtDeco)是一種重裝飾的藝術風格,同時影響了建築設計的風格,它的名字來源於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及國際裝飾藝術及現代工藝博覽會(ExpositionInternationaledesArtsDécoratifsetIndustrielsModernes)。當其在1920年代初成為歐洲主要的藝術風格時並未在美國流行,大約1928年,快到現代主義流行的1930年代前才在美國流行。ArtDeco這個詞雖然在1925年的博覽會創造,但直到1960年代對其再評估時才被廣泛使用,其實踐者並沒有像風格統一的設計群落那樣合作。它被認為是折衷的,被各式各樣的資源而影響,還被起了很多名字。

後現代風格

後現代風格後現代風格
各個理論家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些認為僅僅指某種設計風格,有些認為是現代主義之後整個時代的名稱。在這個名稱的使用上,全世界的建築理論界都還沒有達成統一的標準和認識。籠統的劃分,可以說4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主義建築、國際主義風格壟斷的時期,70年代到現在為止是後現代主義時期。60年代末期,經歷了30年的國際主義壟斷建築,產品和平面設計的時期,世界建築日趨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漸消退,建築和城市面貌日漸呆板,單調,加上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義,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築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國際主義建築取代。建築界出現了一批青年建築家試圖改變國際主義面貌,引發了建築界的大革命。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後現代主義特別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後現代風格強調建築及室內設計應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但又不拘泥於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探索創新造型手法,講究人情味,常在室內設定誇張、變形、柱式和斷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構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組合一起,即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錯位、裂變等手法和象徵、隱喻等手段,以期創造一種融感性與理性、集傳統與現代、糅大眾和行家於一體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築和室內環境。對後現代風格不能僅僅以所看到的視覺形象來評價,需要我們受過形象從設計思想來分析,後現代風格的代表人物有P·詹森、R·文丘里、M·格雷夫斯等。
後現代主義風格代表作有: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巴黎蓬皮社藝術與文化中心,摩爾的紐奧良義大利廣場等。
解構主義
蓋里-迪斯尼音樂廳
一個從1980年代晚期開始的後現代建築思潮。它的特點是把整體破碎化(解構)。主要想法是對外觀的處理,通過非線性或非歐幾里得幾何的設計,來形成建築元素之間關係的變形與移位,譬如樓層和牆壁,或者結構和外廓。大廈完成後的視覺外觀產生的各種解構“樣式”以刺激性的不可預測性和可控的混亂為特徵。後現代主義的表現之一。
新現代主義
一種從20世紀末期到21世紀初的建築風格,最早在1965年出現。新現代建築透過新的簡約而平民化的設計而對後現代建築的複雜建築結構及折衷主義的回應。有評論指,這種對現行建築風格的反思精神,“正是當代中國建築所缺乏的”,從而“導致建築師們以模仿代替創作、以平庸代替創新”。“新現代建築”這個名詞亦被用於泛指現時的建築。

人像攝影風格

描寫風格
攝影者使用描寫風格的目的,是通過攝影藝術客觀公正地反映現實。描寫風格的照片是針對尋找科學信息或技術信息的非個人觀眾。
這種紀實的清晰度和客觀性只有通過對主體的徹底了解,有效地利用適當的拍攝技巧才能獲得。
敘述風格
敘述風格攝影的目的是講故事、是做觀察,或者是詳細描述人類生活中被認為值得記錄的一個事件。確定這種照片所針對的觀眾決定著正確的拍攝方法。
戲劇性風格
戲劇性風格與敘述性風格的區別主要在於影響的內容而不在於形式。他應該充滿表現情感的內容。
史詩傳奇風格
這種風格的影像旨在表現有關理想人物的積極樂觀的內容。這樣的影像一般是專門針對廣大觀眾、乃至全社會的。要體現被攝者的某些優秀品質,這種照片是一種宣傳工具,具有象徵含義。
在構圖上要清晰明了,它像符號一樣,必須喚起一定的情感,向它針對的觀眾傳達某種信息。創作這樣的作品並非易事。
抒情審美風格
抒情審美風格照片的目的不是講述果實或創造某個人物的傳奇色彩,而是要滿足情趣和美感。
攝影者需要掌握攝影技巧和造型感,才能找到美與和諧的表達形式。它們和諧悅目的表現效果會抓住人們的注意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