阱,捕野獸用的陷坑。

基本信息

部首筆畫

部首:部外筆畫:4總筆畫:6
筆順:折豎橫橫撇豎
編碼:CJK 統一漢字U+9631
五筆:BFJH
倉頡:NLTT


鄭碼:YBND


四角:75200


詳細釋義

基本釋義

阱(穽)jǐng
防禦、捕捉野獸或殺傷敵人用的陷坑:陷~。

古漢語含義

阱(穽)jǐng (“汬”的今字)
①<名>為防禦或捕捉野獸或敵人而挖的坑:阱鄂(捕野獸的陷坑和籠子);阱機(本指捕捉動物的陷阱。喻指陷害別人的計謀)
阱,陷也。――《說文》
使入陷阱。――《漢書·食貨志下》。師古曰:“阱,穿地以陷獸也。”
春令為阱獲溝瀆之利於民者。――《周禮·雍氏》
罟獲陷阱。――《禮記·中庸》
又以掖庭獄大為亂~——《漢書·谷永傳》
猛虎落陷~――李白《君馬黃》。
②比喻害人的圈套:
這是敵人設定的一個~。
③指地牢:~房(地牢;牢房);~室(地牢)。
④<動>設陷阱捕獸:
釜兵~獸,固不久就斃——《明清史資料丙編》。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字部】阱
〔古文〕汬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疾郢切,音靜。
【廣韻】坑也。
【集韻】陷也。
【周禮·秋官·雍氏】春令為阱擭溝瀆之利於民者,秋令塞阱杜擭。又【集韻】【韻會】【正韻】$疾政切,音淨。義同。
【集韻】同穽。

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五】【丼部】阱
陷也。從踏從井,井亦聲。穽,阱或從穴。汬,古文阱從水。疾正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陷也。穿地陷獸。從踏丼。於大陸作之如井。丼亦聲。疾正切。十一部。

常用詞組

【落阱下石】luò jǐng xià shí 見“ 落井下石 ”。見人掉入陷井,不去求援,反而扔下石頭加害。比喻乘人之危予以陷害:
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
毫無疑義,他是誤解了 牛祚 ,以為對方在落阱下石。—— 沙汀 《困獸記》三
【語​阱】yǔ jǐng 語言的陷坑。
【避​阱入坑】bì jǐng rù kēng 指避過了井,又掉進了坑裡。比喻避去一害,又受另一害。

音韻參考

[廣 韻]:疾郢切,上40靜,jìng,梗開三上清從
[平水韻]:上聲二十三梗
[粵 語]:zing6

字源演變

金文大篆(西周先秦)→小篆(秦西漢)→隸書(東漢)→章草(東漢西晉)→狂草(唐)→楷書(唐)→宋體(宋)
  • 阱大篆
  • 阱小篆
  • 阱隸書
  • 阱章草
  • 阱狂草
  • 阱楷體
  • 阱宋體

拼音是ji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