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盤耳

膠盤耳

膠盤耳,擔子菌綱、銀耳目、叉擔子科,直徑3-7mm;柄中生,圓柱狀,柄及不育面覆蓋有近柵欄狀排列的、具隔、厚壁、細胞常膨大且呈念珠狀的皮層菌絲。在闊葉樹朽木上生。

基本信息

拉 丁 名

Guepiniopsis buccina

中 文 名

膠盤耳

定 名 人

(Pers.:Fr.)L.Kennedy

參考文獻

Mycologia 50:888.1959.

采 集 地

在闊葉樹朽木上生。:

形態描述

擔子果群生至散生;黃色或澄黃色,乾後黃色、桔紅色或稍暗;硬膠質;具柄和菌蓋,菌 蓋盤狀、近淺漏斗狀、斜盤狀,直徑3-7mm;柄中生,圓柱狀;全體高5-10mm。子實層生 於盤的內側,光滑。菌絲具隔,薄壁,光滑或稍粗糙,無鎖狀聯合,直徑2.5(-3)μm。柄及 不育面覆蓋有近柵欄狀排列的、具隔、厚壁、細胞常膨大且呈念珠狀的皮層菌絲。原擔子 圓柱狀至近棒狀,基部具隔,28.6-41.6×4-5μm,成熟後叉狀。雙核化側絲菌絲狀,頂 端不分枝,直徑2-2.6μm。擔孢子彎圓柱狀,薄壁,具小尖,10-12.5-14×4-5.5μm, 1-3隔,隔薄壁。以分生孢子和、或芽管萌發。

討 論

Persoon(1801)以Peziza buccina為名建立此種,模式標本與他的描述完全吻合。Fries(1822)在研究Persoon的這個種時,指出他未看到P.buccina的標本,他的描述由Persoon和Albertini和Schweinitz(1805)的描述組合而成。Fries(1849)在Helotium buccina名下的種可能是一個未鑑定的盤菌。Fries(1874)在Guepinia peziza名下的描述完全取自Tulasne的描述。因此, Fries可能未研究過Peziza buccina的 標本。Peziza merulina由Persoon作了詳細的描述並指出它與Peziza buccina為同種。Quelet(1883)在Phialea buccina名下重新描述了此種,他所用的屬名證明他錯誤地將Persoon的命名用於一未鑑定的盤菌。因為即使在他(1884)正確地解釋了Pezizamerulina並將其轉移到Guepinia Fr.中後,他(1886)仍認為Phialea bucina為一明確的種,他的P.buccina可能是一個盤菌。
Saccardo(1873)指出Guepinia peziza是Peziza buccina的異名。Dennis(1952)研究了Persoon標本室的Peziza buccina,首先指出了Peziza buccina所具備的Dacrymycetaceae的特性。
G.buccina以具柄和盤狀菌蓋,且外表面偶具縱皺的擔子果,具隔、厚壁的念珠狀的皮層菌絲,無鎖狀聯合,1-3隔的孢子為特徵。

真菌盤點(一)

真菌門(Eumycota;Mycobionta)真菌界的一門。通常所稱的真菌即指該門菌。營養體大多為分枝繁茂的發達菌絲體,少數菌絲體不發達,一些低等種類為單細胞,真菌的菌絲有三種:氣生菌絲、營養菌絲、直立菌絲。它主要依靠營養菌絲來吸收營養物質。本任務主要盤點真菌門中得種類。

盤點銀耳目花耳目的真菌(二)

本期主要是盤點這兩個目的真菌。最後一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