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醫藥

壯醫藥

壯醫藥於先秦時期開始草創萌芽,經過漢魏六朝的發展,約略於唐宋之際,已大抵形成了草藥內服、外洗、薰蒸、敷貼、佩藥、骨刮、角療、灸法、挑針、金針等10多種內涵的壯醫多層次結構,並逐步具有理論的雛型。

遺產信息

遺產名稱:壯醫藥(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所屬性質: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瑾明(男 1937.7)
遺產編號:Ⅸ-18
遺產類別:傳統醫藥
申報日期:2010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中醫學院遺產級別:國家 

簡介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一書壯醫藥線點灸療法》一書

作為壯族文化遺產的壯醫藥主要指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它是採用廣西壯族地區出產的壯藥製成的藥線,點燃後直接灼灸人體體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一種醫療方法。該療法挖掘於民間,經研究整理提高,至今仍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

本療法原流傳於壯族聚居的柳州地區,其主要傳人為著名女壯醫龍覃氏及其嫡孫龍玉乾壯醫副主任醫師。1986年經黃瑾明黃漢儒黃鼎堅加以發掘整理和規範,撰成《壯醫藥線點灸療法》一書。該療法現已在全國300多家醫療單位推廣使用,並傳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及港澳台地區。1992年通過專家技術鑑定並榮獲廣西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治療機理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的治療機理是:通過以壯醫秘方浸泡過的苧麻線,點燃後直接灼灸在患者體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疏調龍路、火路氣機,而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臨床實踐證明,本法具有通痹、止痛、止癢、祛風、消炎、活血化淤、消腫散結等作用。其套用範圍廣泛,適用於內、外、婦、兒等各科臨床病證。如感冒發熱、痔瘡發炎、急性結膜炎、麥粒腫、蕁麻疹及其他皮膚瘙癢、痛經、軟組織損傷、乳腺小葉增生、小兒厭食、遺尿、泄瀉、風寒濕痹、多發性脂肪瘤等等,對於畏寒、發熱、腫塊、疼痛、瘙癢、麻木不仁、身癢諸證,療效尤佳。

醫療設備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所需設備僅一根線、一盞燈。點灸時略有蟻咬樣灼熱感,迅即消失,病人無痛苦,不留疤痕,安全可靠;藥線點燃後無煙霧形成,無環境污染;療效確切,費用低廉,容易學習及掌握使用,因而特別適合在廣大農村和邊遠山區推廣使用。

藥線製作

藥線的製備:用苧麻搓成線,經特定壯藥水(已獲國家專利)浸泡加工而成,每條長約30厘米。分①、②、③號線,①號線直徑l毫米,適用於灸治皮膚較厚處的穴位和癬疾以及冬天用;②號線直徑o.7毫米,適用一般病症,使用範圍廣;③號線直徑o.25毫米,適用於治療皮膚較薄處(如面部)的穴位及小兒灸治用。

常用穴位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常用的穴位有幾種:一是壯醫特有的經驗穴位;二是龍路、火路的某些淺表反應點;三是引用部分中醫針灸穴位。這裡簡要介紹一些較有特色的點穴位。

梅花穴:按照局部皮膚腫塊的形狀和大小,沿其周邊和中部選取一組穴位,組成梅花形。適用於壯醫外科病證及內科腫塊。
蓮花穴:按照局部皮膚病損的形狀和大小,沿其部位選取一組穴位,組成蓮花形。適用於治療一般癬病和皮疹類疾病。
葵花穴:按照局部皮膚病損的形狀和大小,沿其周邊和病損部位取穴,組成葵花形狀。適用於治療比較頑固的癬類及皮疹類疾病。
結頂穴:淋巴結核(壯語為"勒努")附近或周圍發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取腫大的淋巴結頂部為穴。
痔頂穴:取外痔頂部為穴。
長子穴:皮疹類疾病,取首先出現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為穴。
臍周穴:以肚臍為中心,旁開1.5寸(即食指第二指節一指半的寬度),上下左右各取一穴,配合使用,主治谷道即腸胃病變。
下關元穴:於臍下3.5寸(即食指、中指、無名指中部寬度再加半指寬度)處取穴,主治腹痛、陰癢、遺精、婦人帶下及胞宮疾患。
關常穴:以各關節周圍作為常用穴位,主治痹證、關節腫痛。
下迎香穴:位於迎香與巨茆連線中點,用於治療感冒鼻炎等病。
啟閉穴:於鼻孔外緣直下與唇邊的連線,鼻孔外緣與口角的連線及唇連線組成的三角形中處取穴,適用於治療單純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等病。
鼻通穴:於鼻樑兩側突出的高骨處取穴,適用於感冒鼻塞、鼻炎等病。
牙痛穴:位於手掌側面,當手第三掌、第四掌指關節之中點處,主治牙痛、顳頜關節痛。
耳尖穴:位於耳尖上,用於目赤腫痛、偏正頭痛、鼻炎等。
素茆穴:位於鼻尖正中,用於昏迷、低血壓、過敏性鼻炎。
止嘔穴:於鳩尾和膻中連線的中點取穴,用於噁心嘔吐。
膀胱穴:位於水道尿閉而隆起的膀胱(壯語為"咪小肚")上緣左、中、右三點,主治尿瀦留症。

規律性

壯醫藥線點灸的取穴有一定規律性。根據龍玉乾壯醫副主任醫師及其祖母龍覃氏的經驗,可概括為"寒手熱背腫在梅,痿肌痛沿麻絡央,唯有癢疾抓長子,各疾施治不離鄉"。即:"寒手",指畏寒發冷症狀重者,取手部穴位為主;"熱背",指全身發熱,體溫升高者,以背部穴位為主;"腫在梅",即對腫塊或皮損類疾病,沿腫塊、皮損邊緣及中心取一組穴位,五穴組成梅花形;"痿肌",指凡是肌肉萎縮者,在萎縮肌肉上選取主要穴位;"麻絡央",指凡是麻木不仁者,選取該部位龍路、火路網路的中央點為主要穴位;"抓長子",指凡是皮疹類疾病引起瘙癢者,選取最先出現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作為主要穴位。僅此數條還不夠,每一種疾病還需根據實際需要,循龍路、火路取穴,以提高治療效果。

操作規範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的操作規範如下:
持線:以右拇指、食指挾持藥線的一端,並露出線頭l~2厘米。
點火:將露出的線端在煤油燈或其他燈火上點燃,然後吹滅明火,只留線頭珠火即可。
施灸:將線端珠火對準穴位,順應手腕和拇指屈曲動作,拇指指腹穩健而敏捷地將帶有珠火的線頭直接點按在預先選好的穴位上,一按火滅即起為一壯。一般一個穴位只灸一壯(梅花、蓮花、葵花穴等除外)。
操作時必須掌握火候,以線頭呈"珠火"時效果最佳,切忌明火點灸。手法一般是"以快對輕"、"以慢對重"。灸時有蟻咬感或灼熱感,不要用手撓,以防感染。施灸時點1次火灸1壯,再點再灸。一般每天點灸1次,依據病情確定療程長短。

特點

1、適應症範圍廣。舉凡內外婦兒、眼耳鼻喉及皮膚各科伴有畏寒、發熱、腫塊、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癢等表現的疾病,均可用之進行治療。
2、簡、便、廉、驗、捷。一盞燈,一條藥線,即可施灸治病;可以隨身攜帶,不受時間、地點、場所的限制;費用低廉,有確切療效。
3、安全可靠,無副作用。施灸時局部僅有蟻咬樣微痛,一閃即失,只要運用得當,就不會發生任何意外,使用安全;施灸後局部無斑痕,不損傷皮膚,無後遺症,男女老幼均易接受。
4、容易學習掌握,便於推廣。本療法的操作手法看得見、摸得著、直觀性強,很容易學會,不但醫務人員能夠掌握,一般醫學愛好者也可以學會。
5、便於配合藥物治療,加速療效。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症的療效較好。

相關知識

壯醫史

壯醫藥於先秦時期開始草創萌芽,經過漢魏六朝的發展,約略於唐宋之際,已大抵形成了草藥內服、外洗、薰蒸、敷貼、佩藥、骨刮、角療、灸法、挑針、金針等10多種內涵的壯醫多層次結構,並逐步具有理論的雛型。

壯醫藥的歷史與發展《壯族醫學史》

後漢書馬援傳》載:出征交趾,土多瘴氣。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可見嶺南瘴氣為害之烈。宋·周去非《嶺外代答》不僅較為詳細地記述了瘴疾的壯醫治療方法,而且指出了瘴的病因病機:蓋天氣鬱蒸,陽多宣洩,冬不閉藏,草木水泉皆稟惡氣,人生其間,日受其毒,元氣不固,發為瘴疾。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稱:兩江(按:指左、右江)水土尤惡,一歲無時無瘴:春曰青草瘴;夏曰黃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黃茅瘴。土人以黃茅瘴為尤毒。兩江流域是壯族聚居的地方。這些記載雖然不是直接出自壯醫之手,但作者是在廣西為官多年,對當地風土人情有所了解的人物,因而其內容是具有參考價值的。所稱土人,當是指民間壯醫。可知這時的壯醫,已經知道按發病季節對瘴疾進行分類,並從實踐中得知,發作於8、9月的黃茅瘴,病情最重。這和壯族地區民諺:青草黃茅瘴,不死成和尚”的說法也是一致的。對於蠱毒、痧症、癭瘤等病症,民間壯醫分類也甚詳。一些方誌雜說有壯婦蓄蠱放蠱說,這當然是誣衊之詞,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也反證了壯族民間對蠱毒的病因和解毒治療方法,有較多的認識。

解剖及生理病理

壯醫藥壯醫藥

北宋慶曆年間,在壯族聚居的廣西宜州,曾經發生了一次壯族農民起義。統治者以誘捕的方法,捕獲了區希范、蒙乾等義軍首領56人,全部殺害,並命宜州推官吳簡及一些醫人,對屍體進行解剖,繪下《區希范五臟圖》。這是有記載的我國醫史上第一張實繪的人體解剖圖。在解剖的過程中,還從醫學角度進行了一些觀察;如“蒙乾多病嗽,則肺膽俱黑;區全少得目疾,肝有白點等。這次解剖事件,雖然是以鎮壓農民起義為背景,說明北宋王朝的極端殘忍,但在我國醫史上還是有一定地位的。它發生在壯族地區,除了說明統治階級有意在少數民族地區肆施淫威、隨意殺戳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壯族民間對於屍體解剖或多或少是能接受的。如果象中世紀的歐洲宗教對屍體解剖的絕對禁止那樣,統治階級即使捕獲義軍首領,也不會便在當地逐一解剖。聯繫到壯族民間有拾骨遷葬(二次葬)的習俗,如《寧明縣誌》記載:該縣壯族於殯葬三五載後,挖開墳墓,仔細拾出枯骨,俗稱拾金,把拾出的枯骨抹拭乾淨,再用香火薰乾,然後按一定的規則納於一瓦壇中,更能說明壯族民間對人體解剖是有一定認識的。民間老壯醫們大都能用壯語說出人體各部骨骼的名稱,對氣血及五臟六腑都有壯語的叫法,亦可佐證這一結論。

對人體生理病理及病因病機的認識也有所進步。大約自宋代以後,壯醫已引進陰陽的概念,作為說理工具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及疾病的病因病機。並逐步形成天地人三所同步”以及三道兩路毒虛致病理論,從而使壯醫藥臨床診療水平得以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土司制度影響

壯醫藥論壇壯醫藥論壇

廣西地區的土司制度,淵源於秦漢的土官土吏,開始於唐宋羈縻制度,全盛於明代,沒落於清代,消亡於民國時期,延續了一千多年。這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也正是廣西民族醫藥特別是壯醫藥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廣西各少數民族大多未能形成本民族的規範化文字,然而民族醫藥特別是壯醫藥居然能夠通過口授心傳和部分漢文資料得以流傳下來,這不能不認為是與土司制度有一定的關係的,其積極作用的一面不應抹煞。

首先,在土司制度下,官方設有醫藥機構,官方和民間有一定數量的專職醫藥人員。地方志對此有明確的記載。如土司管轄的慶遠府、思恩縣、天河縣、武緣縣、永淳縣、南寧府等(均為壯族聚居地方),均設有醫學署。據不完全統計,明代嘉靖十年,廣西壯族聚居的40多個州府縣土司均設有醫學署。而且這些醫學署的醫官本為土人,即由當地少數民族擔任,這對於壯醫藥的發展,當然是一個促進的因素。事實上,在土司家屬中,亦有直接從事醫藥工作的人。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羈縻廣源州壯族首領儂智高的母親阿儂,就是一位醫術頗精的女壯醫,擅長骨傷科。儂智高起兵反宋,兵敗於大理,阿儂還把壯醫醫術傳播到雲南。廣西忻城縣莫氏土司家庭中,也出現了專職醫生。如清道光年間,在忻城縣土司衙署(現仍保存完好)西側曾建起一棟大夫第,莫氏土司第十九代孫莫述經(號軟明)就是大夫第里的專職醫生,主管土司衙署大小官員及其眷屬的保健事務,同時也兼理一些民間疾患。莫述經的診室、藥房設在大夫第頭堂,診室在左。藥房在右,專用本地的民族藥和中藥防病治病。土司的親屬亦從事醫療工作,說明在土司制度下壯醫藥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

其次,對名醫、神醫、藥王的崇拜和紀念,反映在土司制度下,壯醫藥是受到社會重視的。如《寧明州志》載;醫靈廟在東門外附近城腳;《邕寧縣誌》謂:藥王廟在北門大街,東嶽廟左側;《柳州縣誌》稱藥王廟,在西門內,等等。清代以前,壯族地區基本上沒有西醫,中醫也為數不多,這些被立廟紀念的神醫藥王,儘管多數沒有標出姓名,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民間名醫,因為他們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而受到民眾的敬仰。忻城土司衙署附近現仍保存有一座三界廟;,據民間傳說三界就是壯族的一位神醫,他得仙人傳授異術和法寶,專門為窮苦村民診療疾病,藥到病除,起死回生,名氣很大,得以立廟享受百姓香火。三界廟能修到土司衙門旁邊,亦可以從側面反映這位神醫在土官土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土司對民族醫藥採取的一些褒獎措施,對於民族醫藥的發展,應當說也是有一定促進作用。廣西慶遠協左營三司把總(土官名)李某贈給名醫譚靖修的一塊牌匾,大書妙手婆心四字;一些民間壯醫因醫術高明,德高望重而被作為地方名人入選地方志,如《融縣誌》:路順德,古鼎村人,殫精醫學,著有《治蠱新方》一冊;《象縣誌》:覃德本,同庚村人善治跌打損傷;《三江縣誌》:侯第福,寨壯鄉佳林村表脈理,用草藥,等等。正是由於壯醫藥在土司制度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一些特殊的診療方法和驗方秘方得以初步總結和逐步提高,如壯醫淺刺療法、斑麻救法、青蒿絞汁內服治瘴等,早在宋代文獻中就有記載;南宋醫書分類中,還出現了《嶺南方》一類(專門列嶺南少數民族醫書)。清代《柳城縣誌》指出:當地患病者服藥,不盡限於仲景叔和,間有用一二味草藥奇驗者。其他針灸之術,以婦人尤為擅長。著名的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其主要傳人就是清末民初的柳江女壯醫楷覃氏。一些壯族地區如靖西、忻城、貴縣、隆林等還自發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民族藥市,促進了壯醫藥的學術交流和發展。

壯醫藥派

壯醫藥派指當代由一群以研究壯族醫學為中心的壯醫學者形成的八桂學派(開派領袖黃現璠)的一個支派或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羅家安、班秀文覃保霖、王鑑鈞、龍玉乾、黃瑾明、黃漢儒黃老五蘇漢良黃尚勛岑利族、黃燮才、黃正雄、韋金育、劉智生、牙廷藝、龐聲航、黃冬玲、龐宇舟趙作錦、鐘鳴、朱芳武等人。“壯醫藥派”的學術活動中心主要在廣西中醫學院壯醫藥研究所和壯醫藥學院、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廣西壯醫醫院柳州地區民族醫藥研究所廣西靖西壯醫藥學校和桂林市壯醫研究所。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