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哭嫁歌

壯族哭嫁歌

壯族哭嫁歌也叫“伴離歌”、“伴嫁歌”、“送嫁歌”、“送老”(取義“送姑娘去與丈夫百年偕老”)是一種壯族禮俗歌曲,在廣西南寧、欽州和百色等地區流傳。婚禮前一夜,新娘穿新衣,鄰里姐妹通宵陪伴而歌。有新娘獨唱、姐妹或母女對唱等形式。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

現代版壯族哭嫁歌表演歌節上的現代版壯族哭嫁歌表演

遺產名稱:壯族哭嫁歌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59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港北區

申報日期:2008年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背景資料

哭嫁習俗源於原始時代的掠奪婚(即搶婚)。面對武力和強暴,女人沒有別的選擇,哭是惟一的反抗。從此以後,哭與嫁便結下不解之緣,年復一年,代代相傳,形成後世的哭嫁習俗。在中國,壯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畲族彝族、漢族、哈薩克族、閩西客家、桑植白族、黔西北仡佬族和黑河俄羅斯族等民族都有哭嫁習俗。據顧希佳《禮儀與中國文化》記載,這一風俗各地名稱不同,或叫“哭出婚”,或稱“哭嫁囡”,或稱“哭轎”。有的地方,母親、女伴等也陪哭,邊哭邊唱《哭嫁歌》。歌的內容因人而異,有世代傳承,也有觸景傷情或發泄不滿,而這些《哭嫁歌》已成為我國民歌的一種別致樣式,尤以壯族哭嫁歌內涵豐富,獨具一格。

哭嫁

“哭嫁”是壯族農家特有的一種婚嫁習俗,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壯族農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連綿,地勢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處,近到2至3里,遠則數百里,跨省、跨縣、跨鄉、天隔一方,一別難見。“相見時難別亦難”,不知何時是歸期,思前想後,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勞勇敢,淳樸善良,尊老愛幼,熱情好客的壯家人告別家人,答謝親友的感情流露和心靈表白。所謂“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時,以“哭”代說,傾訴衷腸,表達離情,招呼來賓,告別親人的一種形式。

簡介

壯族哭嫁歌亦稱“伴離歌”、“伴嫁歌”、“送嫁歌”、“送老歌”(取義“送姑娘去與丈夫百年偕老”),是一種壯族禮俗歌曲,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欽州貴港百色等地區流傳。婚禮前一夜,新娘穿新衣,鄰里姐妹通宵陪伴而歌。有新娘獨唱、姐妹或母女對唱等形式。

程式

壯族哭嫁歌甚是講究程式。姑娘出閣前數日,十姐妹每晚聚集在新娘閨房內唱哭嫁歌,出閣之日達到高潮。哭嫁歌內容中,控訴封建禮教和買賣婚姻占有很大分量。此外,還有歌頌父母養育之恩,或埋怨生為女孩要出嫁,或埋怨兄弟在自己嫁出後獨占家產,或對一同長大的姐妹的留戀等。曲調雖然簡單,但婉轉纏綿。唱來情真意切,催人淚下。出嫁新娘上轎前在廳堂上辭別祖先、父母時,唱得淒切動人,甚至有唱至昏迷不醒的,滿堂賓客為之哽咽。姑娘出閣時,要吃“離娘飯”。辦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媒婆、送嫁婆給姑娘梳妝,打扮成成年婦女模樣。半夜雞叫頭遍時,在堂屋前舉行儀式,焚香燃紙,禱告先輩。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謝多年養育之恩,表達依依惜別,謂之“開聲”或“啟聲”。出嫁之日,新娘便在眾鄉親的淚光中三步一回頭,唱著哭嫁歌離開娘家。

歌調

哭嫁歌的曲調為五聲商調式,層級遞進,樂段結構為上下旬,曲調流暢、純樸、哀傷。詞七言四句,通常是即興創作。內容以斥媒人、罵接親、嘆祖宗、怨父母為主。(如《姐妹難離分》中唱到“油茶點燈燈花新,今夜姐妹難離分。明天花轎抬姐去,在家姐妹淚淋淋”) 。

特點

壯族哭嫁歌的特點在於演唱形式的多樣性與群體性。以新娘為軸心,囊括與之發生感情聯繫的一切社會成員。新娘的身份不僅通過舉行婚禮時的各種儀式得到確認,也通過哭嫁公之於眾。

傳承形式

過去的壯族姑娘大多讀不上書,不識字,全憑記憶背哭詞,口口相傳。而有機會上學識字的姑娘,則把哭詞寫在本子上,閱讀背誦。從小開始,默記練習。

哭詞

壯族哭嫁歌的哭詞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爺奶父母,舅姨姑表,兄弟姐妹,同學朋友……均有不同哭詞,短則三五分鐘,長則半個小時,根據身份“對號入哭”。姑娘出嫁這天,擺席辦酒,宴請親友。姑娘在房屋裡外徘徊,巡迴走動,仔細觀察,發現有客來到,馬上過去用毛巾遮面一哭跪地,聲情並茂,激動人心。客人一邊將她扶起給予安慰、祝福,一邊打發“哭錢”以表心意。有的女賓客還以哭還哭,互訴衷腸。

還有哭嫁“罵郎”的哭詞,意即唱歌罵新郎。舊時流行於廣西右江流域的一種婚姻習俗。當新郎從轎里出來進至女家廳堂之時,新娘帶著哭聲用近似山歌的腔調罵新郎,當新郎掛了紅帶,拜完女家祖宗後返家之時,後面又有新娘的“十姐妹”結伴唱“敵歌”送新郎,無句不罵人,無句不挖苦,這種罵郎習俗是古代女子對抗搶婚的遺風。

藝術價值

從藝術史的角度看,壯族哭嫁歌對於藝術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的形式上。從演唱形式上看,哭嫁歌除新娘一人哭唱外,也有姐妹哭唱和母女對唱。演唱往往從新娘的哭訴開始,引起姐妹與母親的不捨和勸慰之辭。通過出嫁前夜的母女交流,女兒從母親那裡不僅獲得了感情上的慰藉,而且還獲得了獨自面對新生活的經驗和勇氣。可以說,母女對唱幫助新嫁娘完成了思想上、精神上的出嫁。

作用

姐妹對唱則是在女子出嫁前夜,由陪伴新娘的姑娘們與新娘一起傾訴衷情的歌謠。姐妹對唱的內容有的是敘述親人分離的痛苦,表達向親人告別的心意,如:“茶油點燈燈花新(喲),今夜姐妹難離分;明天花轎抬姐去(也),在家姐妹淚淋淋。”有的則向新娘勸慰與祝福。可見,哭嫁歌對社會文化、對新娘心理,都起到了特殊的調適作用,所以才相沿成習。從“補償心理”的原則來看,女性悲慘的生活與低下的社會地位,恰是在壯族哭嫁歌里反映得最充分。

意義

壯族哭嫁歌是了解壯族女性生活與命運的重要材料,凸顯了女性對婚姻的認識和態度,反映出她對社會、對男性、對自身的認知和了解程度,也折射出她對自己命運的把握能力。從婦女口述史的角度看待壯族哭嫁歌,能夠通過探索不同時代的壯族女性自我成長的歷程,考察女性爭取自我解放與社會解放的途徑和諸多可能。

現代版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實行戀愛婚姻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為過去的歷史。出嫁對於姑娘來說,是一件盼望已久的喜事,是與新郎走向新生活的開端。再加上道路通達、通訊方便,要與父母、姐妹傾訴衷腸並非難事。隨著時代的變遷,哭嫁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婚慶方式就逐漸地被淡化和取代了,即使在特定的場合展示這種獨特的民俗,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壯族哭嫁歌的“現代版”不僅出現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演出中,也不時重演於民間中。今年2月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邕寧區那路村5000多名民眾歡聚在一起,用包括哭嫁歌在內的民俗風情展演的形式迎接新春的到來,觀者如潮。哭嫁歌在那路村乃至在整個邕寧區、南寧市都已經非常少見了。為了真實再現哭嫁的情景,姑娘們已刻苦排練一個多月了。在村里,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感觸地說:“只有我們這一輩人才經歷過哭嫁。”參加民俗風情展演的演員韋大姐說:“我希望這種傳統的風俗以後要流傳下去。”

貴港壯族哭嫁歌  

貴港壯族及其先民以好歌善唱而著稱。秦漢時期,駱越民族地區歌謠就以獨特的形式、韻律與風格而享有盛譽。據漢代劉向《說苑·善說篇》所載的楚國令尹鄂君子晰泛舟湖中聽賞的《越人歌》,根據壯族語言學家翻譯考證為壯族先民的歌。古越人“尚越聲”,作為駱越後裔的壯族,承傳了這種歌唱風習。他們“自幼習歌”,“鄉村唱和成風”,“皆臨機自撰”,並且有定期的唱歌活動,歌謠文化尤為發達。這種風習的形成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時代的群體祭祖形式和族外群婚制對偶婚制過渡階段的社交活動,從現在遺存的兩種古老歌唱形式可窺見其面貌。一是“壯歡”。“歡”是山歌,“壯”為壯族。二是“漢歡”,意為漢語言山歌。在西江南岸多以唱漢歡為主,西江北岸多以唱壯歡為主,自古以來每年都舉行數以萬計民眾參加的壯、漢歡歌會活動。目前,在港城鎮藍田村、高嶺村、旺嶺村還保留有一批手抄山歌歌書,石卡鎮西山村、橫嶺鄉黃村和高慶村、湛江鎮蘆山村等地也保存有一批手抄山歌本,這是貴港歌謠文化的瑰寶。

哭嫁歌

(一)怨爹

親爹呀,金雞開聲女開口,開口講聲你聽明。
親爹呀,你打長工養大我,女兒時刻記恩情。
親爹呀,你為家窮早賣女,女兒出嫁你零丁。
親爹呀,水桶樣高就賣我,不知小女太年輕。
親爹呀,煮粥加多一瓢水,女兒吃粥不嫌清。
親爹呀,放米落鍋也擦擦,為何賣我冇查明。
親爹呀,賣牛賣馬三圩價,賣我一朝就講成。
親爹呀,燈草搭橋怎樣過,穀殼作船浪不平。
親爹呀,你牽牛牯田邊過,吃壞秧苗踩壞塍。
親爹呀,人家嫁女選好婿,你挑爛缽作花瓶。
親爹呀,女婿鬍鬚長到肚,是叫阿爹或叫兄?
親爹呀,冇吃冇穿我冇論,嫁夫冇好怎應承?
親爹呀,我像蠄蜍墊床腳,局氣在心難出聲。
親爹呀,半夜閹豬割錯髒,暗處斷腸心裡驚。

(二)怨娘

親娘呀,世上娘親千萬個,個個娘親都淑賢。
親娘呀,世上女兒千萬個,無人同我樣可憐。
親娘呀,頭髮未長人又細,牙齒未齊就賣錢。
親娘呀,人家拜堂我拜壽,鬍鬚長過女頭辮。
親娘呀,灶頭又高女矮小,洗碗淋頭滴眼前。
水桶高過我半截,一步三搖跌路邊。
親娘呀,無米放多幾碗水,留女養多三五年。
黃蓮挨著苦瓜種,豬膽擦頭苦到天。

(三)罵媒

媒婆龜呀,
媒人只嘴油罌嘴,嘴滑如油懷鬼胎。
門口踏低都為你,朝朝晚晚我家來。
我哥二十你盲眼,阿妹十八你就來。
唆說爹娘盡信你,甜言蜜語你心歪。
媒婆龜呀,
你餓做媒我要罵,罵你貪吃又貪財。
你餓做媒貪吃肉,豬毛剋頸又卡腮。
你餓做媒貪錢用,得錢執藥買棺材。
你餓做媒想坐轎,將來死了無人抬。
媒婆龜呀,
保你過橋橋板斷,就將橋板做棺材。
做好棺材又無蓋,日曬雨淋結青苔。
保你搭船沉落海,淹死水中無土埋。
保你出門被雷劈,五雷劈你像劈柴。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