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霜降節

壯族霜降節

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節日,已經有360多年的歷史。這個節日流行在大新縣的下雷、雷平及寶圩一帶,但影響擴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縣。正降日凌晨人們便帶糍粑、年米、肉、香燭等聚集玉音廟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祀,州官也必身著官服,率眾頂禮拜祭。

基本信息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崇左·天等縣
壯族霜降節壯族霜降節

遺產名稱:壯族霜降節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161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天等縣
申報日期:2010年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簡介

壯族霜降節是指每年農曆九月,既壯語里稱的“旦那”(晚稻收割結束)之後的霜降期間,勞作了一年的壯族鄉民們,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親朋好友。人們也趁農閒的機會交朋結友、走親串戚、對歌看戲,同時在節慶期間賣農產品、購買生產生活用具,為第二年的春耕做準備。於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文化。該節慶主要流行於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縣的壯族德靖土語地區,其節日影響範圍包括越南、雲南、廣西南寧崇左等。這些地區每年都很重視這個獨具特設的節日,對這個節日的熱情不亞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

由來

壯族霜降節壯族霜降節

霜降節以大新縣下雷鎮最具特色,其來源與下雷土司傳說和慶豐收有關。相傳土司第十四世許文英,其妻岑玉音為湖潤土司的女兒,曾和其夫於清末一道騎牛到閩越沿海抗倭(一說抗安南)。因為岑玉音是騎著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稱為“婭莫”,“婭”是壯語裡對老年婦女的稱呼,“莫”即黃牛。岑玉音抗侵略凱鏇之日正值霜降節,為紀念許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廟(廟婭莫),逢霜降日民眾扛著玉音的畫像舉行游神活動。關於岑玉音的事跡有兩種不同的傳說,一說壯族婦女岑玉音箭術高超,勇敢過人,曾帶兵去廣東、福建沿海一帶抗擊倭寇。她用兵果斷,料事如神,多次打敗入侵的倭寇,得到皇帝的封賞,最後她解甲回鄉,直到逝世。人們因她曾在霜降這一天大敗倭寇,所以在這一天舉行祭祀以示紀念,逐漸形成為霜降節。另一說是她和丈夫一起,為保衛壯族人民的安寧及財產,率兵抵禦入侵之敵,於霜降之日大獲全勝,故當地百姓慶祝三天,定為節日。 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壯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廟進行拜祭。據說清代時,當地州官也要備辦供品前來參加祭祀。民眾祭祀完後歸來,就近表演舞獅、演唱壯劇、民歌等活動,歡度懷念民族英雄的節日。節慶由此而來,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霜降節還與稻作族群的節期規律有關,是豐收節的一種形式。《歸順直隸州志》中關於“霜降節”的記載,裡頭有:“前一日,州城各戶裹粽,謂之‘迎霜粽’。節間燃燭燒香,供祖先,給小孩。四鄉亦作糯米糍,謂之‘洗鐮’。推原其故,蓋幸登場事竣也。”

內容

下雷霜降節舉辦時間定在每年陽曆的10月23日前後“霜降”期間。節慶持續三天,分為“初降”(或稱頭降)、“正降”與“收降”(或稱尾降)。大新縣誌里對霜降節的描述是:“當時吃湯圓、殺鴨宴請、燒香供祖先,以示五穀豐登。下雷連續活動三天,節日氣氛極濃。”初降這一天,傳統上主要是敬牛,這一天讓牛休息。人們一早就開始忙碌做棕子、糍粑、殺雞宰豚準備款待來自四面八方的親戚朋友。下雷鎮地處中越邊境,又是古桂滇古道的必經之地,同時,下雷還處在大新、天等、靖西、德保四縣交界的邊緣地帶。因此,初降這一天,大新、天等、靖西、德保等縣的人紛紛來到下雷參加節慶。客商們更是早早地擺開攤位,降節的商品從生產到生活用具,應有盡有。正降這一天的上午為敬神活動。人們先到拿著糍粑、肉、香燭等祭品到婭莫廟祭拜進香,一些人負責打扮成士兵模樣,舉著牙旗,敲鑼打鼓,在獅子的開道下把婭莫畫像抬出來巡遊。傳說婭莫(玉音夫人)的形象上長毛裸體,騎在牛背上,婭莫像要挨家挨戶把下雷街都巡過,巡到哪家,哪家就要放鞭炮;每到一個民間信仰廟宇,。巡遊時,被認為“命輕”的孩子是不能出門觀看的,以免生病。在清代,不但一般百姓祭祀,土官也必身著官服,率眾頂禮拜祭。游神結束後,霜降節進入聞名的“霜降圩”。人們傳說:“霜降節購買的東西耐用,吉祥。”舊時人們會省下一年的錢,到霜降節時才買新東西,圖個吉利。小孩子特別盼望過霜降節,因為到了霜降節就有新衣服穿了。沿襲下來的俗信觀念,使得人們特別樂意在霜降節期間購買生產用具、生活器具等。做買賣的客商來自雲南、湖南、江浙、廣西百色崇左南寧等地。在顧客中,越南儂族占了很大一部分。正降晚上,進入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時間。人們搭起舞台,演上土戲(壯戲)。年輕人三三兩兩地對起山歌,對歌活動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的尾降,形成規模宏大的霜降歌圩。

節慶活動中最值一提的是壯族板鞋舞。相傳板鞋舞源自明代嘉靖年間,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領廣西郎兵赴浙江抗擊倭寇時,她用三人縛腿賽跑的方法訓練郎兵,使得軍紀嚴明、同心協力,後來便演變成這種有趣的運動了。

意義

和其它傳統的壯族節慶一樣,霜降節的產生和人們的一年的生產節律相關。霜降節正值晚稻收穫,是豐收後的慶祝活動。由於下雷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節由單純慶豐收節慶活動,發展成為祭祀民族英雄、進行商貿活動、民俗文化表演的綜和性民俗活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壯族民俗文化,承載壯族土司文化、反侵略鬥爭的歷史記憶。

霜降節產生於大新縣下雷鎮,但已影響到周邊的縣市。其參與人員表現出跨地區與跨國性。通過商貿活動也為各地域及中越邊民的友好往來搭建了極好的平台。下雷為廣西邊陲重鎮,在中央與地方、國與國的“和”與“爭”過程中,人們總會從本族群的價值判斷出發,確立自己的民族英雄,經過歲月浸染形成對英雄的神化與崇拜。對英雄、尤其是抵抗外來侵略英雄的崇拜,成為生活於下雷的族群的文化性格,是霜降節產生的動內力。霜降節中對女英雄“婭莫”的崇拜儀式,是這種反侵略傳統的集體記憶過程。

下雷鎮有著得天獨厚的適宜商業滋長的地理位置。它處於交通要道,是勾通靖西德保、大新、天等的樞紐;雲南文山、廣南、富寧到南寧的貨車沿古桂滇道從這裡經過。與下雷鎮毗鄰的大新碩龍鎮;天等上映鄉、龍茗鄉、把荷鄉、福新鄉;德保的龍光鄉;靖西的湖潤鎮;越南高平省等與下雷鎮有著相近的語言與文化,這些地方離各自商業中心都相對較遠交通不便,而下雷剛好處於核心位置上。另外下雷社區地盤較少,人們田地不多,行商代替稻作形成傳統生產方式。人們傳說“霜降節購買的東西耐用,吉祥”使得霜降節與生俱來的帶有濃重的商業性,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演變,形成的“霜降圩”遠近聞名。

霜降節更是文化展演的大舞台。霜降節為青年男女交際提供了一個場所,年輕人以山歌會友結朋,形成著名的“霜降歌圩”。傳統的霜降節都有舞龍舞獅、鬥雞耍猴、對歌唱土戲等活動。現在的霜降節,在企業的贊助下,政府和當地社區還組織籃球賽、拔河比賽、山歌比寒等娛樂活動,使得霜降節活動更是精采紛呈。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