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伏波廟會

壯族伏波廟會

伏波廟會,是盛行於橫縣雲表鎮鬱江烏蠻灘北岸伏波廟一帶民族民間廟會,2007年6月,廣西橫縣壯族伏波廟會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橫縣
遺產名稱:壯族伏波廟會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56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
申報日期:2006年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簡介

橫縣伏波廟正門橫縣伏波廟正門

伏波廟會,是盛行於橫縣雲表鎮鬱江烏蠻灘北岸伏波廟一帶民族民間廟會,它是當地民眾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定疆界,平亂安民、疏河通航而形成。2007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壯族伏波廟會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縣伏波廟會期間,民俗活動種類多,有祭拜、舞龍、舞獅、舞鳳、對歌、唱師、道巫法事等五大內容。關於伏波廟會源於何時,目前尚無確切說法,只能從歷代重修伏波廟的相關記載中初步推斷,伏波廟會理應與朝廷修建廟宇的歷史同步。據清光緒十七年《大灘伏波廟碑記》記載,光緒帝曾於當年正月二十七日御賜“銅柱勛留”匾額一方,懸掛於伏波廟中,並將馬伏波列入春秋祀典。因此,清朝末年之前,伏波廟一直屬官民同祀,民國取消官祀,伏波廟的祭祀活動轉變成民間的自發性行為。

千百年來,橫縣伏波廟會香火鼎盛,人氣極旺。在農曆4月13至15日的3天時間裡,晝夜演師公戲,來自本縣百合、雲表、校椅等鄉鎮的一些大型師公戲班組,都紛紛來到伏波廟,演出二十四孝故事片斷;做道巫法事時,道公做過三天門、過刀山火煉等各種法事。13日晚山歌對唱,14至15日祭拜,成千上萬的民眾從四面八方趕赴伏波廟,特別是漁家船民,都不辭辛勞趕赴伏波廟來祭祀禮拜,用進香、燒炮、歌詠、舞樂等方式表達對馬援將軍的崇敬之意和懷念之情,並祈求馬援將軍上保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驅邪平安,逢凶化吉;下保金榜題名、婚姻美滿等。

內容

伏波廟會有祭拜、舞龍獅、對歌、唱師公戲、道巫法事等五大方面的內容:
(1)祭拜,即祭拜伏波將軍,是伏波廟會最主要的內容。當地百姓不僅把馬援尊崇為安邦定國、文德武功的一代戰將,而且把馬援當作降妖除魔、懲凶保平安、鎮守惡灘的“伏波大神”。每到農曆四月十四日,當地老百姓特別是船家漁民都前往伏波廟祭拜,一為紀念伏波將軍平亂安民、疏河通航之功,二是祈求伏波將軍神靈保護平安、逢凶化吉。

(2)舞龍、舞獅、舞鳳、舞麒麟。這是伏波廟會的傳統節目。廟會期間,十幾個龍、獅、鳳、麒麟表演隊從橫縣校椅鎮靈竹鎮、靈山縣、貴港市、賓陽縣等地聚集而來,場面非常熱鬧。

(3)對歌。廟會期間,橫縣、賓陽、靈山、貴港、等市縣的民歌歌手紛至沓來,每當農曆十三日晚進行對歌。對歌時,男女歌手各自三五結隊,形成若干對唱群,相互唱和或問答。

(4)唱師。即演師公戲。演出內容多為二十四孝故事片斷。伏波廟會期間,橫縣馬山、百合、雲表、校椅等鄉鎮以及貴港市一些大型的師公戲班組都紛紛來到伏波廟開場演出,場面熱鬧非凡。

(5)道巫法事。自從民國取消官祀以來,伏波廟的祭祀活動變為民間的自發性行為。在民間祭祀中,有民間道家最高神“三清”和觀世音的道公和女巫成為廟會活動一支活躍的隊伍。道公做各種法事,如過三天門、過刀山火煉等。

伏波廟

廣西許多地方建有伏波廟,這些伏波廟集中分布在桂東北、桂東南和桂西南三大區域。其中,規模最大者,當推橫縣壯族伏波廟。

橫縣伏波廟始建東漢建寧三年,是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平亂靖邊的功績而建,宋慶曆年間以及明洪武、嘉靖年間,伏波廟屢次重修,現廟位於橫縣雲表鎮站圩村東南3000米的鬱江之烏蠻灘北岸。現存的伏波廟為明清特色的龐大建築群,由鐘鼓樓、前殿、主殿、後殿、迴廊和祭壇亭7個部分組成,廟宇正門南開,兩側用隸書雕刻對聯:“萬里精忠懸二柱,千秋靈跡護長灘”,廟內現存多處匾額及壁畫。清代兩廣總督陸榮廷所題“風清波平”“力挽狂瀾”“佑我平安”尤為奪目。廟門之東所掛匾額“鐵膽心寒”,為李宗仁先生1918年到此遊覽時題贈,廟內還有“伏波將軍”塑像,這是1995年由橫縣籍北京青年電影學院副教授胡德智利用假期返鄉省親時所塑,另外,還有一些彩塑,也是上世紀90年代塑的。

橫縣伏波廟四周,林木蒼翠,水光山色,渾然一體,享有“烏蠻積翠”美譽,其技藝精湛、布局嚴謹、錯落有致、雄偉莊嚴的建築藝術和神奇吉祥的歷史傳說,吸引了眾多人來遊覽,歷史上,徐霞客等名人流連於此。現在,每年農曆四月十四“伏波將軍”誕日,這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一些當地民眾乃至廣東、香港的人士也不遠千里,到伏波廟參加盛典,景仰緬懷一代名將“伏波將軍”。橫縣壯族伏波廟也因具有其獨特的壯族民間傳統文化紀念性廟會入選廣西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

史料記載: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為漢代著名將領。建武17年(公元41年),光武帝封馬援為“伏波將軍”,令其統率10萬大軍,南征交趾,平定叛亂。公元49年,62歲的馬援在進擊武陵“五溪蠻夷”時,在軍中病故,被追謚為“忠誠侯”。馬援不僅一生戎馬,南征北戰,功績彪炳,而且淳厚忠孝,剛正耿直,精忠報國。他在平息叛亂定疆界時,一路平亂安民,懲惡揚善,遇山開道,逢水架橋;班師回朝時,不但一路修建郡縣,治理城郭,興修水利,推廣中原生產技術,促進了嶺南經濟發展,還留下大批的士兵和部分將領,這部分被稱為“馬留人”的官兵與當地人居住、生活在一起,促進了華夏民族南北文化融合和團結,深得民眾愛戴。馬援死後,在民眾的心目中,他不僅僅是安邦定國的一代戰將,還是懲惡揚善、鎮妖避邪的“伏波大神”。因此,全國許多地方,特別是馬援南征途經的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各地,甚至越南,均建起供奉馬援的廟宇,稱為“伏波廟”,每年農曆四月十四“伏波將軍”誕日,都要在伏波廟舉行盛大的廟會,紀念這位“伏波將軍”。

傳承

在馬援南征途經的中國嶺南沿海地域,甚至越南的一些地區,人們為馬援建立廟堂(伏波廟)加以供奉,演繹和積澱了豐富多彩的伏波文化,包括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思想道德和民風民俗等。

廣西師範學院中文學院2006級民俗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覃雪華,是位地地道道的橫縣人,她談到橫縣人的“馬援情愫”,有更切身的理解,她認為:橫縣民眾認為正是馬援使鬱江段航道得以暢通,方便了舟楫往來與水陸交通貿易,因而將馬援奉為大神,將其供奉即可保佑他們旅途平安。於是,立廟祭之。馬援由一個真實的功臣,演化為能呼風喚雨之神,人向神的轉變,表明了歷史與傳說之間的幻變,亦表明了橫縣民眾對其愛戴之深。橫縣伏波祭祀廟會的存在,表明了在歷史變遷過程中,橫縣民眾對馬援南征歷史功績之肯定,折射出漢文化的強大輻射力,亦折射出漢文化向桂南傳播的歷史過程。事實上,伏波廟會的舉行及對馬援的祭祀,即是對馬援在維護國家統一、邊疆穩定方面的歷史功績之肯定,有助於加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如今,伏波廟不但在全國各地仍在興建,就是一些馬姓人,也在積極蒐集、整理馬伏波將軍的英雄事跡,發揚愛國精神。馬援的出生地、今陝西省扶風縣畢家村,建有馬援的墓地和祠堂。遍布世界各地的馬氏後人,無論到哪裡安家,他們的“祖公廳”門楣上,均懸掛著家族堂號:“扶風堂”,以自己是馬援的後人為榮。

2010年9月5日,廣西馬氏宗親聯誼會在南寧成立,出席成立大會的廣西嘉賓及馬氏宗親約110人,他們均是奮鬥在廣西各行各業的“馬氏精英”,聯誼會籌委會稱:成立廣西馬氏宗親聯誼會,是為了團結廣西從事經濟、文化和藝術的各界馬姓宗親及人士和從事伏波文化研究的人士,緬懷馬氏祖先的功德,弘揚和傳承伏波文化精神,加強馬氏宗族之間的團結,促進民族和諧,交流感情,增進與海內外馬氏社團、宗親的友好交往和聯繫,以“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為促進廣西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拓展海內外文化和經貿合作,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歲月隆隆運轉,廟宇慢慢陳舊,遊人更新換代,只有巍峨的“伏波精神”,仍在代代流芳。橫縣壯族伏波廟會,是嶺南壯族民間民俗文化的縮影,是壯族民眾信仰和民族文化以及百姓生活的反映,發掘、搶救、保護伏波廟會,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