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背龜

冠背龜

冠背龜(crowned river turtle),俗名別名花冠龜。分布於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泊爾。生活於沼澤、池塘、湖、河中,食物為雜食性。人工飼養下以食植物為主,如浮萍、水花生、蘇丹草等。少數食肉類。雄性在17厘米左右,雌性55厘米左右。頭部的黃線從鼻後通過眼睛,一直到頸根。嘴上緣呈鋸齒狀。幾乎是植食性,人工飼養下以食植物為主,如浮萍、水花生、蘇丹草等。少數食肉類。是國際公約附錄二的保護動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頭部較尖,頭頂邊緣有一條粗細不勻的條紋,呈桔紅色
,頭頂中央有一呈“個”字型的淡黃紅色圖案,鼻孔兩側有桔紅色不規則圖紋;背甲黑色,邊緣有白色細條紋,背甲中央嵴棱明顯;腹甲為淡黃色,每塊盾片上有大塊斑點,四肢邊緣兩側有兩條白色條紋,四肢灰黑色,指、趾間具豐富蹼。

雌雄鑑別

由尾巴的大小來區分,雄性尾巴較粗較長,雌性尾巴較短。同時雄性背甲比較狹長,雌性則較圓。辨別並不困難。繁殖習性上應該與同分布區的印度鋸背龜(Kachugatecta)類似。只是產卵的數量應該會多於鋸背龜。雄性背甲較長且窄,尾較粗,雌性背甲較寬,尾細且短。飼養設備:草龜屬水棲龜類,飼養設備要有一定的坡度,使龜有上岸棲息的場地而不被水淹,水深也不能超過龜背的1/3,各種池都可,大小不限。

飼養管理

日常飼養下,在水中放些浮萍和其他水草,以食植物為主,可少量投餵魚、蝦、螺、蚌肉等。春、夏季勤換水,尤其是夏季應常換,並做好消毒工作,養殖中應不搬動,避免龜因環境變換而停食影響生長。
冠背龜冠背龜
冬季,溫度在14℃左右時,龜即進入冬眠。所以,氣溫18℃左右時,須少量餵食。冬眠期間,可將龜放到潮濕沙中,溫度保持5℃以上。水流遲緩的河流或沼澤地區是冠背龜的主要棲息地。除了曬太陽與產卵外,他們大都在水中渡過。因此飼養冠背龜的水族箱須布置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沉水區並須布置供龜類曬太陽的離水區以免龜殼遭水生菌及藻類侵襲。基本上只要保持水質潔淨,溫度適中即可算是適合的人工環境。有些熱帶龜類的幼龜如忍者龜等在攝氏二十度以下便會死亡,所以冬天還是要注意保溫。澤龜的排泄物污染性高,高效率的過濾及給氧系統十分重要。可以減低水生菌類孳生降低疾病的發生。
市面上仍有小量幼龜出現,主要是來自孟加拉國的個體。冠背龜的飼養難度不高,但是因為比較容易受水生菌感染,所以新進幼體死亡率較高。只要個體健康,飼養起來並沒有異於其它水龜的地方。一般來說,冠背龜比較傾向素食性,可以餵食青菜及水龜飼料。成長速度並不快。但是成體的雌龜體型會比雄龜大一半以上,相當懸殊。對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冬天保溫對幼體尤其重要。

日常防病

環境是外在因素,冠背龜病發生後,一般從環境找原因,如果環境惡化,水質敗壞,容易導致條件致病微生手感染龜體而發病。在溫室養龜池中測定溶氧後,新換水3天后溶氧幾乎為零,如果換水時將調溫池水體沖氧後送進溫室龜池,一般7天后養龜池水容氧幾乎為零。說明有機物污染,
冠背龜冠背龜
細菌分解需要大量氧,當容氧極低的情況下,水質不良狀況還表現在氨態氮含量很高,這種環境對冠背龜是極為不利的,最有利於致病菌繁衍,當龜的免疫抗病力不強時就會導致疾病發生。因此,有條件時,應對養龜池水進行沖氧,幫助微生物進行分解,降低銨→氨的轉換率,改善水質,緩解水質老化。
其實,飼料是導致龜發病的內在因素之一,飼料投餵過多,引起殘餌,不及時清除,水質很快惡化,因為在高溫高密度的飼養環境中,龜攝食量大,旺食旺長,大量的殘餌、剩渣散落水中,以及龜的排泄物,使池水積累的有機物越來越多,且沉積在池底,通過厭氧酵解生成氨,使池水變黑,當氨濃度過高時發出好象農藥“六六六”樣異味。此外,常常在溫室養龜池中大限水面上有一層油膜,著又是怎么會事呢?原來,龜的餌料喊有的脂類物質於池水中的懸浮物、泥沙、浮游生物殘骸等混合在一起,在水面形成一層油膜,這對龜呼吸不利,也不利於氣體交換。因此,每天投餌前要清除殘餌,撈去油膜,若油膜多須徹底換水。如果投餵含量過高的蛋白質餌料不能完全吸收,不僅造成浪費,並可以產生消化不良的後果。投餵變質餌料或殘餌腐敗後被龜攝食,長期如此會產生脂肪代謝不良症,一般2個月後會出現死亡,死亡率20%左右。飼料中被飼料廠家添加了性激素或一些含類毒素的中藥,後果不堪構想,出現的生殖器脫出症難以消除,生殖器脫出後不僅難以回縮,而且在水體中容易受到細菌的感染,導致疾病。所以飼料是龜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過去的教科書中沒有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僅將環境、病原和水產動物本身列為發病三要素,它們相互作用產生疾病。病原中約70%左右屬於條件致病菌,因此必要的消毒措施應堅持,及時清除殘餌和換等溫新水,以保持清潔衛生的養殖環境,適當口服無耐藥性的抗菌素,主要目的是降低致病微生物的生物量,內服抗菌素的量要低,以抑制細菌和降低細菌生物量,3天后用有益菌或益生元,
冠背龜冠背龜
調節龜體內外平衡。千方百計增強冠背龜的體免疫抗病力,選用野生龜制種、免疫接種,使用防止應激和激活免疫力的飼料添加劑等進行內調控。特別要注意的是及時清除因病死亡的冠背龜。發現死亡的冠背龜一般隱藏在食台下面、沙中、池角落、網巢等處,不易被發覺。等到發現漂浮在水面的死龜,多已腐爛,身體吸水膨脹,也有些病龜是因水腫而死亡,常見到的病死龜無頭,或僅剩下軀殼。多數情況下,病死的冠背龜帶菌的肌肉被健康龜攝食,頭部腐爛後被其它冠背龜當美餐。因此有理由認為,病龜特別是已死亡的病龜若不及時隔離或清除,是造成龜病的重要傳染源,也是產生疑難龜病的罪魁禍首之一。一旦發現已死亡的病龜被健康龜誤食後,應立即採取對應措施。在及時撈除死亡病龜殘骸的同時,內服、外用抗生素是非常必要的,以控制病原微生物感染蔓延。可選用的抗生素有紅黴素、氯黴素、阿莫西林、氟派酸、恩諾沙星等。

繁殖情況

性成熟年齡

大多數冠背龜至少需四年以上方能性成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有一些冠背龜的性成熟時間可提早1~2年。

求偶與交配

每年5~10月失龜繁殖季節。冠背龜如水棲龜類的一樣,求偶和交配在水中進行。交配前,雄龜在雌龜前方遊動,並抖動雙肢或伸長頭頸,上下抖動以擋住雌龜前進,向雌龜發出求愛的信號。若雌龜原地不動,則表明接受了雄龜,這時雄龜便繞到雌龜後部,爬到雌龜背甲上,用前肢爪勾住雌龜背甲,然後開始交配。

產卵

冠背龜是卵生動物,繁衍後代均在陸地,它們產卵大多在夜晚進行。產卵前,雌龜不厭其煩地多次挑選產卵地,一旦選中某地,龜就用前只後肢輪換挖土打洞。若遇上質地堅硬的土壤,它就排尿潤濕後再挖,挖掘8~20cm(海龜洞穴達40~50cm)深的洞穴。洞穴呈鍋狀,口大底小。雌龜產卵時,尾對準洞口,頭頸伸長,嘴微張。有趣的是,為防卵產出落入洞穴中摔破,當卵產出體外時,雌龜便用後肢掌把卵托者,輕輕地將卵放到洞底,然後用後肢再扒微量土掩蓋,接著產第二枚卵,如此反覆。待卵全部產完後,雌龜用兩隻後肢扒土掩埋洞穴,然後用腹甲將土壓平、壓實後就離去。龜沒有守巢的習性。卵的孵化完全依賴大自然的陽光和雨水提供溫度和濕度。
世界上已知200多種龜所產的卵都是呈白色或乳白色,但形狀、重量、厚薄因種類差異而各有千秋。除海龜卵外,龜卵具有堅硬的鈣質硬殼,與韌性,分別呈圓形、紡錘形、長橢圓形和短橢圓形4種形狀。重量大的有70克左右,小的僅有4克左右。

龜鱉目百科(一)

龜鱉目俗稱龜,其所有成員,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特徵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