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景山水圖》

《雪景山水圖》

戴進山水人物皆盡妙境,為一時之冠,繪畫才能比較全面,師承廣泛,畫風多樣,並能自出新意,形成雄健豪放、遒勁蒼潤的水墨山水新風,影響深遠。《雪景山水圖》一畫構圖奇峭,山峰走勢怪異,樹石堅硬,房屋瓊樓掩隱於山峰後面,與遠處的雲霞相接,很是俊朗動人。仔細看庭院的屋中有幾人正在下棋或玩耍,院中一人正在掃雪,路上一主一仆正向庭院走來,整個畫面體現了一個“閒”字。先以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濃,多次皴擦,層次加深,似先用濕筆,然後用乾筆皴擦,作解索皴、牛毛皴等。用筆活而不亂,層次井然。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稱:五代荊浩雪景山水圖
類別:中國
年代:五代
文物原屬:私人收藏
文物現狀: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
縱:138.3厘米
橫:75.5厘米

簡介

《雪景山水圖》
《雪景山水圖》《雪景山水圖》

荊浩《雪景山水圖》 立軸 絹本 設色
(美)堪薩斯市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
縱138.3厘米 橫75.5厘米
此圖以立幅構圖,畫重重山巒, 其間有行旅人物點綴,山形屈曲,設色濃重。畫法以禿筆細寫,形如古隸,蒼古之甚。整幅畫面以墨取韻, 以筆取其山水
的大體結構得其陽剛之美,以墨渲染見其儀姿得其陰柔之美。傳聞此畫系自古墓中出土。
荊浩,生卒年不詳,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一作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通經史,能詩文,書法學柳公權,工畫佛像,尤妙山水。隱居太行山洪谷,號洪谷子。山水畫全景構圖和皴法技巧,實始於浩,其接受前人經驗,後成為北方山水畫的開創者。尤精畫理,著有《筆法記》一卷,提出氣、韻、思、景、筆、墨“六要”,以及筆有筋、肉、骨、氣“四勢”之說。

作者介紹

荊浩,中國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河內沁水(今山西省沁水縣)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9世紀至10世紀上半葉。荊浩工詩文,通經史。因唐末、五代中原一帶戰亂頻繁,政局動盪,他遂絕意仕進,隱居於太行山的洪谷,自號洪谷子。據其所《筆法記》記載,太行山洪谷深處,風景佳勝,有無數的古松“掛岸盤溪、披苔裂石”,使他為之驚異,遂攜帶紙筆,進行寫生,“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可見他擅長畫山水石,是與他隱居深山的生活和師法造化的藝術實踐分不開的。他也能畫壁畫,據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他還曾在後梁的京城(今河南省開封市)雙林寺院畫過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頗受稱譽。
荊浩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將唐代出現的“水暈墨章”畫法進一步推向成熟。他總結了唐代山水畫的筆墨得失,

x雪景山水圖

認為李思訓大虧墨彩;吳道子筆勝於像,亦恨無墨;項容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只有張璪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荊浩在山水畫的師承上不只取法張璪,同時亦在吳道子與項容等人的筆墨得失之間,舍短用長,加以發展。自謂:“吳道子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將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筆法記》)。他的山水畫已經開始達到筆墨兩得,皴染兼備,標誌著中國山水畫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畫更為豐富生動,其特點是在畫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氣勢雄渾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則布置喬窠雜植,溪泉坡岸,並點綴村樓橋杓,間或穿插人物活動,使得一幅畫境界雄闊,景物逼真和構圖完整。荊浩的這種全景式山水畫,奠定了稍後由關仝、李成、范寬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畫的格局,推動了山水畫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現北方山形特點的“雲中山頂,四面峻厚”的雄偉風格,對於北宋前期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歷代評論家對他的藝術成就極為推崇,元代湯垕在《畫鑒》中將其稱為“唐末之冠”。

特點

此圖以立幅構圖,畫重重山巒,其間有行旅人物點綴,山形屈曲,設色濃重。畫法以禿筆細寫,形如古隸,蒼古之甚。整幅畫面以墨取韻,以筆取其山水的大體結構得其陽剛之美,以墨渲染見其儀姿得其陰柔之美。傳聞此畫系自古墓中出土。

創作來源

雪景山水是宋代以來流行的山水畫題材。此圖取高遠之景,草木蕭瑟,山頭積雪,畫出深山冬日荒寒的感覺。在層疊的群山環抱中藏有殿宇,近景有小橋、山徑,表明是一個可居可游的山林環境,一泓瀑布自中景上的山之間奔瀉而下,注入溪澗,最後又從橋下流出,為暗淡的冬景增添了生氣,且構成上下前後的聯繫。

影響

第一,關於的功能。山水畫在六朝獨立,受老莊“任自然”、“逍遙遊”思想濡染頗深,在功能問題上由人物畫的教化倫理作用而轉向審美愉悅作用。如宗炳的“暢神”說,張彥遠的“怡悅情性”說。荊浩則強調:“嗜欲者,生之賊也。名賢縱樂書圖畫,代去雜欲。”實際上主張山水畫作為一種擺脫名利雜念、修身養性的方式。這是生於亂世的正直清高的文人所可能採取的獨善其身之道,往往在藝術形象中寄寓一定的道德象徵意義。如把松樹比擬“君子”。這種山水功能觀對後世隱退型的文人畫家頗有影響。“縱樂”、“去雜欲”成為後世文人山水、花鳥畫的指導性思想。
雪景山水圖》雪景山水圖》

第二,關於山水畫的傳神與圖真。前人認識到山水有“靈”,即山水之“神”。如何傳神,宗炳提出“應會感神,神超理得”;王微提出“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他們都強調畫家對客觀自然的深入感受,應目會心,構思聯想,通過寫形達到傳神。荊浩則進一步上升為“圖真”論,要求“氣質俱盛”,把山水之神的概念轉換為更符合自然審美屬性的“真”。如果說前人的“靈”、“神”說帶有擬人化的色彩,那么荊浩的“圖真”論更具有哲理化的內涵,反映出他努力挖掘山水特有的審美屬性的追求。如何圖真,他提出一連串的構想,包括“六要”的原則,“四品”的劃分,“二病”的批判,還有對古來山水畫家的評論,真是洋洋灑灑,蔚為壯觀。可以說,荊浩已初步構建成一個山水畫的理論體系。
第三,關於山水畫的筆墨美。吳道子、王維時,尚未產生單純的水墨畫,對骨法用筆有一定認識,但對用墨仍處於幼稚階段,未有專論。荊浩第一個對筆、墨作了明確界定,指出筆剛主氣,墨柔主韻,二者渾然一體,乃為氣韻俱盛。第一個提出“水暈墨章”,用“有筆有墨”來衡量歷來山水畫的得失。由於他對唐中葉以來的新興水墨山水畫進行了理論上的概括,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發展。其影響不僅及于山水畫,而且擴展到人物畫、花畫領域。在中國水墨畫的歷史進程中,荊浩無疑是一位最傑出的早期理論家和實踐家。

作品賞析 

 《雪景山水圖》一畫構圖奇峭,山峰走勢怪異,樹石堅硬,房屋瓊樓掩隱於山峰後面,與遠處的雲霞相接,很是俊朗動人。仔細看庭院的屋中有幾人正在下棋或玩耍,院中一人正在掃雪,路上一主一仆正向庭院走來,整個畫面體現了一個“閒”字。先以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濃,多次皴擦,層次加深,似先用濕筆,然後用乾筆皴擦,作解索皴、牛毛皴等。用筆活而不亂,層次井然。

文物介紹

戴進山水人物皆盡妙境,為一時之冠,繪畫才能比較全面,師承廣泛,畫風多樣,並能自出新意,形成雄健豪放、遒勁蒼潤的水墨山水新風,影響深遠。

盤點流失在國外的稀世珍寶

圓明園罹難150周年之際,流失在外的上百萬件珍稀文物再次牽動人心。然而,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數量究竟有多少?這恐怕是一個誰也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那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大得足以讓國人心驚肉跳,大得足以讓世人瞠目結舌。而那些散落在海外的稀世珍寶,究竟在哪裡,能不能回家,更是讓國人糾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