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琴訪友圖》

《攜琴訪友圖》

1、《攜琴訪友圖》是宋代畫家范寬所作的字畫 。原屬圓明園收藏 ,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2、《攜琴訪友圖》是清朝宮廷畫家張王晉所作,紙本設色,縱132厘米,橫48厘米,落款“石門樵叟張王晉,時年八十有三”,並鈐“張王晉之印”和“朵珊”兩方朱印。 3、《攜琴訪友圖》是 上睿所作的字畫。以極其纖美的筆觸描繪了秀潤多姿的江南景色。圖中古樹茅堂,依山傍水,湖水寧靜無波。一捧琴童子跟隨主人正邁步橋上,前去造訪閒坐梧竹幽居中的知音好友。 4、《攜琴訪友圖》是橢圓形盤上的淺絳彩瓷畫,長25厘米寬20厘米。這是一件十九世紀末著名書畫家吳士鑒贈與詩人徐志摩父親徐申如的瓷盤。瓷盤釉面滋潤,為橘皮紋,毛底,為典型的光緒末年瓷盤。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張王晉(1847年至1936年),字朵珊,號石門樵客,別號“雲霖”,熱河省凌源縣南鄉石門村(今遼寧省建昌縣要路溝鄉石門村)人。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生人,1936年卒。幼年讀書時喜攻書法,尤愛繪畫,16歲因父謝世而輟學,在家學畫,後奉兄命到附近喇嘛洞自家開的鐵匠爐當記賬先生。兩年後,他抱著成為畫家的欲望,離家去北京拜訪名師,以求深造。張王晉到北京後,便在市內一座喇嘛廟內住下,日久,與寺院的喇嘛結為金蘭之好,並通過喇嘛結識了一些人。一天,他在房中偶見喇嘛迎進一人,此人衣冠整齊、儀表非凡,他看後,就將該人的風采、儀容作畫一張,並懸掛於牆上自我欣賞。第二天,喇嘛偶至他的房中看他畫得非常逼真,就將他介紹給被畫者“六王爺”。“六王爺”召見了他,並給他介紹了京城名師,他學習進步很快,25歲在京考中了宮廷畫家,40歲時回故里,隱居山林作畫,很少與外界接觸。

王晉善畫山水、人物、花鳥等,尤以山水畫為著。他的山水畫有工筆和寫意的,而以兼工帶寫的為多,有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而以水墨淡設色山水為多。張王晉早期的山水人物畫只見有《赤壁夜遊圖》,此卷作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是張王晉25歲時的作品。著稱於世的《怪石圖》是張王晉中年時期的傑作。張王晉的作品中晚期(60歲以後)的比較多見,如《雲龍三觀》,作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秋山清爽圖》作於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李仙像》作於民國元年(1912年),《花鳥四條屏》作於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是張王晉73歲時的作品。而這幅張王晉83歲作山水人物畫《攜琴訪友圖》設色工筆精繪、一絲不苟、氣勢宏偉,實屬張王晉的晚年力作,此卷作於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據張王晉第六代孫張基介紹,這幅畫是張王晉晚年絕筆。

張王晉的畫基本上沒有寫姓名的“窮款”,一般均有小記,寫圖名,繪畫的時間、地點及畫意,最後署名,常寫“石門樵客張王晉”,所蓋印章有“張王晉之印”、“臣張王晉印”、“朵珊”、“朵珊書畫”等。張王晉的畫還有題畫詩的。《花鳥四條屏》末聯有一首七絕:“羅遊仙子飲流霞,醉倒孤山處士家,幾度東風吹不醒,至今顏色似桃花”。詩情畫意交相輝映,足見作者還是個優秀的詩人。

典故

“攜琴訪友”這樣一個題材,在古代繪畫、瓷器、漆器和雕刻中十分常見。但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典故,卻不太清楚。歷史上與琴有關的故事,倒是不少。最著名的是“高山流水”:俞伯牙攜琴去訪鍾子期,半路上聽說他已經死了。於是恨世上再無知音,在子期墓前哭祭,感慨知音難再,碎琴以報,也不管那架古琴如何價值連城。另一個有名點的故事,是“對牛彈琴”:古時候有位琴家公明儀,演奏水平很高,冬粉很多。有天他攜琴訪友,去討表揚。路過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一條牛原本正在吃草,見公明儀路過,抬起頭來,深情地望了他一眼。公明儀以為遇到了知音,便坐下來,撫弦弄琴,傾心演奏了一曲。非常遺憾的是,牛聽到琴聲,反而低下頭去大嚼青草,令著名演奏家公明儀大為掃興。

范寬所作

范寬-攜琴訪友圖范寬-攜琴訪友圖

類別:字畫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簡介: 攜琴訪友圖,宋代畫家范寬繪製。

范寬,又名中正,字仲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卒年不詳,據畫史記載,他生於五代末,在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還健在。工山水,始師李成,又師荊浩,後感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遂移居終南太華山中,長期觀摩寫生,山川氣勢盡收胸臆,終成為一代大師。為山水畫形成期北方畫派之主流畫家。

上睿所作

上睿的《攜琴訪友圖》則以極其纖美的筆觸描繪了秀潤多姿的江南景色。圖中古樹茅堂,依山傍水,湖水寧靜無波。一捧琴童子跟隨主人正邁步橋上,前去造訪閒坐梧竹幽居中的知音好友。

吳士鑒所作

吳士鑒(1868-1934),字絅齋,號公詧,又號含嘉,別署式溪居士。錢塘人。近代金石學家、藏書家、書畫家。著有《含嘉室日記》40冊續記2冊、《商周彝器例》、《九鍾精舍金石跋尾》、《含嘉室詩文集》等著作。淺絳彩瓷畫《攜琴訪友圖》的橢圓形盤,長25厘米寬20厘米。這是一件十九世紀末著名書畫家吳士鑒贈與詩人徐志摩父親徐申如的瓷盤。瓷盤釉面滋潤,為橘皮紋,毛底,為典型的光緒末年瓷盤。

徐申如(1872-1944),名光溥,字曾蔭,海寧人。著名詩人徐志摩之父。這件《攜琴訪友圖》瓷盤是吳士鑒1895年贈給徐申如的,離北京殿試考中榜眼才過去3年。“攜琴訪友”是舊時繪畫的傳統題材,用以表達高士隱者超然世外的生活情趣,吳士鑒所作瓷畫中,一雅士儒巾寬袍,敦厚仁慈,長髯飄然,正朝對面老翁迎去。老翁杖藜持籃,皓須童顏,為壽者之相。雅士背後,侍童肩背琴囊,只露出一頭。侍童攜琴隨後,以供高士隨時撫琴抒懷。人物線條勾勒流暢自然,筆法不凡。全圖疏密相宜,並以蒼松、淺草、欄桿等背景為襯托,顯得淡泊雅趣。圖中題款:“時在乙未夏仲,以為申如仁兄大人清玩,吳士鑒。”“乙未”即1895年 。

盤點流失在國外的稀世珍寶

圓明園罹難150周年之際,流失在外的上百萬件珍稀文物再次牽動人心。然而,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數量究竟有多少?這恐怕是一個誰也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那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大得足以讓國人心驚肉跳,大得足以讓世人瞠目結舌。而那些散落在海外的稀世珍寶,究竟在哪裡,能不能回家,更是讓國人糾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