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至帖》

《妹至帖》

王羲之《妹至帖》,日本東京私人收藏,1973年首次公開發表。

簡介

·妹至帖

王羲之《妹至帖》,摹本,縱25.3厘米,橫5.3厘米。日本東京中村富次郎私人收藏,1973年首次公開發表。

《妹至帖》唐摹本長25.3厘米,寬5.3厘米,草書,紙本,因其篇首的“妹至”兩字而得名。此帖未見任何題款和收藏印記,更未被收入唐宋元明各朝名家著錄,是王羲之研究方面的新資料。但從書法風格來看,原墨跡當屬王羲之所書無疑。

目前存世王羲之墨跡均系唐朝摹本,沒有一件真跡,唐摹本可謂目前存世王羲之墨跡的最高境界。而《妹至帖》唐摹本是目前存世王羲之書法(唐摹本)中惟一可以流入社會收藏的。一九七三年在日本五島美術館的“昭和蘭亭紀念展”上才首次公開露面。二00六年三月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中日書法珍品展”中曾經引起轟動。專家認為,這件珍寶與《喪亂帖》《孔侍中帖》運用同樣的紙張、同樣的技法製成,保存狀態良好,可以作為探討唐代募本的珍貴歷史材料。

《妹至帖》創作於7世紀或8世紀,是一位收藏家在日本昭和初年(1925)收藏的,原為某大名家流傳下來的手鑒。有專家估計,是奈良時代經“舶載”而流傳到日本。
所謂手鑒,是指將歷代名跡切割成數行收入冊頁,作為鑑定古代墨跡的資料。

釋文

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耽之。

作者

王羲之像王羲之像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導侄。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善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之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而真書為古今之冠。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筆勢傳云:「羲之年十二學功日進,衛夫人一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小兒必見用筆訣也。近觀其書便有老成之智。因流涕曰:此子必蔽吾書名矣。)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遂改本師於眾碑學習焉。後見諸家筆論,遂作筆陣圖及筆勢論。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又山陰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甚悅,為寫道德經畢,籠鵝而歸。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颳去,門生驚懊累日。又蕺山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人競買之。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我耽之若是,未必後之。羲之書初不勝庾翼郄愔,暮年方妙。常以章草庾亮,翼深嘆伏,與王羲之書云:“昔有伯英(張芝章草十紙,過江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晉成帝時祀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羲之筆入木七分。書既為古今之冠冕,丹青亦妙。有雜獸圖、臨鏡自寫真圖、扇上畫小人物,傳於前代。王廙孔子十弟子贊云:“余兄子羲之,始年十六,學藝之外,書、畫過目便能,就余請書畫法,余畫孔子十弟子圖以勵之。卒年五十九(一作七十七)。

拍賣

2007年11月26日香港佳士得拍賣行在香港舉辦“中國古代書畫”秋季拍賣會,拍賣董其昌、沈周、唐寅等書畫名家的180幅佳作,其中國寶級作品、王羲之的《妹至帖》也在其列,估價在3000萬到4000萬港元。上午9點半,拍賣會開始。首先開拍的是中國古代書畫的其他作品。直到11時19分,眾人關注的王羲之的《妹至帖》才開始叫拍。當拍賣師喊出起拍價1500萬時,眾人都略感意外,因為此價與此前的估價相差懸殊。從1500萬元起拍價喊到2000萬元,僅用了一分鐘時間,當拍賣師將價格喊到2100萬時,居然無人舉牌應價,最後,拍賣師宣布流拍。

王羲之書法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