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中

陳宜中

陳宜中(1234—1283),字與權,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人,是南宋末年的宰相。少家貧,為太學生員,和同學黃鏞、林則祖等6人聯名上書攻擊丁大全。丁大全暗使監察御史關衍彈劾宜中,取消其太學生資格。謫為建昌軍,時稱六君子。景定三年(1263年)廷試第二,任紹興府推官校書郎。依附權臣賈似道,遷為監察御史,賈似道授意他參劾程元鳳。德佑元年(1275年)年春,賈似道被革職,太皇太后任命陳宜中為右丞相。

基本信息

陳宜中(1234—1283),字與權,永嘉人。少年時家境清寒,入太學後頗有文名。

人物簡介

陳宜中[1236?~1276?(一作1280)],字與權,浙江永嘉人。陳宜中年少時,家貧如洗,但他為人“性特俊拔”。曾經有一個商人推算他的生辰,認為他將來必定大富大貴,於是把女兒許配給他。進入太學之後,陳宜中寫的優美文章,得到了許多飽學之士的讚譽。作為太學生員,他為人正直,很關心時政。寶佑年間,丁大全和權臣盧永升、董宋臣拉鄉鄰關係,被理宗所寵幸,不久便擢升為殿中侍御史。丁大全上台之後倚仗權勢,橫行霸道。陳宜中於是和同學黃鏞、林則祖等6人聯名上書攻擊丁大全。丁大全知道後,暗使監察御史關衍彈劾陳宜中,取消他的太學生的資格,並發配到地方。臨行那天,太學司業帶領12個學生衣冠整齊地將陳宜中送到橋門之外。丁大全更加惱怒,於是在太學立了一塊碑,碑文告誡太學生不要亂議國家政務。許多文人根本不理他這一套,倒是對這6個上書的太學生讚賞有加,譽之為“六君子”。陳宜中在其後被謫為建昌軍的小軍官。

生平

南宋理宗寶佑中,因與黃鏞劉黻林則祖陳宗曾唯等六人上書抨擊殿中侍御史丁大全而被削籍除名,謫建昌軍,時稱“六君子”。景定三年(1262)丁大全被逐,令參加廷試,獲第二名(榜眼)。從此跨進仕途,附賈似道,由紹興府推官、戶部架閣、秘書省正字、監察御史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一直官至刑部尚書、樞密使兼權參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等職。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春,賈似道被革職,太皇太后任命陳宜中為右丞相,以留夢炎為左丞相,並都督諸路軍馬。腐敗懦弱的南宋小朝廷,一直採取妥協苟安政策,在兵臨城下前夕,命陳宜中出使元營求和。陳宜中開始與元軍元帥伯顏約期會面,後來未去與會。德右二年(1276)正月十八日,伯顏兵至皋亭山(在今餘杭縣),距京畿臨安三十公里,南宋王朝公卿權貴一籌莫展,陳宜中連夜逃離回鄉。三月,臨安陷落,南宋恭帝及皇太后全氏都被元兵擄去。

臨安陷落前夕,陸秀夫擁立益王趙()、廣王趙()於永嘉,並立即派人召陳宜中、張世傑在江心寺共策抗元大計。恭帝德右二年(1276)五月間,陳宜中等奉益王趙()於福州,是為端宗,陳擔任左丞相。以後由福州遷泉州,再近廣東潮州轉井澳(南海中小島),年僅十一歲的端宗禁不住海上風浪顛簸,病死於()洲。端宗病死後,陸秀夫、張世傑等復立八歲廣王趙()為帝,又徙居崖山。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執,解往燕京後,堅貞不屈,從容就義。祥興二年(1279),宋軍在崖山進行最後的抵抗,陸秀夫背著帝()投海而死,張世傑以下十萬人壯烈殉國。井澳戰役失敗,陳宜中建議把行朝(流亡政府)遷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先到占城去做準備工作。元至元十九年(1282),元軍攻取占城,陳宜中山窮水盡,走奔暹羅(今泰國),準備借兵復國,但沒有成功,終於抱恨死於國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