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礽

趙士礽,字城甫,永平鎮人,生於北宋元祐年間,系趙宋皇族後裔。 士礽任何津縣(屬河中府)縣令時,遇蝗、旱重災,餓死不少人。 士礽四子趙不遷,字晉臣,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至中奉大夫。

趙士礽,字城甫,永平鎮人,生於北宋元祐年間,系趙宋皇族後裔。祖父孝憲(諡號)封東陽郡(婺州)王時,家族中的一支始遷鉛山。父名仲碩,生五子,士礽最小,亦最受鍾愛。大觀元年(1107)參加“鎖廳試”,名列第一,授從仕郎
宣和間,士礽在河北東路永靜軍任兵曹,有兵卒范清的兒子失蹤,報官緝兇,太守捕來嫌疑犯,屈打成招。士礽認為證據不足,疑有冤情,向太守直陳己見,太守怒而不聽。不久范清的兒子安然回家了,原來是偷了人家的東西,怕官府追究,躲到外婆家去了。太守知情後感愧地對士礽說:“這次險些鑄成大錯,如果濫殺無辜,我是難逃罪責的。”
士礽任何津縣(屬河中府)縣令時,遇蝗、旱重災,餓死不少人。救災之事急如燃眉,他決計開“御前封椿廩”賑濟饑民。縣丞勸陰,士礽說:“擅開禁倉和救撫失職,二者等罪。權衡利害輕重,自應以放賑救災安撫百姓為重,個人罹罪何足計!”便毅然開倉發放賑米。饑民得救,秋後不待催索,相率歸還貸糧。
宋室南渡後,士礽先後任浮梁(景德鎮)、江山(屬衢州)縣令及主荊門軍(湖北當陽),都有顯著政績。後擢升淮東提舉常平茶鹽。他到任後,“劃宿弊,抑浮費。”不到半年,為朝遷積增二十三萬緡(一午文為一緡)。但鹽市積弊甚深, 士礽措施得罪了權貴,以致“更坐他累”而罷職。於是回鉛山在永平築室閒居,題其居為“暇樂園”。士礽有子八人,平素督教甚嚴,長成後皆成大器,有“一門九進士”之譽。
紹興三十一年(1161),士礽被再度起用,詔選為西外宗官,加封太傅。不久病逝,終年76歲。
士礽四子趙不遷,字晉臣,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至中奉大夫。他在家鄉永平鎮曾建一書樓,人稱趙家書樓。內藏經、史、子、集累萬卷。樓設幾席,以方便社會人士閱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