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敦仁幼受家學,早歲上書勸閩王王昶入貢朝廷,其文才受到王昶賞識。王昶請他參決軍機大事。敦仁鄙薄王昶殺父奪位,堅辭不就,並賦詩一首以明其志,詩題是《勸王氏入貢,寵予以官,作辭命篇》,詩曰:“爭霸圖王事總非,中原失統可傷悲。去來賓主如郵傳,勝負干戈似局棋。周粟縱榮寧忍食,葛廬頻顧漫勞思!江山有待歸須早,好向鷦林擇一枝。”不久,移居泉州城北泉山(又稱清源山),杜門不出。
南唐滅閩(945年),留從效任清源軍節度使,據有漳、泉二郡。敦仁和留從效過往甚密,留從效邀他當屬官,敦仁力辭不獲,於是求監南安縣小溪場。敦仁上任,看到這裡山川雄壯,人物夥繁,便具文申請設縣,略謂:“土沃人稠,舟航可通,若益以鄰界,因今之地,可以置縣”。果得批准,並增割南安近地,取名清溪〔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為安溪〕,敦仁即為首任縣令,時在後周顯德二年(955年)。
敦仁欣賞小溪場場址(今安溪縣城)“三峰玉峙,一水環回,黃龍內顧以驤騰,朱鳳後翔而飛翥”的風光,便選為縣治。
是年冬,敦仁利用農隙,徵調城郊民眾每人服役三天,和輪值休息的戍卒,共同興建縣衙,整頓市容,至次年十月竣工。施工期間,敦仁曾賦《督役築縣廨,憫勞而作》一詩。
敦仁為政,德惠居多,邑人“荷畚執筐,各安職業。”他重視文教,在《初建清溪縣記》中,寫有“地華人質,業儒者寡……曰教之,令固不敢不勉,而從令之教,爾邑之人,當交相勸勉,以副令之願望。”諄諄勸導,語重心長。但他不樂當官,在任一年多,便推薦閩王審知孫王直道繼任。
敦仁愛縣西佛耳山清靜僻遠,卸任後卜築定居,名其宅曰:“清隱”,王直道屢次請他參與政事,敦仁均予婉謝。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去世,所著有《清隱集》。敦仁生前上書勸閩王王昶入貢歸宋,避免漳泉二郡戰亂,有功於民。
安溪民眾懷念敦仁,曾為立生祠。到宋鹹淳三年(1267年),鄉紳林濟川等列其生平事跡,申請頒賜廟號;八年(1272年),敕賜廟號“靈惠”,並封敦仁為靖惠侯。敦仁所居之里,後人以留從效通信中,有“崇待篤信”之句,名之曰“崇信”,即現在的祥華鄉多卿一帶。
相關建築
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
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前身為“清溪縣開先令詹公祠”(俗稱“開先祠”),泉州府志載:“詹去,邑人思之,為立生祠”,祠在縣廳之東。祀清溪縣首令詹敦仁。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敦仁辭世,士民因祝祭不便,狀乞改於縣廳外東界重建,980年改建祠宇為“清溪縣開先令詹公祠”,以緬懷先令“愛民如子,惠利及民,清修砥節,廉頑立儒之風”。 “開先祠”歷經千年滄桑,幾經興廢與遷徙,文革期間,被改建銀行,原貌全毀,風光無存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海內外安溪詹氏鄉親和有識之士懇求恢復“開先祠”原貌。縣人民政府為紀念先令上書置縣、致力統一之功,勤政愛民,清正廉潔之德,於1998年5月4日以“安政辦[1998]49號文”正式批准擇地重建,並將“開先祠”易名為“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1998年5月8日成立“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籌建理事會,負責“紀念館”建設全面工作,並舉海內外全體詹氏鄉親之力,精心建設,歷時六載,遂大功告成,並於2004年11月19日舉行落成慶典。 新建“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坐落於鳳冠山大石垵(國家AAA級旅遊區--鳳山風景旅遊區內),是了解安溪縣史的景觀之一。“紀念館”占地面積5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670多平方米,總投資1025萬元人民幣;建築結構是由主殿、東西涼亭、東西樓管理房、金爐和進館門組成;主殿內有詹敦仁聖像、詹敦仁生平事跡及圖解、詹敦仁和其子詹琲詩詞十八屏、詹敦仁親筆撰寫的“新建清溪縣記”、明萬曆年間禮部尚書黃鳳翔撰寫的“重修開先令祠記”和安溪縣長尤猛軍撰寫的“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碑記”。藍溪水、筆架山如玉帶環繞於前,鳳山似冠加冕於後,交織成獨特的景色。紀念館新姿規制古典,巍峨高峻,氣宇軒昂;內有石木藝術精雕、古香古色;詩詞、聯文,如鑲珠嵌玉,滿室生輝;建築技藝精湛,匠心獨運,富麗堂皇,別具一格,堪稱安溪之冠。是鳳山風景旅遊區一顆璀璨明珠。 立身於紀念館,矯首極目,近有一水環回,遠眺三峰玉峙,緬懷一千多年前的開先縣令詹敦仁勤政愛民、清正廉潔、開先置縣、力促國家統一大業之功績,永載千秋。將對進一步弘揚安溪歷史文化,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和祖國統一大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詹敦仁是為仙遊詹姓之祖。其後代子孫居於仙遊縣大濟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