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裝甲車](/img/6/587/nBnauM3XyATM4EzM1YzMyQTO2QTM0EzM1ETOzQTNwAzMxAzL2M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發展歷史
![裝甲車](/img/0/f68/nBnauM3X3EjN5YDMyczMyQTO2QTM0EzM1ETOzQTNwAzMxAzL3M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30年代許多國家開始發展機械化部隊,由於全履帶車的造價與維護成本依舊居高不下,為了配合戰車的運動速度與越野能力,半履帶車加上防護裝甲之後成為最常見的型態。
一戰後,德國轉向發展裝甲車。從1934年開始研製一種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戰鬥全重9.25噸,乘員2人,動力裝置為6缸汽油發動機,最大速度55千米/小時,可載運10名士兵。這種裝甲輸送車在二戰中廣泛套用。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M3半履帶車與德國SdKfz251半履帶車是最著名的代表。這些車輛擁有防禦小口徑武器與彈藥破片的側面裝甲,但是欠缺頂部的保護。車體上以攜帶機槍最為常見。而戰爭中期以後盟軍開始將M4中戰車改裝成裝甲運兵車使用。
到冷戰時期,由於核戰陰影的威脅、履帶動力裝置成本下降加上鋁合金的使用,裝甲運兵車開始具備封閉式車身,為了與步兵共同作戰而演化出步兵戰鬥車這類重武裝車種。
總體特點
![裝甲車](/img/9/f97/nBnauM3X3ADMxkzMwgzMyQTO2QTM0EzM1ETOzQTNwAzMxAzL4M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標有以下三點,首先要儘量借用成熟部件,加強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和測試性設計。其次,車體後艙設備的布置與安裝應充分考慮“人一機一環”工程技術設計,滿足在規定的作戰環境中的使用要求。第三,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貫徹國家標準、國軍標等相關規定,滿足系列化、通用化、標準化的要求。
裝甲輸送車總體布置採用國際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的標準布置方式,車體內部劃分為駕駛室、車長室、載員室、傳動室和動力室。駕駛室頂部正前方裝有白晝潛望鏡,潛望鏡上都增加了防霜裝置。駕駛員座椅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節。車長室頂部有1個可全向鏇轉的車長視窗。在車長視窗前面裝有1具指揮潛望鏡。供車長使用。
設計特點
![裝甲車](/img/a/faa/nBnauM3X4MDM5MzN3kzMyQTO2QTM0EzM1ETOzQTNwAzMxAzL5M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輪式裝甲輸送車陸上最大時速可達100千米,最大行程可達1000千米。履帶式和四軸驅動輪式裝甲輸送車越壕寬約2米,過垂直牆高0.5~1米。多數裝甲輸送車可水上行駛,用履帶或輪胎划水,最大時速5千米左右;裝有螺鏇槳或噴水式推進裝置的,最大時速可達10千米。
構成
裝甲輸送車由裝甲車體、武器、推進系統(動力、傳動、操縱、行動裝置)、觀瞄儀器、電氣設備、通信設備和三防(防核、化學、生物武器)裝置等組成。車上通常裝有機槍,有的裝有小口徑機關炮。性能
![裝甲車](/img/b/c73/nBnauM3X1ETNzUTMxADNyQTO2QTM0EzM1ETOzQTNwAzMxAzLwQ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裝甲輸送車造價較低,變型性能較好,但火力較弱,防護力較差,多數車乘載室的布置不便於步兵乘車戰鬥。步兵戰車出現後,有的國家認為步兵戰車將取代傳統的裝甲輸送車;多數國家認為兩種車的主要用途不同,應同時發展。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裝甲輸送車,60年代初裝備部隊。
裝甲輸送車最大公路速度可達65千米/小時以上,最大行程可達500千米。該車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不僅具有較好的公路機動能力,還具備極佳的越野能力。車輛可跨越2米寬的壕溝,越過0.7米高的垂直牆,最大爬坡度達32。具有良好的通過性能。
與63式裝甲輸送車一樣,裝甲輸送車具有浮渡功能,無需準備就可通過內陸江湖。其浮渡方式是自浮,靠履帶划水推進。其浮渡裝置還包括防浪板和導水裝置等。防浪板是用薄鋼板壓型焊接而成。導水裝置由兩側前浮箱、翼板和後導向器組成,在履帶上方構成導水通道。該車水上航速可達6千米/小時。
裝甲輸送車經過實車試驗測試.整車在防護、火力、機動三大性能上滿足了設計指標要求。此外,新型裝甲輸送車在設計上還十分注重“人一機一環”工程設計.承載能力較強.乘載員為3+8人。其載員室的內部裝飾比較美觀、實用.載員座椅處減震隔振效果較好。乘員座椅加裝了安全帶,載員座椅可以自動翻起,不坐時車內可以形成較大空間.便於裝載更多的彈藥和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