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變種)

蕨(變種)

蕨(變種),植株高可達1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銹黃色柔毛,以後逐漸脫落,產全國各地,但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亞熱帶地區也有分布。生山地陽坡及森林邊緣陽光充足的地方,海拔200-830米。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蕨(變種)蕨(變種)
植株高可達1米。狀莖長而橫走,密被銹黃色柔毛,以後逐漸脫落。葉遠生;柄長20-80厘米,基部粗3-6毫米,褐棕色或棕禾稈色,略有光澤,光滑,上面有淺縱溝1條;葉片闊三角形或長圓三角形,長30-60厘米,寬20-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三回羽狀;羽片4-6對,對生或近對生,斜展,基部一對最大(向上幾對略變小),三角形,長15-25厘米,寬14-18厘米,柄長約3-5厘米,二回羽狀;小羽片約10對,互生,斜展,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尾尖頭的基部略呈楔形收縮),基部近平截,具短柄,一回羽狀;裂片10-15對,平展,彼此接近,長圓形,長約14毫米,寬約5毫米,鈍頭或近圓頭,基部不與小羽軸合生,分離,全緣;中部以上的羽片逐漸變為一回羽狀,長圓披針形,基部較寬,對稱,先端尾狀,小羽片與下部羽片的裂片同形,部分小羽片的下部具1-3對淺裂片或邊緣具波狀圓齒。葉脈稠密,僅下面明顯。葉乾後近革質或革質,暗綠色,上面無毛,下面在裂片主脈上多少被棕色或灰白色的疏毛或近無毛。葉軸及羽軸均光滑,小羽軸上面光滑,下面被疏毛,少有密毛(f.pubescens),各回羽軸上面均有深縱溝1條,溝內無毛。染色體2n=104。

分布習性

產全國各地,但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亞熱帶地區也有分布。生山地陽坡及森林邊緣陽光充足的地方,海拔200-830米。也廣布於世界其他熱帶及溫帶地區。模式標本采自加拿大紐芬蘭和St.Pierre。

植物特點

本種根狀莖提取的澱粉稱蕨粉,供食用,狀莖的纖維可制繩纜,能耐水濕,嫩葉可食,稱蕨菜;全株均入藥,驅風濕、利尿、解熱,又可作驅蟲劑。
川南地區稱本種為“米蕨”,據說它的澱粉質量不如毛軸蕨Pteridiumrevolutum(Bl.)Nakai的好。

功能用途

分類:醫藥
【藏藥】玉周歧哇曼巴:根莖和孢子葉用於中毒性發燒,慢性病發燒,筋骨疼痛,胎衣不下《藏本草》。【傣藥】拍古藤:根狀莖或全株治發熱,痢疾,黃疸,高血壓,失眠,白帶,風濕關節痛《滇省志》。【哈尼藥】也切:功用同傣族《滇省志》。【景頗藥】殺不死:功用同傣族《滇省志》。【彝藥】朵背聶:全株用於血痢《滇省志》。
來源:《中國民族藥志要》,賈敏如、李星煒,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

醫藥用途

嫩苗、根狀莖(蕨、蕨根):甘,寒。清熱解毒,驅風利濕,降氣化痰,利水安神。用於盛冒發熱,痢疾,黃疸,高血壓症,風濕腰痛,帶下病,脫肛。
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