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程師孟,字公辟,號正議,立信三子,吳縣人(今江蘇省蘇州市)。生卒年不詳,壽七十八;宋 景佑元年(1034年)娶唐朝秘書監賀知章後裔賀仿之女,生於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卒於 元豐六年七月(1083年農曆7月),師孟將她妝奩之類的東西全部送人。 元豐七年三月(1084年農曆3月)下葬於桃花之塢(今江蘇省蘇州市),壽六十九,累封長樂郡君。生有十一子二女:寬, 嘉佑六年(1061年)王俊民榜,文科進士,十年沒做成官(1061至1071年)。有大抱負,識時務。皇上即位,下詔請求直言時敝,上書獻計獻策幾萬字。當時考取了功名的第一名,還沒當上官,就和他弟弟七人卒在父母親前面,只剩下三個弟弟陪伴父母左右。容,諱德叟,任開封府陽武縣縣丞;宏,直州軍事推官;純叟,承務郎;二女:長女嫁郊社齋郎郭鈞,次女嫁穎昌府長社縣令陳廓。孫男女有十二人。著有《奏稿》1卷,《續會稽掇英錄》20卷、《廣平奏議》15卷、《詩集》20卷、《長樂集》1卷。
仕途
師孟幼時聰慧,年五六歲便會作詩。 景佑元年(1034年),張唐卿榜,考取文科進士。初任光水錢塘縣令及桂州通判。 慶曆中(慶曆:1041年至1048年)改知南康軍,楚、邵二州,任夔路提點刑獄。(宋代的刑獄提點主管所屬各州的司法和監察,兼管農田水利),後轉任河東路刑獄提點,瀘水一帶西戎多次進犯渝州邊地,使者治所在萬州,相去很遠,有敵警訊,率兵一整天才能到。程師孟奏請遷路治到渝州。夔州路部沒有常平粟,奏請建常平倉。恰逢凶年歉收,賑濟饑民不足,即下令調用其他的儲備糧,不等向上報告。官吏害怕,告訴他這樣做不行。師孟說:“一定要等待報告,挨餓的人都餓死了。”最後還是開倉放糧。轄區內有很多傍接山谷的土地,每年春夏大雨,水勢大而渾濁,俗稱“天河”。程師孟出錢開渠築堰,淤良田萬八千頃,治行為東南之最。他總結經驗,寫成《水利圖經》,頒發各州縣。 嘉佑元年九月(1056年農曆9月)至 嘉佑八年(1063年),任洪州知州。洪州經常有水災,師盂積石為江堤,開渠章溝,設北閘以調節水的升降,洪州水患遂免。 治平元年(1064年),入京任三司都磨勘司,管理河北四榷場事務。有一次,皇帝命他招待遼國使者蕭唯輔,接伴契丹使,蕭惟輔說:“白溝之地屬於宋、契丹相連地區,現在南朝(指宋朝)植柳數里,而以契丹人在界河捕魚為罪,難道有這樣的道理嗎?”師孟說:“兩朝都應當遵守誓約,涿郡有案牘條文可以供檢查督察,你捨棄文書,憑口說,豈不是想生事嗎?”蕭惟輔慚愧地辭謝而去。 治平三年(1066年),任江西路轉運使。袁州發生了盜患,因本州的小吏充當他們的耳目,好久不能抓到他們,師孟捉拿幾個小吏審訊送獄後,盜賊即被擒獲。
政績
在福州政績:
熙寧元年九月(1068 年農曆9 月),以光祿卿出任福州太守。為政簡易嚴明,痛懲地方豪惡,審理案件,公正無私,下屬都不敢蒙蔽他。曾在福州當過四十年的老吏夏鏵說:他見過太守多人,沒有一個不受他們欺騙,只有兩位太守是例外,師孟便是其中之一個。善作,簡明率直,有自樂天之風,諸多改革,被譽為:“發隱摘伏如神”。福州舊有子城,建築甚為堅固,宋初統一全國後,朝廷令將子城拆毀,餘下的只有3尺,不能防禦盜賊。歷任太守均準備修建,均因費用大而作罷。師孟一來福州,就對轉運使說:“我只要20萬緡錢,就能修建子城。” 熙寧元年冬( 1068 年冬),與陳襄、沈公儀、湛仲膜、劉執中、杜伯通、馬益損游烏石山。烏石山,又名道山,在今福建省福州市中部。師孟登山攬勝,認為此山可比道家的蓬萊、方丈、瀛洲,遂改名:“道山”。據<<神解記>>記載山上有三十三景,因為沒有標識,有的景物無處可尋,有的景物產生爭議。師孟進行搜訪,祥加考證,核定各景名稱如“天章台”、“沖天台”等。均用篆書寫,刻在岩石上,又增建了“道山”等三景。加上舊的和現在有的,稱為三十六景。後來又發展很多景物,至宋末統計,已有四十九景,但人們仍稱烏石山三十六奇,這名稱就是師孟確定下來的。 熙寧二年四月( 1069 年農曆4 月),修建原有城牆,並擴建東南隅,城周長950丈,厚4丈。前後僅費19萬緡錢,又以餘力浚河湟,歷時僅用半年。福清縣香岩寺與洋嶼村民爭訟,歷久未決。師孟上奏朝廷,凡沿海泥淤地方,應準許人民築堤為田,遂結束這樁訟案。 熙寧三年( 1070 年),福州廟學大興,他決定在廟學花園內添建教授宿舍。教授有宿舍,自此時始。福州舊威武軍門(今鼓樓前),自前任太守元絳建有雙門,師孟便利用那些樓房,設定銅壺滴漏,用擊鼓方法,通告市民,作為標準時間。現代王勇堅說,宋朝福州太守程師孟在鼓樓設定的銅壺滴漏,早已失傳。其最大特點是每隔一刻鐘左右,“鐃神”(機器人)能在水力機械作用下自動擊鐃8下。該裝置在中國水鍾發展史上可謂少見,在宋、元、明時期,是計量時間的標準器具,並設定在皇家鐘鼓樓上,現代人稱它是真正的老台北時間。現代王勇堅說,現在製作的銅壺滴漏是一座採用金屬銅、高檔拔蘿格木材製作的仿古水鍾,有自動報時功能。漏壺之水能循環使用,定期更換。規格尺寸2.5米×2.5米×2米。日、月、星壺按文獻記述尺寸全銅鑄,受水壺中央標尺能隨水量大小而升隆,並記錄顯示時間。萬分壺之水流向鐃神水壺,使其每30分鐘擊開鐃神控制器擊鐃8下。滴漏建成,師孟在漏室中題詩二,其一云:“台門新漏一聲聞,此時朝昏百刻分;他日郡人思太守,也須談及葉參軍。”葉參軍,指當時工程技術總監葉左院。由此可見程公不貪功的高尚品格。其二云:“風雨雖昏漏不移,百年應未失毫釐。須知萬戶千門裡,正得人間吉凶時。”吉凶時,指準確報時十分關鍵。由此詩可見程公對報時人的嚴格要求,特彆強調其責任重大。師孟提倡植榕,綠化福州,還留下不少詩篇和“霹靂岩”、“天章台”、“沖天台”、“光祿吟台”、“宿猿洞”等題刻。光祿吟台,又稱“玉尺山”,位於光祿坊東北口,宋代法祥院遺址。宋 熙寧三年( 1070 年),光祿卿、福州太守師孟常游此,篆“光祿吟台”。現在還保留著清代曲池、石橋、小亭等景觀,並有宋至民國十餘段摩崖題刻,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他還採取一些有益於民生和文教的措施,如罷用鐵錢,救災荒,聘賢才,興教育等。福州人民感激地說:“國家歷任福州太守,謝泌以惠受著名,蔡襄以嚴肅見稱,程公可謂兩者俱備。”師孟性又喜遊覽名勝,曾上烏石山,讚賞山川之美,因建亭其上,名“道山亭”,他又游閩山保福寺,僧人為此刻“光祿吟台”於石。師孟又在烏石山建道山亭,《烏石山志》記載:在天章台左,前際海門,回覽城市,可比道家蓬萊、方丈、瀛洲,因篆書鐫“道山亭”三字,曾鞏作記,林希書而勒諸碑。後亭圮碑沒。明萬曆(萬曆:1573至1620年)初,提學副使胡定復作道山亭,諸士於亭側豎感知碑,林熑為記。 道光二十年( 1840 年),神光僧鏡妙重建。現八角型的道山亭是1955年重建的,高4米、直徑4米,上部重檐翹角,仰面四層疊井,六向設美人靠,木構加紋繪。2008年又修飾一新。 元豐二年( 1079 年),請當時福州太守曾鞏作《道山亭記》,為道山亭寫記,使道山亭隨曾鞏大名,流傳千古。2008年,在道山亭北面重建了《道山亭記》碑,碑文由現代書法家張潛華先生題寫。宋 熙寧三年( 1070 年),在福州任職雖僅有一年九個月,但百姓感念他的治績和官德,為他建生祠於烏石山千福寺(後烏石山生祠已廢),並在祠旁立有詩碑,鐫刻他的詩作。他雖不是福州人,但對福州人民貢獻很大,《宋史》對於他治理福州的政績:“築子城,建學校,治行最東南”這十一字的評價。
在廣州政績:
熙寧三年六月(1070 年農曆6 月),調任廣州知州。 熙寧四年( 1071 年),再任經略史。 熙寧四年十月( 1071 年農曆10 月),知州師孟“舉大築”西城,避開“彌旬涉月而不休”的多雨季節。 熙寧五年春( 1072 年春),主要工程完工,“無一朝之雨而落”。 熙寧五年正月十七( 1072 年農曆1 月17 日),“新城見於水中,逾數刻不沒,海旁之民走觀者無不駭異”,皆認為是南海神顯靈所致。築城之事遭到流言蜚語,師孟易職之事布於朝野,“藩漢之民”至廟乞神,皆如所願。 熙寧六年二月( 1073 年農曆2 月),升遷為諫議大夫,再任廣州知州,官民又以為南海神庇佑而致。師孟在廣州“為守四年”,“谷登民阜,冠盜衰急,而瘴癧不作,蒙神之助居多”。 熙寧六年十二月至熙寧七年十月( 1073 年農曆12 月至1074 年農曆10 月),師孟六謁南海神,祈謝神降甘霖。先是 熙寧六年十二月至熙寧七年正月( 1073 年農曆12 月至1074 年農曆1 月),“以天久不雨”,祭祀天地百神及名山大川,師孟率廣州地方官員赴南海廟祭祀;此後,“兩禱兩謝,獲應頗異”。 熙寧七年八月( 1074 年農曆8 月),“上以久旱,精禱天下名山大川”,師孟第五次奉詔“致祠南海洪聖廣利昭順網”,精誠所至,“已而休應,雲獲復命,行賽謝之禮。三祈三報,南海神靈異一斑。 熙寧七年正月十五( 1074 年農曆1 月15 日):與金君卿、李宗儀、許彥先同游廣州藥州。 熙寧六年十二月至熙寧七年四月( 1073 年農曆12 月至1074 年農曆4 月):四謁南海廣利昭順王,師孟之子德叟、義叟陪位。 熙寧七年正月二十三日( 1074 年農曆1 月23 日):在廣州府南海東廟立石,碑文陳述了師孟在南海東廟祭拜神靈的過程和當時祭拜神靈的狀況。 熙寧八年五月十日( 1075 年農曆5 月10 日),代還,同郡守僧彥游,師孟之子德叟、義叟、純叟待行。師孟在廣州治理時大力提倡國際貿易,增加稅收,使廣州居民安居樂業。
仕途後期:
師孟為賀契丹主生日誕辰,到涿州,契丹排列入席位置,迎客的人向正南而坐,涿州的官吏向西而坐,宋使向東而坐。程師孟說:“這是看不起我。”不入席就座。從太陽偏西一直爭至黃昏,跟隨他的人為他擔驚失色,師孟語辭氣概更加堅毅,叱責儐相改變安排,於是,改為要迎客的人坐西向東。第二天,涿人在郊野為他餞行,他疾馳而過,頭也不回。 熙寧九年( 1076 年),入京任給事中,集賢殿修撰,都水監。 熙寧十年五月至元豐二年( 1077 年農曆五月至1079 年),任越州太守,升京東安撫使,正義大夫。 元豐三年( 1080 年),出治青州。 元豐四年( 1081 年),告老還鄉,返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師盂歷宮大郡,用法公正,幾豪強犯法的一律嚴治,不畏權勢。書法家米芾說:“程師盂以文學登科,以政績升遷,以言語折服敵人,以恬退告老。”到處都有政績表現,洪、福、廣、越州皆有生祠。目前,各地生祠,仍未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