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位於陝西寶雞秦嶺北麓,眉縣、太白縣、周至縣三縣境內。是我國著名的秦嶺山脈的主峰,也是我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2米。秦嶺山脈是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太白積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太白山是一座宗教名山,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記載,太白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德元洞天)。
在關中諸多名山中,由於太白山向被認為是“能興雲致雨、息澇弭災”的靈山,因此普遍受到崇拜。尤其是唐宋以降,太白山信仰逐漸擴展至關中平原各地,至清代甚至北至黃土高原南部的鄜州、南達漢中府的南鄭均建有太白山神祠,成為關中地區民間信仰的典型特徵之一。
李唐天寶八載因“太白山人李渾言:太白山金星洞有帝福壽玉版石記,求得之,乃封太白山為神應公,十四載再改封靈應公,將太白山列入國家祀典。趙宋仁宗皇祐五年封為濟民侯,嘉祐七年再因 蘇軾上奏,復封明應公。此後,神宗熙寧八年進封福應王,哲宗紹聖三年改封惠濟王。
元代, 為與太白山三池相對應,竟將太白山神析封為三王:曰苦濟、曰惠民、曰靈應,俗稱大阿福、二阿福、三阿福,肖像亦以三池分隸之。至清乾隆五年,陝西總督尹繼善上奏將太白神祠列入陝西祀典,三十九年陝西巡撫畢沅再次奏準,封山為昭靈普潤,山神為福應王。
自唐宋以來,關中地區民間對太白山信仰主要集中在其能興雲致雨上,即關中在旱災發生時,多到太白廟中進行禱告、祭拜,並有一套完整而固定的儀式。正因為此,關中太白山信仰也就與一般意義上的山嶽崇拜有所區別。太白廟祈時儀式次第如下:首先,主祭者沐浴齋戒;其次,派人往太白山 靈湫(大爺海)祭祀,汲取靈湫水;再次,官民備鼓吹,迎取靈湫水,並供奉在當地太白廟;最後,官民共同在太白祠祈禱。
1.民國於右任考證三太白是 堯舜禹,一般所稱的天地水三官(道教認為三官是先天真神,不認可這種說法)。確實,太白殿內三太白與三官大帝的塑像差異很小(三人三種表情),但是,關中一帶並未混淆三官廟與太白廟,二者同時存在。
2. 伯夷、叔齊、周賁。伯夷、叔齊是殷周時孤竹國王之兩位王子,國王立叔齊為太子,王死後叔齊讓伯夷繼承王位,伯齊曰:“父命難違”。伯夷為讓弟繼承王位而自己逃走。叔齊因立幼而不立長也逃走。二人上太白山修道,和後來的周賁元帥餓死首陽山(今太白山)。姜子牙以其至仁至義而封三人為太白山地方神。
關於伯夷叔齊的說法流傳很廣。首陽山是秦嶺北坡著名高峰,海拔2719.8米, 位於周至縣九峰鄉耿峪,東距西安60公里,西距周至縣城30公里。史載,商周交兵時,商朝伯夷、叔齊阻攔周武王大軍未果,逐南行入山隱居,採薇而食,義不食周粟。死後,儒家尊二人為聖賢,道家尊二人為大太白神和二太白神。
另有一說,認為三太白是西漢絳侯 周勃將軍。西漢文帝時,周亞夫(周勃)平定呂后亂黨,天下太平,告老還鄉。一日雲遊太白山來到伯夷叔齊的塑像前,彎腰下拜,感想萬千。心想:“我乃布衣(指貧民)周勃出將入相,又能怎樣,兩公子國君都不做,毅然出家,真乃:“平為福,安為貴”,”。不覺泣然淚下,側身俯在伯夷叔齊像的右邊,這一俯便氣絕身亡。後來人們將他的像也塑在這裡留作紀念,尊為“三太白爺”。
3.周太王“古公亶父”三子, 太(泰)伯、仲雍、季歷(文王姬昌之父)。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論語·泰伯》
4.甘肅的 郭馬李大王。涇川縣回中塬太白廟又名三太白廟,廟中供奉著郭、馬、李三太白。傳說三太白原本為異姓兄弟,老大姓郭,老二姓馬,老三姓李,三人都以做生意為生,後來在陝西太白山下,經一位神仙婆婆點化,三兄弟在一口窯洞內坐化成神,因老大原籍中塬村郭莊社,故後來當地人在中塬村建起了三太白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