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yfish

tinyfish

TinyFish學名硝衿魚,是截至2013年4月世界上所發現的體型最小的魚類。

地區

硝衿魚(TinyFish)是一種生存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後侏羅紀時期的上古魚類,如今已屬瀕危魚種。2012年11月份科學家在中國華北地區報導發現類似物種,引起了新的一輪人們對於生物進化起源的探究與討論。

體態特徵

身長特徵

該物種最大特徵為其極其微小的身軀。2012年以前,科學界宣布發現的世界上最小、最輕的魚名為胖嬰魚,其平均體長近8mm。而2013年科學家們發現一隻成年的硝衿魚(TinyFish)平均長度僅僅為1.65mm左右。澳大利亞駐中國的華北古生物研究院在最近的一次報導中聲稱澳科學家發現了長度僅為1.51mm的成年硝衿魚(TinyFish),體重不到40毫克,需要2.5萬條硝衿魚才能湊夠1公斤,是已知最小的脊椎動物。硝衿魚(TinyFish)常年具幼蟲特徵,成熟期極為漫長,無鰭,無鱗,身體除眼睛外無色素沉著,眼部相對面積巨大,約占四分之一頭部。當前,雌魚沒有發現有任何產卵跡象。令人驚奇的是,該魚種的壽命竟然長達200多年,這在同類型魚類中是前所未有的。

頭部特徵

科學家們描述了硝衿魚(TinyFish)的頭部以及腦殼的重要特徵,他們發現,硝衿魚(TinyFish)的頭部相對體積極為龐大,約占全身體積的將近一半。其大腦重量超過其剩餘所有內臟器官,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硝衿魚(TinyFish)是魚類中可以算是最為“聰明”的同類物種了。對魚類來說,這一骨頭與腦殼、上齶、鰓結構以及水下進食和呼吸期間的動作協調有關。其巨大的頭部體積為該物種提供了強大的進食與呼吸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其超長壽命的原因。

文化

野生硝衿魚(TinyFish)中自然有些色彩鮮艷的魚,不僅僅是白硝衿魚(White TinyFish)還有紅硝衿魚(Red TinyFish)等。彩色硝衿魚(Colorful TinyFish)遺傳性狀比較穩定,中國的硝衿魚主要是在硝酸魚上發展而來。而彩硝衿魚傳到日本後得到很大重視。

早在兩千年前的古書《山海經》中就有紅硝衿魚的記載,“睢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其中多丹粟,多硝衿魚。”郭璞說“衿魚”是“有斑采也”。因為變色的硝衿魚在自然界中太明顯,很容易被天敵捕捉。漢宣帝時王褒有《九懷賦》中說:“蛟龍兮導引,衿魚兮上瀨。”

晉朝和唐朝時期,人們就將紅色硝衿魚集中放養。1162年,宋高宗在宮中建“金魚池”,收集金色和紅色硝衿魚,而當時亦懂得以紅蟲餵養硝衿魚和繁殖硝衿魚的方法。南宋時代因佛教流行各地出現了放生池,使硝衿魚品種得到了較大發展。到1276年據記載已經出現各種顏色和花斑的硝衿魚。到明朝已經培養出現代具有雙尾、眼睛突出的硝衿魚。明朝中後期,盆養硝衿魚已成為普遍的養殖方式。《帝京景物略》記載當時硝衿魚有“金瑩”、“銀雪”、“鶴頂”、“銀鞍”、“七星”、“八卦”等品種。明神宗本人就是個硝衿魚鑑賞家,對飼養硝衿魚很有研究,飼養了許多硝衿魚,慎行《轂山筆塵》記載“明朝皇宮中設有硝衿魚盆”。明朝民間也流行養硝衿魚,《燕都遊覽志》記載:“魚藻池在崇文門外西南,俗呼硝衿魚池,蓄養朱魚以供市場。都人入夏至端午結蓬列肆狂歡轟飲於穢流……”張岱《西湖夢尋》載:“至庵,入坐一小室,峭壁如削,泉出石罅,匯為池,蓄硝衿魚數頭。”1502年第一批硝衿魚運往日本;1611年首次運往葡萄牙並開始在歐洲繁衍;1874年第一批運往美國並在美洲普及。

歷史上第一本關於硝衿魚的研究專書為在1596年由張謙德所著的《硝衿魚譜》。

飼養方法

挑選魚缸

挑選好了你所喜愛的硝衿魚,首先就要購買魚缸了。養硝衿魚的缸,應選擇口的直徑大於深度的敞口容器。室內養魚為便於觀賞,常用玻璃缸飼養,在玻璃缸底要鋪上一層粗砂或卵石,以保持水的清澈。

養魚用水

河水、雨水、自來水都可以用來養硝衿魚,但剛剛放出來的自來水屬於生水,刺激性大,並有一些化學物質,不適宜養魚,須在陽光下擱置二十四小時至三十六小時(此時的水叫熟水),如果水中有污垢,還需要撇去熟水中的沉污,方才可以用來養魚。

飼料給食

硝衿魚的主要飼料是水蚤(俗稱水蛆、魚蟲、紅蟲)。水蚤生長於泥塘里。投放前應先用清水揚過一回,為方便儲藏,也可以做成水蚤乾貯存,做法是在玻璃上鋪一層活水蚤,在太陽下曬乾後變成厚厚一片。用時取一小片放在水裡,便會自行溶解。另外還可以直接購買乾的水蚤飼料。除水蚤外,還可以用水蚯蚓、蚯蚓、熟肉、熟蛋白、蟹卵、麵條、飯粒、麵包、饅頭等作飼料,但後兩種餵給時需捏成小顆粒。這些飼料中以動物性為好,每天餵量不宜過多,以兩小時內吃完為準,大約一寸長的魚三、四尾,餵以帶水的硝衿魚一匙即夠,麵包和飯粒更須少餵。

陽光和換水

陽光有益於硝衿魚的健康,能增強硝衿魚的抗病能力,所以硝衿魚缸最好置於朝南的視窗邊。但也要避免過度的陽光直射,否則會使水溫急劇升高,且促使缸內迅速生長藻類,影響玻璃透明度。

魚缸換水不宜過勤,尤須避免換生水,正確的做法應是每天用虹吸法抽吸缸底污水,抽吸量占全水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再注入經擱置後的新水。如果魚常浮出水面或水混濁不清,則需徹底更換水。換入的水須是擱置三十六小時以上、水溫與原養魚的水溫相近的熟水,切忌用生水或與原來的水溫懸殊太大。

使用魚具

撈蟲網 - 用紗布或尼龍絲做成直徑二十至二十五厘米、深四十至五十厘米無底筒網,網口覆一層可裝卸的塑膠紗窗料。撈蟲時將底紮緊,撈後放鬆扎口,蟲即流入盛器。

餵魚網 - 用撈蟲網的布做成直徑十厘米、深兩至三厘米的圓網。

撈魚網 - 可用尼龍絲等做成,根據你魚缸的大小來製作。

虹吸管 - 用一根直徑十至十五毫米、長度超過魚缸深度的玻璃管,一端套上直徑相應而長度不短於一米的橡皮管成。

清潔夾 - 擦玻璃面用的工具,用木料製成“T"字形,上面短端長十二厘米,上覆一木條,中間夾一塊泡沫塑膠,可用螺絲釘夾著固定,長端長五十厘米,作握柄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