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IVI能夠實現包括三維導航、實時路況、IPTV、輔助駕駛、故障檢測、車輛信息、車身控制、移動辦公、無線通訊、基於線上的娛樂功能及TSP服務等一系列套用,極大的提升的車輛電子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
發展歷程
2009年3月,寶馬汽車公司、德爾福、通用汽車公司、英特爾、標緻雪鐵龍集團、偉世通公司和風河系統公司等成立了GENIVI組織,它們正通力合作,利用英特爾Atom高性能處理器,創造一個車載信息系統的開放式共享平台。
2009年5月,大眾汽車和英特爾發布基於Intel平台的“全球開發研究信息娛樂架構”,3年後上市。
2009年8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電子分會、INTEL、中國電信、藍星科技在武漢中國光谷成功召開了“IVI&3G首屆高峰論壇”,藍星科技發布了基於INTEL ATOM平台和電信3G網路的車載IVI平台化產品。
2010年元月,寶馬7系發布第三代i-driver車載信息系統。
2010年4月北京車展中豐田、雷克薩斯、本田、PSA等國際品牌爭相發布包含車載信息系統的車型並將車載信息系統作為產品宣傳的重點。
2010年4月北京IDF大會上,INTEL全球副總裁道格拉斯-戴維斯與華泰副總裁王殿明共同發布由藍星提供的全球首款基於INTEL平台的IVI汽車。
2010年4月北京車展,國內以一汽、上汽、華泰為代表的創新汽車企業發布了基於車載信息系統的實車,而長安、奇瑞、吉利等廠商也紛紛推出具備IVI功能的概念車。
2010年4月華泰、INTEL、藍星攜手發布全球第一款INTEL平台的IVI汽車;
2010年12月20日的廣州車展上,吉利汽車發布了智慧型網際網路"G-NetLink"。 "G-NetLink"是基於3G無線通信,為駕駛員和車輛提供通訊、信息諮詢、安全保障、診斷維護、出行及生活便利的智慧型車載信息系統。"G-NetLink"採用的是Linux系統,內置3G語音及通訊模組,帶有“I-Call”和“E-Call”功能,通過“科技感、時尚感”兩大特色來體現“網路人性化”的功能。這是國內汽車行業,尤其是自主品牌汽車在Telematics方面迅猛發展的標誌,也是繼華泰汽車的TIVI™之後,又一款自主品牌汽車的車載信息系統。據悉,華泰汽車TIVI™和吉利汽車的"G-NetLink"產品都是由武漢藍星科技提供的。
車載娛樂系統
德國零部件供應商博世和歐寶汽車聯合出一體化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整合音響、導航和通信等功能,現在這款系統只供應新款歐寶Corsa車型。
當用戶使用藍牙功能將該信息娛樂系統連線到手機里時,該系統螢幕上即可顯示電話簿。音樂等音頻數據可以通過藍牙功能從手機傳輸到該信娛系統上。
用戶可以通過觸控螢幕或普通按鈕對該信娛系統進行操控。該信娛系統的收音機為數字調控,適合接收交通信息頻道。
這款多媒體信息娛樂系統名叫“Touch & Connect”(觸連),擁有5英寸彩色顯示屏,7個80瓦擴音器、28個國家的導航覆蓋、藍牙、iPod和USB接口。
進入市場後,應會提供更多的車型,可以使用這款新型的多媒體信息娛樂系統。
Interchangeable Virtual Instrument
通用虛擬儀器
IVI標準定義了一個開放的驅動架構、一套儀器類型和共享的軟體組件。它提供了儀器互換性所需的關鍵元素。
翻譯技術
IVI簡介
IVI是一種基於SIIT的協定轉換技術,可以解決IPv6網路與IPv4網路數據包的網路層翻譯。IVI主要思路是從全球IPv4地址空間(IPG4)中,取出一部分地址映射到全球IPv6地址空間(IPG6)中。在IPG4中,每個運營商取出一部分IPv4地址,被用來在IVI過渡中使用,被取出的這部分地址稱為IVI4(i)地址,這部分地址不能分配給實際的真實主機使用了。隨著過渡的進行,IVI4(i)的範圍逐漸被擴大,當所有IPv4地址都不被真實主機使用時,過渡完成。
IVI的地址映射規則是在IPv6地址中插入IPv4地址。地址的0-31位為ISP的/32位的IPv6前綴,32-39位設定為FF,表示這是一個IVI映射地址。40-71位表示插入的全局IPv4空間(IVIG4)的地址格式,如IPv4/24映射為IPv6/64而IPv4/32映射為IPv6/72。
IVI方案是由CERNET2的研究人員清華大學李星教授提出的,目前正在IETF的behave工作組進行標準化流程,同時也在世界最大規模的純IPv6網路CERNET2開展實驗部署,並得到了華為等設備廠商的支持,具有良好的套用前景。
隨著CNGI發展的深入,IVI已經開始被CERNET2中廣泛採用。
IVI模型
IP位址是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的“身份證”,從IPv4到 IPv6,IP位址規模一下子從32位增加到128位,也就是說 IPv6擁有128bit的地址空間,能提供約10億的平方個IP位址。具體地講,IPv4能為地球每平方米土地提供大約4個地址,而 IPv6則可以分配到每平方米 6.65億個IP位址,所以,兩者之間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一一對應是不可能的。NAT轉換需要基於狀態,IVI方案的思路是能否把 IPv6集中在某個特定的地址,使其能與IPv4進行無狀態的映射,實現 IPv6和IPv4的互訪並保持端到端的地址透明。根據這個構想研發了支持IVI的原型系統,如圖1所示為IVI的模型,其基本概念就是IPv4的一些地址不在IPv4中用,而是通過IVI“盒子”映射到 IPv6的網路里使用。在過渡初期, IPv6的用戶還不多,從 IPv6的地址空間中選一個子集與IPv4做基本的映射,通過這種映射規則,每個運營商都可以取出自己的一部分 IPv4 地址在 IPv6網路中使用,用戶獲得 IVI6 地址直接訪問 IPv6資源,同時可以經過一個稱為 IVI Box 的設備轉換成映射的 IPv4 地址,訪問 IPv4 資源,實現 IPv4 和 IPv6的互訪。IVI過渡期間,被取出的這部分地址稱為IVI4(i)地址,這部分地址將不能分配給實際的真實主機使用。隨著過渡的進行,IVI4(i)的範圍逐漸被擴大,最後將整個IPv4地址空間轉變為IVI4(i),則過渡完成。
IVI是一個特定前綴和無狀態地址映射的方案,這種地址映射和轉換機制是通過一個連線IPv4和 IPv6網路的IVI網關來實現的。它使用了NAT-PT中的SIIT(Stateless IP/ICMP Translation,無狀態IP/ICMP翻譯技術)技術,這種無狀態轉換是在IVI網關中實現的。它在IPv4到 IPv6的映射和 IPv6到IPv4的映射是無狀態的,通過這種翻譯技術, IPv6用戶可以透明地訪問IPv4網,IPv4用戶可以有條件地訪問 IPv6網。
地址格式
IVI的地址映射規則是在 IPv6地址中插入IPv4地址,如圖2所示。地址的0-31位為ISP的/32位的 IPv6前綴,例如,ISP6=2001:da8:100d::/32。32-39位是IVI的標識符,設定為FF,表示這是一個IVI映射地址。40-71位表示插入的全局IPv4空間(IVIG4)的地址格式,如IPv4/24映射為 IPv6/64而IPv4/32映射為 IPv6/72。
ISP(i)用的是定義為IVI4(i)的ISP4(i)的一個子集,將它映射到 IPv6里的IVI6(i)。IVI6(i)實際上是由ISP(i)的 IPv6網路中的 IPv6主機使用的,但是IVI4(i)不能被IPv4主機使用。因此,IVI6(i)是一個特定的 IPv6地址塊,它可以和兩邊的地址群進行通信。
基於以上的映射規則,ISP(i)使用定義為IVI46(i)的ISP6(i)的一個子集,將它映射到IPv4里的IPG4。IVI46(i)實際上是由全局IPv4主機使用的,除了IVI6(i)的部分,它並不能被 IPv6的主機使用。
不同地址集合的映射和相互關係如圖3所示,IVI4(i)和IVI6(i)分別代表IPv4和 IPv6地址群里的相同實體。類似的,IPG4和IVIG46(i)分別代表IPv4和 IPv6地址群里的相同實體。除此之外,IVI4(i)是IPG4的子集,IVI6(i)是IVIG46(i)的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