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早期
成軍於90年代初期的英國樂隊Feeder,有一段漫長的緩慢成長史。
樂隊核心人物,主唱兼吉他,格蘭特·尼古拉斯(Grant Nicholas)開始瘋狂地迷戀上搖滾樂的時候,他已經在威爾斯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
七、八十年代的搖滾、金屬樂隊對他造成了極深的影響。例如加里·紐曼(Gary Numan)和“發電站”(Kraftwerk)。 直到1992年,他在當地的一支Grunge樂隊里遇到了的喬恩·李(Jon Lee),喬恩也來自威爾斯。當時他們都是這支名為Temper Temper樂隊的樂手。格蘭特事後將這支樂隊描述為“一支很糟糕的樂隊”,喬恩卻不同意他的看法。這支樂隊沒能維持很久就解散了,於是格蘭特離開威爾斯去倫敦學習音響工程,而喬恩也在晚些時候,在格蘭特的勸說下追隨格蘭特到了倫敦,在兩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努力下,很快一支名為“暈眩”(Reel)的樂隊誕生了。
開始的一切是那樣順利,因為他們通過雜誌上的廣告又很快結識了Taka Hirose(廣瀨 隆),一個令他們十分滿意的貝斯手。Taka是日本人,原來在東京的酒吧演奏,喜歡Jazz和Funk。其後,格蘭特從他飼養的金魚處得到靈感,突發奇想地將樂隊的名字改為“飼養員”(Feeder)[也許就是《漂浮》(Swim)專輯封面上的那條金魚]。1995年中期,樂隊製作了一張唱片小樣,音樂的另類金屬風格引起了獨立唱片公司“回聲”(Echo)的注意,“回聲”公司迅速與其簽約。於是,由格蘭特擔任主唱、吉他演奏、詞曲創作,由喬恩擔任鼓手,Taka擔任貝斯和合聲的貌似平凡的三人樂隊真正地上路了,但他們渴望的卻是不平凡的音樂旅程。 簽約了“回聲”的“飼養員”樂隊很快在1995年11月限量發行了一張名為《雙色》(Two Colors)的單曲唱片,1996年這張唱片為樂隊贏來了為大牌樂隊Terrorvision和“暗礁”(Reef)的演唱會作暖場樂隊的機會。同年6月包括了樂隊6首新歌的迷你專輯《漂浮》(Swim)發行。
格蘭特說:“你聽我們的任何一首歌曲,都會發現有早期朋克樂的影子,但那些歌曲中又隱藏著強烈的旋律感,重要的是我們的樂隊把握住了那種急促的感覺,像Husker Du和蜜糖(sugar)樂隊就有這樣的吉他音色。我喜歡讓流行旋律適時出現在歌曲中,而且使他們來得很自然。”,正如他所說,這的確是一張充滿了重型爽勁的吉他音色和甜美悅耳旋律的專輯。但是在談話間,格蘭特有意無意中迴避了另外一支曾經對他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樂隊——“碎瓜”(Smashing Pumpkin)樂隊。以下是當時對這張專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段評論:“這張專輯融合了嗡嗡作響的吉他,重型的鼓擊和討巧的歌詞,很容易使人察覺到它汲取了‘碎瓜’《暹羅夢境》(Siamese Dream)的創作靈感。特別體現在《立體聲世界》(Stero World)、W.I.T、《陰暗》(Shade)等這些作品中。當然他們並不是唯一一支受到‘碎瓜’影響的年輕樂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甜蜜16》(Sweet 16)這首歌曲的詞作整個就是另類搖滾版的《帶槍的珍妮》[Janie’s Got A Gun,“史密斯飛船”(Aerosmish]的同名作品”。市場和媒體毀譽參半的反應並沒有影響這支年輕樂隊前進的步伐。他們不放棄任何一次現場表演和巡演的機會,以這種原始而奏效的方式不但磨練了自己的技術,積累了演出經驗,更為樂隊吸引到了大批年輕的支持者,為自己奠定了強大而忠實的歌迷基礎。“太棒了!這是流行噪聲樂隊的作品中最為完美的四分鐘!”這是一位樂評人對樂隊的新歌《水泥》(Cement)的評價。這首歌曲被收錄在樂隊於1997年3月發行的首張大碟《聚乙烯》(Polythene)中。而在專輯中另一首作品《高尚》(High),則成為電台播放率極高的一首歌曲,同時更成為樂隊的經典曲目,甚至被稱為樂隊的“隊歌”。這首歌曲在當年10月份的英國流行歌曲單曲榜上排名第24,得到樂隊組隊以來的最高名次。後被收錄在熱門青春片《等不及說愛你》(Can’t Hardly Wait)電影原聲大碟中。雖然《聚乙烯》專輯沒能在排行榜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但其中不乏優秀的旋律搖滾作品,除《水泥》和《高尚》外,還包括《我完美的一天》(My Perfect Day)、《衝撞》(Crash)、《突擊》(Descend)等。這張唱片後來榮獲了《金屬錘子》(Metal Hammer)雜誌頒發的“最佳年度專輯獎”。
發展
1998年2月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樂隊參加了“噴火戰機”(Foo Fighters)、Everclear、R.E.M以及Bush等諸多大牌樂隊組織的長達125天的全美巡演(如此之長的巡演日程在當年的英國是絕無僅有的!)。在此期間,喬恩扭斷了他的腳腕。隨著演出的成功和單曲《高尚》在美國搖滾樂電台點播率的提高,美國樂迷漸漸喜歡上了這支來自英國的樂隊。
1999年格蘭特和著名製作人安迪·華萊士(Andy Wallace)在紐約完成了樂隊新專輯的混音工作。安迪曾經參與“涅盤”(Nirvana)的《別介意》(Never Mind),“殺手”(Slayer)的《血腥統治》(Reign In Blood)等著名專輯的製作。1999年8月,在樂隊發表了《日復一日》(Day Out Day In),《往昔飛逝》(Yesterday went too soon)等單曲後,終於出版發行了樂隊的第二張大碟《往昔飛逝》。歌曲的旋律感更為強烈,更具流行潛質。評論界依然沒有停止拿他們和“碎瓜”作比較,指責“這張專輯是對‘碎瓜’的拙劣模仿”,“是只配做陪襯音樂的輕音樂”,甚至“污點”和“洲”綠樂隊的樂迷也加入了批評者的行列。即便如此,這張專輯和其中的單曲在當年的音樂榜和銷量榜都取得了不錯的排名。
1999年底,在威爾斯加迪夫(Cardiff)港,作為特邀樂隊參加“瘋狂街道傳教士”(Manic Street Preachers)千禧年除夕演出的成功,預示著這支樂隊正在進入一線搖滾隊伍,並向事業的頂峰邁進。
進入新千年,一直相信現場可以磨練一支樂隊的格蘭特,帶領“飼養員”樂隊出現在各種頒獎禮、音樂節和巡演隊伍中。包括同“繆斯”(Muse)樂隊的澳洲巡演,同Ex-Skunk Anansie的歐洲巡演,他們甚至陪伴Taka回到祖國日本做了短期的現場演出。同年,喬恩同女友塔蒂亞娜(Tatiana Eagleheart)在邁阿密結婚,並定居在那裡。 在2000年的現場演出中,細心的歌迷聽到了樂隊的一首新歌《巴克·羅傑斯》(Buck Rogers),這首俏皮、流暢而衝勁十足的歌曲引起了樂迷對他們新專輯的期待。這年夏天,在白金漢郡,三個小伙子完成了他們第三張大碟的錄製工作。製作人是吉爾·諾頓(Gil Norton ),他曾經為“小妖精”(Pixies)、“噴火戰機”等樂隊製作唱片。 這張唱片便是《回聲公園》(Echo Park),被認為是樂隊的原始成員共同完成的最為成功的唱片。
2001年,單曲《巴克·羅傑斯》、《太陽光下的七天》及4月份發行的這張專輯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優異成績,便證明了這一點。並且,由於《巴克·羅傑斯》被收錄進好萊塢大片《深入敵後》(Behind Enemy Lines)電影原聲專輯,也成為了美國的熱門歌曲。 於是,這一年等待他們的不僅僅是一場場人困馬乏、疲於奔命的巡演,還有成千上萬狂熱歌迷的熱情歡呼。靦腆羞澀的格蘭特,樂天知命、又有些糊塗的Taka,脆弱敏感的喬恩,從他們身上很難找到搖滾樂手的酷勁,很難找到吸毒、酗酒、混亂的私生活等等八卦訊息,就連耳洞、鼻環、紋身都很難發現,能夠找到的只有他們音樂中的力量和柔情。他們憑著難以置信的堅忍,憑著平靜如僧侶般的等待,在經歷了多年的慢熱之後,終於在2001年燃燒了起來。
一部充滿著屎尿屁笑料的美國電影《美國派3》(《美國婚禮》)中,出現了一首與《美國派》御用樂隊Blink 182的兒歌式朋克聽覺感受上完全不同的歌曲——“飼養員”的《回來》(Come back around)。“回來吧,我想念你!”格蘭特用粗礪的聲音呼喊著,渴望著他最親密的朋友、事業的夥伴、樂隊的最初創建者喬恩·李的歸來。大概是那場與“瘋狂街道傳教士”的千禧年演出,使那支樂隊把原本屬於他們的厄運傳遞給了“飼養員”。2002年1月7日,在邁阿密的家中,喬恩的屍體被發現。或許是因為對事業和感情問題的憂慮,這位年輕的樂手,在樂隊的事業巔峰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又一位優秀的樂手以此種決絕的方式離開了人們,留給人們的只有愕然、惋惜和對他們長久的懷念。1月18日,上千名哀悼者參加了在喬恩的故鄉南威爾斯舉行的葬禮。格蘭特應喬恩父親紐曼要求宣讀了悼詞。 失去了喬恩的樂隊,前途令人擔憂。樂隊蟄伏了一段時間,在朴次茅斯的一個地下俱樂部演出了一些新編曲目後,這支只剩下吉他手和貝斯手的樂隊,令人難以置信地在2002年10月推出了全新專輯《聲音的慰藉》(Comfort in Sound)。Ex-Skunk Anansie樂隊的鼓手馬克·理查森(Mark Richardson)臨時接替了喬恩的工作。 格蘭特說:“這張專輯中融合了太多種類的感情,其中有愛,有悲傷,它們都來自我的內心感受……”的確,在整張專輯中有多首獻給喬恩的歌曲,人們從中感受到失落、絕望的同時但更感到了希望和快樂。 挑剔的歌迷和刻薄的評論界終於可以閉上他們的嘴了,他們不能不被專輯中飽含的感情所打動,不能不被這支陣痛之後重裝出擊的樂隊的堅強所折服。當《只是我的感覺》(Just Way I’m feeling)乾淨的吉他聲響起,厚重憂傷的弦樂切入的時候無人不為之動容。 格蘭特說:“我們一直在堅持著,因為我感覺喬恩希望我們那樣。我們已經走得太遠,有太多的歌迷。這么多年來,有太多真心地愛著我們的人們。如果這時我們放棄,那將會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2003年是Feeder成為英國家喻戶曉樂團的一年,像是暢銷單曲“Just The Way I’m Feeling”,以及多場的大型巡迴演唱,造就了專輯“Comfort In Sound”熱賣50萬張.然而,當他們初嘗成名滋味的同時,鼓手Jon Lee卻在2002年初於家中自殺,這個訊息對樂團打擊甚大,還一度讓外界認為Feeder將會從此銷聲匿跡。 儘管如此,樂團並沒有如外界推測般向下沉淪,反而更加茁壯,他們的第四張專輯“Comfort In Sound”,就是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下誕生的.除了主唱Grant Nicholas、大提琴手Taka Hirose,現在更加入了新的鼓手Mark Richardson,他們共同創造出的動人旋律得到了漂亮的成績,不但為他們那位缺席的朋友寫下優雅的墓志銘,更立下未來偉大音樂作品的標竿。
中期
由於是一支來自英國威爾斯的英倫搖滾樂團,因為引進等問題,他們在國內並不像OASIS,coldplay,radiohead一樣聞名,但是在西方音樂界,feeder是一個有著很大影響力的樂隊。樂隊的核心主音兼吉他手Grant Nicholas獨特空靈的嗓音讓無數人著迷。
樂隊的風格轉變與鼓手Jon Lee自殺是有很大關係的,在此之後,FEEDER成熟了許多。2005年,樂隊發布沉寂三年後第五張專輯Pushing The Senses,標誌樂隊向主流大隊邁進。
鼎盛時期
2006年5月,樂隊發行了他們的精選專輯,the singles。
2008年,就在我們對Feeder無所期盼的時候,他們推出了這張全新專輯《Silent Cry》。在本周的英國流行音樂專輯榜中,這張《Silent Cry》成功上榜,創下當月TOP20,空降本周第八位。
在Feeder“沉默”的這幾年中,他們靠一張B面歌曲精選和一張精選集時不時的出現在我們視線當中。也許Jon Lee的離去對Feeder的影響太大,他們用了太長時間來調整狀態。在這張《SilentCry》中,Feeder的音樂顯得比以往平靜了很多,這或許是樂隊目前真實生活狀態的寫照。《Silent Cry》由Feeder樂隊自行錄音和製作,脫離Post-Grunge外殼下新生的平靜狀態讓我們看到了一支與記憶中不太一樣的Feeder。
2010年7月5日,Feeder正式發行他們的新作品,第七張專輯Renegades終於浮出水面。更令人興奮的是他們還要在2011年晚些時候續發第八張專輯,兩年磨一劍,看來Feeder即將爆發。本專輯與他們08年的大碟“Silent Cry”有著相似的風格,但是與前兩張相比,更凸顯了電吉他的運用,不插電的歌曲自然而然地減少了。當然,這並不能削弱我們對大牌的喜愛,或許稍微改變一下,耳目一新的享受也會讓專輯更為出彩。
威爾斯老牌樂隊Feeder的第8張錄音室專輯早在2個月前由一張EP進行了提前預熱。激情四射的feeder總是會用激昂的旋律調動每個人的大腦神經。誠然,在過去的17年中,Feeder始終遊走於多變的音樂風格中,grunge,pop-rock,甚至是些純pop。而且,我們始終可以看到樂隊展翅翱翔的不斷前行,猶如當時Silent Cry的封面一樣,至今仍瀝瀝在目。曾經艱苦戰鬥的Echo廠牌的崩塌並沒有影響Feeder在音樂道路上的前行,Renegades的華麗重現好似一枚強心針,使得已接近不惑之年的成員再一次迸發了青春的味道。其實每次聽Feeder的作品,我都期待可以樂隊可以回到Pushing The Senses時代的經典。
唱片列表
Two Colours(1995-09)
Swim(1996-06)
Polythene(1997-05)
Yesterday Went Too Soon(1999-08)
Echo Park(2001-04)
Swim (Re-release)(2001-07)
Comfort In Sound(2002-10)
Picture of Perfect Youth(2004-08)
Pushing the Senses(2005-01-31)
The Singles(2006-05-15)
Silent Cry(2008)
Renegades(2010-7-5)
Generation Freakshow(2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