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20世紀40年代初,德國已表現出進攻法國和英國的意圖,德國列庫林公司的工程師昆達根據戰爭的需要,提出了多節遠程大炮計畫。他在公司內進行過一些試驗,並製造了一門20毫米口徑的模型炮,取得了一些數據,就得意洋洋地要求面見希特勒,匯報他的構想(德國二戰的奇蹟)。很早以前,就有人試驗過多節遠射程大炮,但都失敗了。昆達當然知道研製這種兵器的困難程度,但他更知道希特勒想要有一種能直接打到倫敦的炮。於是投其所好,向希特勒推銷他的超遠程大炮。該炮的炮身長達150米,口徑為150毫米。
結構
使用時,將多節炮身組裝在一起,順著山坡布置成一定的仰角,最佳傾角為55度。炮身從下到上呈多節形狀,每一節炮身的左右兩側都有一個火藥室,許多節炮身連線在一起,像多節蜈蚣一樣。在發射時,最下端的火藥室先點火,使炮彈開始運動,隨著炮彈快速地飛過各節的火藥室,各節火藥室也依次適時地點火,使炮彈不斷地被加速。這樣,可使83千克的炮彈離開炮口的初速度達到1800米/秒,最大射程可達300千米。轟擊倫敦自然不在話下。據說該炮造成之後,每天能向倫敦發射600噸炮彈。
批准
希特勒當即批准了這個計畫,將新式火炮命名為V-3,要求列庫林公司製造出V-3大炮,同時要求此炮必須能打到倫敦。根據元首的指示,昆達來到加萊地區,尋找適合建立炮台的山丘。
為了保護V-3發射台,德國人在發射台之上修了6米厚的鋼筋水泥防護層,以確保炮台不至於被炸壞。同時,他們也開始進行多節遠射程炮的試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