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溝通分析

TA溝通分析

"焦點在溝通和遊戲,柏恩發現這些內在自我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和他人溝通。 由最初的基本心理地位:“我夠好

簡介

TA溝通分析又稱互動分析理論,是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創立的。艾瑞克·伯恩 [Eric Berne 1910.05.10-1970.07.15],美國心理學家,生於加拿大蒙特婁的魁北克,因心臟病逝於加利福尼亞。
1961年他的《溝通分析心理治療》一書出版,奠定了溝通分析流派的基礎。1964年,《人間遊戲》一書大獲成功,成為美國的暢銷書。
TA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analysis,以下簡稱TA),國際溝通分析協會所下的定義是:“TA是一種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人格理論,也是一種系統的心理治療方法,以達到使人成長和改變的目的”。
就人格理論來說,TA很清楚地描繪出人的心理結構,它以自我狀態模式來描述人格的三個部分,這個模式還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人格會怎樣影響人的行為。
TA的溝通理論,還可以延伸套用到分析組織和機構。
TA還談到兒童的發展,人生腳本的觀念可以解釋童年經驗會如何影響現在的生活方式。根據人生腳本的構架,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成年以後的生活,還會不斷重複年幼時的方法,即使這個方法會造成現在的痛苦或自我挫敗,由此,TA提供了精神病理方面的看法。
在實際套用上,TA確實提供了一種有系統的心理治療,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心理疾患(從日常生活的問題到嚴重的精神病),還可以用個人治療、團體治療、夫妻治療和家族治療等不同方式來進行。
在心理治療這個領域以外,TA也能套用到教育方面,幫助老師和學生保持清楚暢通的溝通,避免無益的衝突,特別適用在諮詢方面。
TA也是機構中管理和溝通訓練的好方法。許多種行業如社會工作者、警察、法官、經理人、人力資源師、培訓師和牧師等都常運用TA。
舉凡牽涉到需要了解人、人與人的關係和聯繫等各個範疇,都適用TA。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55-1962)自我狀態階段/父母、成人、兒童
柏恩指出自我狀態的三個階段:父母、成人、兒童,並從中詮釋思考、情感和行為,觀察當事人此時此地的現象,如接受新的刺激行為改變:面部表情、說話音調、語句結構、舉動、姿態等。猶如一個人的內部有許多不同的人員。有時這些人格彷佛控制著整個人格,這些觀察的效標並可作為推論個人過去歷史、預測未來行為的基礎。在此階段里,柏恩亦將三個自我狀態運用在團體治療上。
第二階段(1962-1966)心理頓悟階段/溝通分析、心理遊戲
焦點在溝通和遊戲,柏恩發現這些內在自我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和他人溝通。他分析這些溝通方式,發現有些溝通具有不明的動機,不僅包括社會層面的訊息,尚隱藏著心理層面的訊息。個體利用這些動機做為工具操縱別人,從事心理遊戲和欺詐。因而產生溝通分析、心理遊戲分析的概念。此時只是一種認知性的方法,幾乎不太注意情緒的問題。 
第三階段(1966-1970)技術處理階段/生活腳本、腳本分析
發現人類依循特定的方式表現行為,好像在舞台上念腳本一樣,故提出決定個人生命過程的腳本分析。
第四階段(1970-迄今)精神自我階段
此期特徵是將新的技術合併到溝通分析實務工作中,如加入一些得自於人類潛能運動,完行治療、會心團體、心理劇的技術,更發展出以ego gram為診斷評量的工具。在柏恩過世之後,繼之較有名望的大師有MurialJames、DorothyJongward合著《強者的誕生Born towin》;ThomasHarris《我好你也好IamOK.YouareOK.》

TA溝通理論

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任何事情都牽涉到其自我狀態的表現。TA認為,溝通過程是一個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兒童自我指向另一個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兒童自我。在溝通中,根據溝通發起方選擇的自我狀態、發起者希望對方採用的自我狀態、及接受方實際回應時的自我狀態,可以將溝通分為三種型態:
1、互補溝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
當發起方希望對方採用的自我狀態和實際回應時的自我狀態一致時,這種溝通就是互補溝通。這種溝通一般是在自然順暢下進行,雙方互相期待,配合很好。如果一直保持這種型態,溝通就可以永遠的繼續下去,或進行到不想繼續這個話題為止。
2、交錯溝通(Crossed transaction)
這種形態發生在發起方希望對方所採用的自我狀態和接受方實際回應時所採用的自我狀態不一致時。這會引發起方不適當的自我狀態,使溝通交錯而中斷。此時,人們可能退縮、逃避對方或者轉換溝通方式。
CP-肯定的父母
NP-批評的父母
FC-自由型兒童
AC-順應型兒童
但是交錯溝通並非都不好。人有時可能會受困在一種無效的互補溝通模式中,此時如能改變自我狀態或引導到另一個自我狀態,使溝通交錯發生,可能引發有益的想法、看法來面對問題,並促使下次的溝通有意義。
例如,甲、乙雙方各以兒童自我和父母自我溝通--甲:“我好爛!”乙:“振作起精神來啊!”甲:“我沒辦法。”乙:“試試看嘛!”甲:“我不行!”乙:“你真是無可救藥。”甲:“我早就說過了,不是嗎?”以上對話是一種無效的溝通,如果乙以成人自我問:“你所謂的爛是什麼意思?”或以兒童自我說:“噢!你才應該聽聽我有多爛!” 那甲的回應可能會不一樣。
3、隱藏溝通(ulterior transaction)
這種溝通包含了兩個以上的自我狀態,信息同時從一個或兩個自我傳達到其他兩個自我。傳達的是一個公開的、社會層次的訊息,及另一個隱藏的、心理層次的訊息。它可以是雙重的(四個自我狀態)或是角型的(三個自我狀態)。隱藏溝通的結果是有心理層次的內容決定,而非口頭的社會層次訊息。
在隱藏溝通中,社會層次通常是透過語言;在心理層次,你需要觀察到非言語的暗示,比如:語氣聲調、手勢、姿勢和臉部表情等等。事實上,每一個溝通行為都有一個社會層次和心理層次訊息,但在隱藏溝通里,這兩種信息並不相符。一般,隱藏溝通的結果是決定於心裡訊息的。

TA溝通分析的哲學基礎

TA哲學第一項假設

TA視每一新生嬰兒均有與生俱來的能力,能了解自己和別(當他開始了解他們時)是“好的”。雖然,可能會發生其他事情令這個嬰孩相信自己或別人是不好的,但是一個新生兒“自然的心態”——期待與他人和諧生活的心態卻是不容存疑的.
TA有句口頭禪:“我好(OK),你也好(OK)”.這個對人類本性的假設隱含了一種治療態度,就是肯定治療師與個案的價值、能力與動機。
由最初的基本心理地位:“我夠好,且其他人(你們)也是夠好的。”人們可能進入下列三種情形之一:第二種(投射的)心理地位:“我是夠好的,你不夠好。”第三種(內射的)心理地位:“我不夠好,你是夠好的。”第四種(絕望的)心理地位:“我不夠好,你也不夠好。”(Berne,1969)

TA哲學的第二項假設

人之所以在後來採取其中任一地位是一種決定性的過程,是一個人對他自己及他的世界所做最重要的決定,是關於他的人格和他的心理地位的早期決定。
伯恩曾寫道:“每一個人在童年早期便決定了自己將如何生活,死亡……”也就是說,小孩子在年齡還小、資訊不多的環境中,便做了生命中關鍵性的決定。當然,這些決定不是經由成熟理性的思考,而是小孩子在想辦法讓自己活得最好時所做成的決定。TA認為,“環境”比遺傳更能影響人格的形成(伯恩為強調這點,特彆強調他的講習會為“社會精神醫學”研討會)。

TA哲學第三個假設

是人們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這個假設套用在新生兒身上更易見其真實,TA對此項假設相當贊同,認為持續得到他人的注意乃是一個人心理生存的必要條件,即使有很多偽裝成其他目的的行為,動機不外是為了尋求注意(Berne,1961)
這些假設形成一個結論:TA是一種奠基於契約的治療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個案與治療師雙方均會得到某些東西,因此清楚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是主題,特別是對治療師而言,雙方則以此達成協定.這項結論廣泛被運用到TA工作的各個不同層次上,例如從為了整個工作而訂的整體契約,到為今天會議所訂的短期契約。

不同之處

1、契約
在治療過程中,由當事人訂定契約,對他想要達成目標和努力的方面所做的明確陳述。用意在於維持治療者與當事人間的平衡。
2、決定
強調每個人早年所做的決定與現在重新做決定的努力,當事人須負決定要做何改變的責任:為了要實現自己的願望,當事人應積極改變行為,契約的使用也使我們能客觀的評估當事人改變的情形。

運用

TA的溝通理論,可以延伸套用到分析組織和機構。
TA還談到兒童的發展,人生腳本的觀念可以解釋童年經驗會如何影響現在的生活方式。根據人生腳本的構架,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成年以後的生活,還會不斷重複年幼時的方法,即使這個方法會造成現在的痛苦或自我挫敗,由此,TA提供了精神病理方面的看法。
在實際套用上,TA確實提供了一種有系統的心理治療,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心理疾患(從日常生活的問題到嚴重的精神病),還可以用個人治療、團體治療、夫妻治療和家族治療等不同方式來進行。
在心理治療這個領域以外,TA也能套用到教育方面,幫助老師和學生保持清楚暢通的溝通,避免無益的衝突,特別適用在諮詢方面。
TA也是機構中管理和溝通訓練的好方法。許多種行業如社會工作者、警察、法官、經理人、人力資源師、培訓師和牧師等都常運用TA。舉凡牽涉到需要了解人、人與人的關係和聯繫等各個範疇,都適用TA。

主要概念

人性觀/反決定論

1、人們有能力超越舊有的習慣模式,並選擇新的目標與行為:- 他強調“人”是自己的主人,他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未來。
2、但這並非意味著人們可以擺脫社會力量的影響,也不意味著人們可以完全由自己來做生活中的關鍵性決定。因為人們受到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期望與要求的影響,尤其在人生中最依賴他人的時期所做的早期決定。但是決定可以重新加以檢查與挑戰,如果早期決定並不適當,就應再作新的決定。而溝通分析的目的即在使人類有選擇的自由、隨意改變的自由,但這些大部份在我們兒童時代即已喪失。但可惜在人生中第一樣要學的事情,就是做別人叫他做的事,而第一個支配他的人是他的父母。

自我狀態

謗據柏恩的定義,所謂的自我狀態就是:“一種思想和感覺的系統,而這一系統又可以激勵另一種相關的行為型態。”而自我狀態就是人格結構。每一個人都有三種自我狀態:父母、成人、兒童。

早年決定

早年決定是指“一個人在幼年時為自己的生存所做成的結論。早年決定是個人生活腳本的基礎,與情緒性經驗有很大的關聯。”伯恩用一疊銅板來說明發展的現象,如果我們將一些銅板整整齊齊的一個一個往上疊,就能一直疊起許多銅板。但是,如果底部有個銅板歪了,那么上面的一些銅板也必需放歪以維持平衡,如此一來所排成的就不是直直的一疊銅板了。早年決定也是如此,它們持續影響後來生活中所做的決定。高登夫婦將那些影響孩子們較早的早年決定歸納如下:
(一)不要存在 (二)不要做你自己(的性別) (三)不要做小孩 (四)不要長大 (五)不要成功 (六)不要做 (七)不要變得重要 (八)不要有歸屬感 (九)不要親密 (十)不正常或不健康 (十一)不要感覺 (十二)不要思考
當然,這些早年決定是從複雜的現實生活中歸納摘要出來的,它們很少是直接經由口語傳遞,而是孩子自己由父母的行為態度中所做出的結論;它們也代表孩子們多年來於不同情境中經常經驗到的事,另有少數例子則是因單次創傷經驗形成的。而TA治療歷程的重點便是在提高當事人對“早年決定”的覺察,特別是那些導致目前困擾的早年決定!

安撫

伯恩強調人類是社會性的,需要依賴與他人接觸。所以接下來介紹幾個和人際相處有關的觀念,首先介紹的是“安撫”。
安撫是“每一項承認或肯定某人存在的行為”,因此它可被定義為“社會性認可的單位”(Berne,1973)。人之所以需要接觸社會乃是因為從出生到成年這段期間,人的生理、心理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刺激(刺激饑渴,1973)。這種饑渴的滿足可視為對生存及心理健康的生物需求,也就是“安撫”。
安撫除了包括“正面”與“負面”的表現方式,還可分為“有條件”與“無條件”的安撫。其中,有條件的安撫主要是指“針對個人所做的事”予以回應;無條件的安撫則指“針對個人本身”予以回應。
另外,史坦納提出了“安撫經濟學”(strokeeconomy,1971)的概念:認為“安撫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需求,若得不到滿足,人甚至會活不下去,故它也可以用來控制或壓抑他人。”也就是說,如果你欺騙某人,使他相信你付出的安撫─特別是正面的安撫─並不是免費的,而是像錢財一樣有限,那么你便可以討價還價,並定下一些規則來左右他人的行為。我們可從一些商品銷售法則得到有力例證,如“親愛的女士們:如果您使用了我們生產的洗髮精,您烏黑亮麗的秀髮將使您在眾多對手中脫穎而出!”。其實,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我們不加思索地以不同的安撫經濟學規則與人相處,並將安撫視為金錢一般地計算著。

苦難經驗

歷經遊戲後產生的不愉快感覺。這些感覺是我們與父母相處時常體驗到的、它是我們在孩提時表現某些行為時所得到的(透過我們得到的撫慰)。如同遊戲一樣,苦難經驗支持著早年決定,是生活腳本基本的部份。藉著選擇情境以支持不愉快和令人討厭的感覺,例如有一位女士為了生存,得到“不要親近”的訓諭,並且決定不要親近任何人,他可能會去累積憤怒、不舒服的感覺,去證明他為什麼要與別人保持距離;最後如果他收集到了足夠多的惡劣感覺,他就能證明自己終究是對的:親近別人是危險的。

重做決定

再決定學派的高登二氏都強調:即使早年的決定已經做成,並不意味著不能更改;既然我們以前能做成指引生活的決定,現在也可以同樣做成適當的、允許我們重新體驗生活的新決定。在與當事人一起重新做決定的過程中,治療者會要求對方回到做成這些決定的幼年情境,然後從自我的兒童狀態,幫助對方重新做決定。
重新做決定的歷程事一個起點,而非終點。一旦當事人經由成功的幻想之後,經驗到重新做決定,他們及治療者就可以設計一些實驗,去演練他們的新行為以強化他們決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