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12月1日,美國成立了坦克殲擊車與炮擊研究中心,由安德魯.布魯斯上校來領導研究。而這位正是美國有炮塔坦克殲擊車的奠基者之一。而他的理論是,坦克殲擊車類似於戰列巡洋艦,他的作用是穩固自己的戰線,作為機動消防隊出現在每一個位置上,進攻時伴隨己方坦克作戰,成為支援火力。於是火力和速度就被放在了第一位。
歷史上的T49
而保證和坦克相同的火力它必須裝備有76毫米(3英寸)以上火炮。但是現有的保證高機動的輕型坦克底盤很難滿足這樣口徑的火力產生的后座。而當時坦克殲擊車研究中心的成果居然有200多種採用76毫米火炮搭載的方案。但是重中之重是選擇出一款適合的懸掛系統,用一個足夠強大的底盤來搭載它們。布魯斯堅持使用被美軍忽視多年的克里斯蒂懸掛系統來替換美軍當時盛行的VVSS懸掛系統(垂直懸掛)。但是生產商通用汽車公司的別克部門認為克里斯蒂懸掛過於浪費空間,就改為扭桿彈簧懸掛,而這一改動則成為了後來美國坦克車輛的範本,只是由於當時技術還不成熟,1949年7月完成的T49坦克殲擊車只有每小時38公里的速度,沒有達到指定的55公里/小時的能力。最早配備的火炮為倍徑為50倍的M1型57毫米反坦克炮。改進以後可以使用同樣為50倍口徑的M7型75毫米炮。儘管採用了傾斜的首上裝甲但是21毫米的厚度依舊不能為人所接受,最終這個坦克殲擊車由於防護過於低下,而且行走不穩定被放棄,但是這卻為M18地獄貓的出現打下了大體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