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The Beatles1967年發行專輯]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The Beatles1967年發行專輯]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是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行於1967年6月1日的第8張錄音室專輯,專輯中樂隊在概念,聲音,創作,封面藝術和錄音室技術上做出了非凡的突破。專輯封面來源於Paul McCartney的靈感,由Peter Blake和Jann Haworth設計。專輯獲得了商業和藝術上的巨大成功,2012年獲得RIAA美國銷量1100萬的認證,獲得1968年格萊美年度專輯、最佳封面、最佳錄音製作(非古典)和最佳當代專輯獎。

專輯歌曲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是The Beatles第一張英國版和美國版曲目完全相同的專輯。 最初發行美國版專輯的第二面並沒有runnout groove和inner groove聲效,1987年全球範圍內CD版本的重新發行得到彌補。

除特別標明之處,所有歌曲皆由Lennon-McCartney創作。

Side one
序號 標題 主唱 時長
1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McCartney 2:02
2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Starr 2:44
3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Lennon 3:28
4 Getting Better McCartney 2:48
5 Fixing a Hole McCartney 2:36
6 She's Leaving Home McCartney & Lennon 3:35
7 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 Lennon 2:37
Side two
序號 標題 主唱 時長
1 Within You Without You(George Harrison) Harrison 5:04
2 When I'm Sixty-Four McCartney 2:37
3 Lovely Rita McCartney 2:42
4 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Lennon 2:41
5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Reprise) Lennon、McCartney & Harrison 1:19
6 A Day in the Life Lennon & McCartney 5:39

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佩伯軍士孤寂的心俱樂部樂隊》
Itwastwentyyearsagotoday,
那是在20年前的今天,
Sgt.peppertaughtthebandtoplay
佩伯軍士教他的樂隊怎樣演奏
They’vebeengoinginandoutofstyle
他們曾經走紅,也曾落伍
Butthey’reguaranteedtoraise.
可他們永遠面帶微笑
SomayIintroducetoyou
下面,讓我來向您介紹:
Theactyou’veknownalltheseyears,
這支歷時多年的著名樂隊,
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
佩伯軍士孤寂的心俱樂部樂隊
We’re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
我們是佩伯軍士孤寂的心俱樂部樂隊
Wehopeyouwillenjoytheshow,
我們希望你能喜歡我們的演出,
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
佩伯軍士孤寂的心俱樂部樂隊
Sitbackandlettheeveninggo
輕鬆一下吧來享受這美妙的夜晚
Sgt.pepper’slonely,Sgt.pepper’slonely,
佩伯軍士是孤獨的,佩伯軍士是孤獨的;
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
佩伯軍士孤寂的心俱樂部樂隊
It’swonderfultobehere,
這裡是個奇妙的地方,
It’scertainlyathrill
這裡的確使人興奮
You’resuchalovelyaudience,
觀眾們可愛至極,
We’dliketotakeyouhomewithus,
我們真想和你們一同回家
We’dlovetotakeyouhome.
我們真想帶你們回家
Idon’treallywanttostoptheshow,
我真的不願打斷樂隊的演出,
ButIthoughtthatyoumightliketoknow,
但我想大家或許很想知道
Thatthesinger’sgoingtosingasong,
主唱將要唱一支歌,
Andhewantsyoualltosingalong.
他希望能和你們一起唱
Soletmeintroducetoyou,
下面讓我為大家介紹
TheoneandonlyBillyShears,
唯一的——BillyShears,
And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
以及我們的佩伯軍士孤寂的心俱樂部樂隊

相關介紹

*儘管1966年的甲殼蟲厭倦了巡迴演出,但他們仍需完成任務。專輯Revolver的錄製工作結束兩天后,甲殼蟲便上路了。漢堡的懷舊演出並沒有什麼意外,但他們在日本和菲律賓卻遇到了麻煩。當地負責人安排他們在日本武道館表演,引起了日本傳統派的憤怒。抗議示威和35000保全人員的介入都給甲殼蟲和他們的日本歌迷帶來很大壓力,使甲殼蟲在日本逗留的4天內如同囚徒一般。菲律賓的麻煩更嚴重。由於交流上的誤會,甲殼蟲沒有參加菲律賓第一夫人的宴會。菲律賓媒體一時間義憤填膺。Epstein支付了將近7000英鎊後,甲殼蟲匆忙離開了這個國家。

*回到英國後,甲殼蟲們仍然怒氣沖沖。一名記者在倫敦機場問甲殼蟲下面的計畫。George語帶諷刺地答道:“我們先休息幾周恢復一下,然後再去美國挨揍。”他不幸一語成讖。3月4日,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刊登了記者Maureen Cleave採訪John的文章,其中提到John正在看宗教方面的書。文章引用了John隨口說出的幾句話:“基督教會消失的……我們現在比耶穌還流行。”當時他的話並未引起注意,但7月29日,美國一份少年雜誌“Datebook”轉載了這篇採訪,同時在頭版引用了John的話,登時在宗教氣氛濃厚的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22家電台禁播甲殼蟲歌曲(其中有些電台本來也不播放甲殼蟲歌曲),一些人還組織了焚燒甲殼蟲唱片和紀念品的集會。

*8月11日,甲殼蟲們抵達美國,在芝加哥舉行了記者招待會。John勉勉強強地對自己出言不遜表示道歉。但演出期間他們仍然受到威脅,而此時的甲殼蟲也無法保證5萬多觀眾了。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前來看演出的瘋狂歌迷沒有跟上甲殼蟲的發展,仍然用尖叫淹沒他們的演唱。美國巡迴期間,甲殼蟲沒有演唱一首Revolver專輯中的歌曲。現場表演對甲殼蟲來說顯然已經到了盡頭。1966年8月29日晚,他們在舊金山舉行了最後一場演出。這年秋天,John參加了電影“How I Won the War”的劇組,並開始佩戴他著名的圓眼鏡。11月9日,他在倫敦Indica畫廊第一次見到小野洋子;Paul為電影“The Family Way”創作了配樂;Ringo在鄉間與家人悠閒度日;而George則在印度接觸東方的音樂、文化和宗教。媒體懷疑甲殼蟲解散指日可待,卻沒有料到另一張劃時代的唱片即將誕生。

*11月底,甲殼蟲在倫敦碰頭,決定繼續錄製歌曲。他們起初的計畫是一張懷念甲殼蟲(特別是John和Paul)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在利物浦生活的唱片,而John一如既往地用“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為新專輯定下基調。但由於EMI要求首先推出一張單曲唱片,最後完成的專輯沒有收入“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和Paul的“Penny Lane”。Paul創作的歌曲“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為他們找到了另一個主題:將整張專輯作為一個虛擬樂隊的表演。經過約5個月的時間,專輯終於錄製完畢。這是甲殼蟲迄今為之耗時最長的專輯。

*新專輯共有13首歌,其中7首是Paul的作品,John則是3首,而George只有1首。專輯的壓軸之作“A Day in the Life”的主歌部分由John創作,而過渡段則用了Paul的一首未完成的歌曲片段。演唱方面,除了Paul將“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交給Ringo主唱外,其它都基本是各人主唱各自的作品,只有倒數第二首歌“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再現版)是樂隊合唱。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Sgt. Pepper”也許算不上一張概念唱片。John在1980年不無輕蔑地說,專輯中他的歌曲完全與佩鉑軍士的樂隊毫無關係。的確,專輯中的歌曲從歌詞內容上看並不存在一個明確而連貫的主題,“佩鉑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也並未發展出可以支撐整張專輯的鮮明個性。然而這並不等於專輯只是一個結構鬆散的歌曲集。甲殼蟲自“Rubber Soul”專輯以來進行了大量藝術和技術上的創新,但公眾似乎仍然堅持把他們視為淺薄的流行偶像。甲殼蟲樂隊通過新專輯向世界宣布,樂隊已決心與過去決裂。甲殼蟲不僅結束了巡迴演出,而且放棄了當年的髮型,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形象,表明樂隊超越流行樂隊的模式追求藝術的願望。誇張而略有些庸俗的“佩鉑軍士”樂隊形象似乎表面。專輯封套上印上了歌詞,也向聽眾強調歌曲並不僅僅是悅耳動聽的音樂,而是有思想和主題的藝術作品。在壓軸歌曲“A Day in the Life”里,John的歌詞“I'd love to turn you on”似乎代表了整張專輯的主旨:讓聽眾興奮起來,向人們展示一個全新的世界。

*為了讓封面與音樂一樣達到“藝術”的高度,甲殼蟲們找到Peter Blake設計封面。經過討論,Blake提議使用一副巨大的拼貼畫製造出一個古怪的人群,身穿佩鉑軍士裝的甲殼蟲成員站在中間,旁邊還放上甲殼蟲成員的蠟像。除Ringo外的三個甲殼蟲都提出了自己的名單。最後的人物包括愛倫坡、奧爾德斯·赫胥黎、迪倫·托馬斯、王爾德、劉易斯·卡洛爾等作家;瑪麗蓮·夢露、秀蘭·鄧波兒等演員;馬克思、榮格等思想家;還有Bob Dylan等其他藝術家。John提出的耶穌、甘地和希特勒遭到否決。Epstein擔心遭到起訴,對封面設計並不熱衷。他的手下與所有相關人士聯繫,取得照片的使用權,忙得焦頭爛額。

*專輯在英國發行後第一周便登上排行榜冠軍寶座。6月2日在美國發行後,專輯雄踞排行榜首位15周。這張專輯的英國和美國版終於達到了一致。專輯推出了後引起轟動,受到評論家的好評,同時成為60年代中期美國嬉皮運動的原聲唱片。由於歌曲之間並無間斷,很多電台都在節目中從頭至尾播放這張專輯,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也奠定了專輯作為“概念唱片”的地位。

*在錄製專輯歌曲時,甲殼蟲、George Martin和技師製作了單聲道和立體聲混音兩個版本,當時推出的唱片是單聲道混音版,但後來推出的CD版則使用了立體聲的混音。很多歌迷感到最初的單聲道版效果更好,而立體聲版有一些錯誤。

*唱片獲得葛萊美年度專輯、最佳封面、最佳錄音製作(非古典)和最佳當代專輯獎。70年代中期曾被改編成音樂劇,隨後被改編成電影,但很不成功。

《帕伯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是搖滾樂歷史上最重要的專輯,是搖滾史上最偉大的樂隊在概念,聲音,創作,封面藝術和錄音室技術上所做的一次卓越的歷險。從專輯同名曲宏偉的黃銅管配樂和模糊的吉他聲,到《生命中的一天》的結尾部分管弦樂隊痙攣般的鳴奏和震耳欲聾的鋼琴和聲,《帕伯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的13首歌是披頭士8年錄音生涯成就的頂點。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爾在追求魔力和卓越的道路上,從未如此無畏,如此統一。

1967年6月1日發行於英國,隔日在美國發行,《帕伯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亦是搖滾樂最根本的變革宣言。對披頭士而言,這是對往日的西裝革履,環球演唱會以及粗糙的唱片製作的一次決定性告別。“我們已經厭煩了做披頭士,”麥卡特尼數十年後說過:“我們不再是孩子了,我們已經成長為男人...藝術家,而非表演者。”

同時,《帕伯軍士》引導出一個難忘的,充滿希望,劇變和成就的時代:1960年代晚期,特別是1967年的“愛之夏”。通過燦爛輝煌的樂曲,夢幻般的歌詞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包裝,《帕伯軍士》定義了由迷幻劑渲染出的豐饒而帶有革命色彩的樂觀精神,並飛速地把關於愛,迷幻藥,東方哲學和電吉他的福音傳播到了世界各地。那個時代,或在那之前,從沒有任何一張專輯能夠產生如此迅速而巨大的影響。它把世界上最偉大的搖滾樂隊的影響力和雄心帶到了新的高峰。“那是絕頂,”列儂在1970年接受《滾石》採訪時證實到,以此來形容這張專輯以及他和麥卡特尼之間的合作。“保羅和我絕對在一起創作,”列儂說,《帕伯軍士》中他們的合作隨處可見:列儂的《生命中的一天》里麥卡特尼節奏強烈到仿佛要爆裂的鋼琴聲,以及回憶學生時代的自傳性文字,共同構建了對死亡和無窮的幻想;而在《變得更好(因為無法更壞)》中,列儂頑童似的反駁和麥卡特尼的和聲相得益彰。

“《帕伯軍士》是我們最大的努力,”斯塔爾在2000年拍攝的披頭士自傳性的記錄片《詩選》里回憶到:“而最美妙的事情是,無論誰有了最好的主意——不管是誰——我們就會採用它。沒有人站在自私的立場上,說:‘那是我的’,然後擁為己有。”而披頭士的長期助手尼爾.艾思皮諾建議他們在終場演奏《生命中的一天》之前重奏專輯的同名曲,以次完結《帕伯軍士》的戲劇性構思:一個虛擬樂隊的虛構音樂會,由披頭士演出。

第一首錄製的是麥卡特尼的作品:音樂廳風格的抒情小調《當我64歲》,錄製時間是1966年12月6日。(列儂追憶利物浦童年生活的迷幻風格的作品《永遠的草莓地》,與2周前開始錄製,但作為單曲於1967年2月發行)不過《帕伯軍士》真正的生日是1966年8月29日,當披頭士在舊金山結束了他們最後一次現場演出,在那之前,他們在勞累的巡迴演出間隙錄製專輯——《請讓我快樂》(1963),《橡皮心》(1965),《左輪手槍》(1966)。離開旅途後,披頭士方能遠離披頭士迷的歇斯底里,而得以自由地作一支樂隊。麥卡特尼更進一步。66年11月在去倫敦的飛機上,那時他剛剛結束在肯亞的假期,麥卡特尼突發靈感想要做一張專輯來把披頭士偽裝起來,可以杜撰一個樂隊,它擁有披頭士個性的另一面,也即是後來的帕伯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我們可以扮演成別人,”麥卡特尼在《詩選》里解釋到:“這能解放你——當你在麥克風前或是拿著你的吉他,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因為那不是你。”

最後的大碟中只有2首歌,都是麥卡特尼的作品,和帕伯軍士這個角色有關:專輯的同名曲,和斯塔爾輕鬆活潑的《一點點朋友的幫助》,在故事中,由帕伯軍士的低音歌手明星——比利.歇爾斯演唱。“其他的歌,還不如出現在別的專輯裡面,”列儂後來堅持到。的確,很難構想一個更完美的編配:列儂的帶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歡快風格的《為了凱特先生的利益》(受一份1843的馬戲團海報的啟發);或是麥卡特尼的《填補一個洞》,這首歌不但帶有華麗的憂鬱,而且仿佛混和了舊時的陰影(由披頭士的製作人喬治.馬丁演奏的大鍵琴)和摩登的陽光(由哈里森領銜的雙軌吉他)。關於帕伯的預述如此作古了。

披頭士錄製《帕伯軍士》用了700個小時(工程師喬夫.伊默瑞克記錄了它們),從1966年底一直到1967年四月。樂隊只用了三天時間完成列儂絢爛的白日夢《天空中佩戴鑽石的露茜》。《生命中的一天》,專輯中最複雜的歌曲,也僅僅用了五天。(無垠的鋼琴和聲是列儂,麥卡特尼,斯塔爾,馬丁以及披頭士的巡迴樂隊管理員默.埃文斯五個人用十隻手同時敲響三架鋼琴製造出來的)。其他三個披頭士都沒有出現在哈里森的《有你無你》中,這首歌是他用錫塔爾琴(印度的一種大弦彈撥樂器)演奏的關於唯物主義和忠誠的布道。不過樂隊還是英明的把它放到了唱片的中間,也既是第二面的開始:這個至關緊要的冥想打破了放縱的歡悅。

披頭士在《帕伯軍士》對多聲道的探索極大改變了錄音效果(管弦樂隊伴奏的《生命中的一天》開創了英國史上的八軌錄音:兩個四軌的錄音機同時錄音)。而《帕伯軍士》封面的視覺盛宴正式把搖滾專輯的封面設計提高到了藝術的層面。邁克兒.庫珀拍攝的軍樂團裝扮的披頭士照片——他們站在由藝術家皮特.布萊克用紙板剪成的名人象前——是迷幻時代最為不朽的形象。《帕伯軍士》亦是第一張把歌詞印在專輯封面內頁的搖滾專輯。

當然,《帕伯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被評為《滾石》雜誌的頭號專輯並非僅僅因為那些第一次——披頭士作為音樂家,先鋒藝術家和流行歌星,三位一體,所做出的最棒的成果,成為了這張專輯。1967年,專輯的一個宣傳廣告宣稱:“記住帕伯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是披頭士。”正如麥卡特尼指出的,這張專輯是“我們的一場精彩演出”。

演出將永載史冊。

(譯自《滾石》雜誌——The 500 Greatest Ablums Of All Time)

製作人員

人員信息來源於Mark Lewisohn 和Alan W. Pollack

The Beatles部分John Lennon – 主唱,合唱,背景音;主音、節奏和原聲吉他;鋼琴,哈蒙德手風琴;口琴,錄音帶;聲音效果,梳子,薄紙;鼓掌,手鼓,沙球

Paul McCartney – 主唱,合唱,背景音;主音吉他,貝斯;鋼琴,Lowrey手風琴,哈蒙德手風琴;鼓掌;發聲,錄音帶,聲音效果,梳子,薄紙

George Harrison – 主唱,合唱,背景音;主音、節奏和原聲吉他;西塔琴;冬不拉;口琴;卡祖笛;鼓掌,沙球

Ringo Starr – 主唱;鼓,康加鼓,手鼓,沙球,鼓掌,管鍾;口琴;最後鋼琴的E chord部分

其他音樂家和製作人

Neil Aspinall – 冬不拉,口琴

Geoff Emerick – 錄音和混音工程師;錄音帶,聲音效果

Mal Evans – 計數,鬧鐘,最後鋼琴的E chord部分

Matthew Deyell – 手鼓

George Martin – 製作人,混音師;錄音帶,聲音效果;大鍵琴(Fixing a Hole),腳踏式風琴,Lowrey

手風琴,鐘琴("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哈蒙德手風琴("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鋼琴("Getting Better" and the solo in "Lovely Rita");最後腳踏式風琴的chord

其他音樂家 – 4個法國號("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Neil Sanders, James W. Buck, John Burden, Tony Randall) ,由Martin和McCartne準備與使用;小提琴等弦樂,豎琴("She's Leaving Home"),由Mike Leander準備,Martin使用;腳踏式風琴,塔布拉鼓,西塔琴,迪魯巴琴,8把小提琴,4把大提琴)("Within You, Without You"),由Harrison和Martin準備與使用;單簧管三重奏("When I'm Sixty Four"),由Martin和McCartney準備與使用;薩克斯風六重奏("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由Martin 和Lennon準備和使用;40人的管弦樂隊(弦樂器,黃銅樂器,木管樂器,打擊樂器),("A Day in the Life"),由Martin、Lennon和McCartney準備,Martin和McCartney使用。

封面人物

後方第一列(最左方開始):

聖·尤地斯瓦爾·吉利(Sri Yukteswar Giri,印度教上人)

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神秘學家)

梅·蕙絲(Mae West,演員兼作家)

連尼·布魯斯(Lenny Bruce,喜劇演員)

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德國作曲家)

W.C. 費德斯(W. C. Fields,美國喜劇演員)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心理學家)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美國恐怖、偵探小說家)

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演員兼舞蹈家)

理查·墨爾基(Richard Merkin,演員)

藝術家亞伯托·瓦格斯(Alberto Vargas)的The Vargas Girl系列作品之一

漢茲·霍爾(Huntz Hall,演員)

西蒙·羅迪亞(Simon Rodia,美國洛杉磯建築物華茲塔“Watts Tower”設計者)

鮑勃·迪倫(Bob Dylan,創作歌手)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心理學家)

後方第二列(最左方開始):

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藝術家)

羅伯特·皮爾(Robert Peel,前英國首相)

赫胥黎(Aldous Huxley,小說《美麗新世界》作者)

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英國詩人)

泰瑞·索恩(Terry Southern,《奇愛博士》等電影劇本家)

狄昂·迪慕西(Dion DiMucci,歌手)

托尼·柯蒂斯(Tony Curtis,美國演員)

威廉斯·柏爾曼(Wallace Berman,美國藝術家)

湯米·韓得利(Tommy Handley,英國喜劇演員)

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美國知名女星)

威廉·柏洛茲(William S.Burroughs,美國小說家)

聖·瑪哈維塔·巴班吉(Sri Mahavatar Babaji,印度教上人)

史坦·勞萊(Stan Laurel,美國喜劇《勞萊與哈台》演員)

理查·林德納(Richard Lindner,德國畫家)

奧利佛·哈台(Oliver Hardy,美國喜劇《勞萊與哈台》演員)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馬克思主義創始人)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G.Wells,《世界大戰》等科幻小說家)

聖·巴拉瑪哈珊·尤加納達(Sri Paramahansa Yogananda,印度教上人)

髮型設計師用的道具蠟像

前方第二列(最左方開始):

史都·薩克里夫(Stuart Sutcliffe,前披頭士成員、列儂友人)

另一尊髮型設計師用的道具蠟像

麥克斯·米勒(Max Miller,英國喜劇演員)

藝術家喬治·佩蒂(George Petty)的系列作品《The Petty Girl》之一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美國演員)

湯姆·米客斯(Tom Mix,美國演員)

王爾德(Oscar Wilde,《道林·格雷的畫像》小說作家)

泰隆鮑華(Tyrone Power,演員)

賴瑞貝爾(Larry Bell,藝術家)

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十九世紀探險家)

約翰尼·維斯穆勒(Johnny Weissmuller,奧林匹克選手與電影《泰山》里泰山扮演者)

史帝芬·克萊恩(Stephen Crane,作家)

伊斯·鮑恩(Issy Bonn,喜劇演員)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賣花女》劇作家)

威斯特曼(H. C. Westermann,雕刻家)

亞伯特·斯圖賓斯(Albert Stubbins,足球選手)

聖·拉希理·瑪哈沙耶(Sri Lahiri Mahasaya,印度教上人)

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愛麗絲夢遊仙境》作家)

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T. E. Lawrence,“阿拉伯的勞倫斯”)

前方第一列(最左方開始):

桑尼·李斯頓(Sonny Liston,拳擊手)

另一個藝術家喬治·佩蒂(George Petty)的系列作品《The Petty Girl》

喬治·哈里森的蠟像

約翰·列儂的蠟像

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當時的名童星)

林格·斯塔的蠟像

保羅·麥卡特尼的蠟像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創造《相對論》物理學家)

持著次中音號的約翰·列儂本人(軍服打扮)

持著小喇叭的林格·斯塔本人(軍服打扮)

持著英國管的保羅·麥卡特尼本人(軍服打扮)

持著笛的喬治·哈里森本人(軍服打扮)

鮑比·布里恩(Bobby Breen,歌手)

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演員兼歌手)

一個不知名的美國退伍軍人圖像

黛安娜·朵絲(Diana Dors,女明星)

封面擺設

地上後方擺設的道具(最左方開始):

絲絨做成的蛇

水煙

日本的福助人形像

白雪公主的小雕像

低音號

印有專輯名稱“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鼓(由Joe Ephgrave設計)

列儂家裡的塑雕(彼得·布雷克以此雕像為靈感來設計“Sgt. Pepper”的造型)

電視

小女孩造型的雕像

墨西哥風味的蠟燭台

老爺爺外型的娃娃(由Jann Haworth設計)

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當時的名童星)外型的娃娃(同由Jann Haworth設計)

地上前方擺設的道具(最左方開始):

地精小雕像

印度教里的吉祥天女雕像

一尊獎盃

一尊雕像

被取消放畫面上的人物

李奧·葛羅希(Leo Gorcey,美國演員):因要求的肖像權金額過高而取消

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印度民族運動領袖):EMI顧慮在印度成立的分公司而取消

耶穌:列儂先前在美國說出“披頭士比耶穌受歡迎”取消

希特勒:原先希特勒在專輯裡的位置最後被藝術家賴瑞貝爾(Larry Bell)取代

首創事物

第一張附贈全部曲目歌詞專輯

第一張有拉頁手冊專輯

第一張有將上一首歌曲與下一首歌曲之間用不中斷接續的表現手法專輯。

第一張被稱為“概念專輯”的作品。

各界回應

正面回應

英國評論家肯尼思·泰南:“西方文明歷史的決定性時刻。”

披頭士專輯製作人喬治·馬丁:“此作品是將披頭士成為能對藝術做出重要貢獻的團體,也是改變錄音藝術的分水嶺。”

LSD迷幻藥擁護者、心理學博士蒂莫西·利里:“一個快樂自由的新種族典範、是被上帝賦予神秘力量派來的進化推動者。”

美國評論家Richard Poirier:“聽這張專輯想到的不是搖滾音樂的歷史、而是這一整個世紀的歷史。”

1987年滾石雜誌:1967–1987期間最佳專輯

1997年HMV:百萬首音樂專輯裡首選作品

1998年Q magazine:讀者評價為最佳專輯裡的第七名。

2002年Q magazine:百大專輯裡的第十三名。

2003年美國VH1電視頻道:評價為最佳專輯裡的第十名。

2003年收編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2003年滾石雜誌:滾石雜誌五百大專輯第一名

2006年時代雜誌:百張最佳專輯之一

Classic Rock雜誌:50張前衛搖滾專輯之一

負面回應

紐約時報評論家Richard Goldstein:“吵鬧、像是展現特殊音效的專輯。”

美國電影家弗蘭克·扎帕:“只是個為了錢的樂隊,《Sgt. Pepper》的封面花樣在其它專輯早就有過相同的手法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