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00飛彈

S-300飛彈

S-300飛彈(俄語:С-300П,北約命名SA-10 “轟鳴(Grumble)”,或譯作“抱怨”)是蘇聯國土防空軍第三代地對空飛彈系統,用於從超低空到高空、近距離到超遠程的全空域抗擊密集多目標空襲作戰。

基本信息

簡介

發射瞬間發射瞬間

S-300P(С-300П)(SA-10轟鳴)
類型遠程要地防空飛彈系統
研製國家蘇聯
斷代第三代地對空飛彈
前代S-200(SA-5)
後代S-400(原S-400已取消,現指S-300PMU3)
發射平台5P85S(MAZ543型)4X4重型越野車
目標飛機(特別是超音速轟炸機)、巡航飛彈
裝備軍種:國土防空軍
製造商金剛石飛彈設計局ALMAZCentralDesignBureau
設計日期1967-1978
生產時間1978-
在役時間1978-
型號發展S-300PMU-1、S-300PMU-2、S-300PMU-3

研發背景

蘇俄研製的具有反戰術彈道飛彈能力的中遠程地空飛彈系統,俄羅斯稱C-300型。分兩種系列,一是“金鋼石”中央設計局研製的S-300P系列,北約稱為SA-10(薩姆-10),該系列目前共有S-300P(SA-10A)、S-300PM(SA-10B)、S-300PMU(SA-10C)、S-300PMU1(SA-10D)、S-300PMU2(SA-10E)“驕子”五種型號;二是“安泰”設計局研製的S-300V系列,北約稱為SA-12((薩姆-12),該系列目前有S-300V、S-300V1“安泰”-2500兩種型號。

研製過程

S-300P(俄語:С-300П,北約命名SA-10 “轟鳴(Grumble)”,或譯作“抱怨”)是蘇聯國土防空軍第三代地對空飛彈系統,用於從超低空到高空、近距離到超遠程的全空域抗擊密集多目標空襲作戰
S-300是蘇聯國土防空軍第三代地對空飛彈系統

0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蘇聯國土防空作戰面臨抗擊敵高空超音速突防到低空超低空超音速突防、巡航飛彈攻擊的轉變。

為此要求地對空飛彈系統具有全空域作戰能力、更好的機動性以提高生存能力與隱蔽性、更強的電子對抗能力。

蘇聯政府於1967年批准開始新一代地對空飛彈研製。

性能數據

彈徑0.45
彈長7.11-7.5米
彈重1600千克
推進動力單級固體雙推制式火箭發動機
制導指令制導與半主動雷達制導
最大飛行速度6
目標最大飛行速度1M
有效射程500-135,000米
有效射高25-30,000米
彈頭133kg
引信著發引信與近發引信

裝備配置

發射裝置

飛彈採用筒裝,貯存壽命為10年,免維護。垂直發射方案。垂直冷發射,由燃氣發生器將飛彈吹出發射筒,發射20米後主發動機點火。其射擊死角遠小於傾斜發射。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飛彈本身重1450-1800kg.飛彈封裝在發射管中,發射加速度達100G。使用氣動舵與推進矢量舵複合轉向。
制導
使用5N63(FlapLidA)或海軍型3R41(TopDome)制導雷達系統,指令制導與半主動雷達尋的,同時跟蹤24個目標,引導4枚飛彈攻擊4個目標。後期型號使用30N6(FlapLidB)或海軍型30N6E(TombStone)雷達,指令制導與飛彈跟蹤指導TVM(track-via-missile),同時引導12枚飛彈攻擊6個目標,機動控制中心可以同時控制12部發射車。
戰鬥部
早期型號戰鬥部重100kg,中期型號戰鬥部重133kg,後期型號戰鬥部重143kg。使用著發引信與近發引信。
雷達

生產與使用國,藍色是愛國者飛彈生產國和使用國,淺藍色是愛國者飛彈使用國,棕色是S-300生產國和使用國,紅色是S-300使用國。

陸基的各種雷達均使用40V6系列半拖式可伸縮天線桅桿獲得更大的低空探測距離,包括可升至23米高度的40V6、40V6M和可升至40米高度的40V6MD。

目標跟蹤雷達:

S-300P使用的5N63(“活動蓋A”/\"FlapLidA\")或S-300PS使用的30N6/30N6E(“活動蓋B”/\"FlapLidB\")I/J波段相控陣目標跟蹤與制導雷達(作用距離200km)。美國“愛國者”防空飛彈使用類似的MPQ-53型被動相控陣目標跟蹤/制導雷達。
S-300PMU-1使用的30N6E1或S-300PMU-2使用的30N6E2(墓碑TombStone)I/J波段目標跟蹤雷達(作用距離300km)

監視雷達:

S-300P使用的36D6(“錫盾”\"TinShield\")350kW三坐標E/F波段早期預警雷達(作用距離165km,6或12RPM)
S-300PMU-1使用的64N6(大鳥BigBird)F波段或64N6E/E2(大鳥BigBird)C波段相控陣目標截獲雷達,敵我識別器帶(作用距離300km,5RPM),自行底盤。美國海軍的SPY-1A“宙斯盾”系統性能與其近似。
S-300P使用的5N66/76N6或5N66M/76N6E(“貝殼”/\"ClamShell\")1.4kWI波段調頻連續波目標跟蹤/低空補盲雷達(作用距離120km)
96L6L波段目標獲取雷達(range300km/186mile)

海軍型號雷達:

S-300PMU-2 與相控雷達車
S-300PMU-2 與相控雷達
MR-75(頂舵TopSteer)D/E波段目標獲取雷達(range300km/186mile)
MR-800(Voskhod/定對TopPair)C/D/E/F波段目標獲取雷達(range200km/124mile)
3R41(Volna/頂罩TopDome)I/J波段目標獲取雷達(range100km/62mile)
TombStoneMod目標跟蹤雷達
FlapLidA安裝在小型拖車上,BigBird安裝在大型拖車上,上面有一部發電機,使用8輪卡車牽引,ClamShell安裝在大型拖車上,配有一根24-39米高的竿子。
SA-10A系統使用76N6(ClamShell)連續波都卜勒目標獲取雷達與30N6(FlapLidA)I/J-波段相控陣數位化制導雷達。二者都裝在拖車上。此外還有裝在拖車上的指令控制中心,可以同時控制12輛4聯裝發射車。SA-10B系統與此類似,但使用升級版的36NG85(FlapLidB)制導雷達與指令控制站二合一輪式車,以及運輸-起豎-發射一體化車。
如果用於反巡航飛彈或反彈道飛彈作戰,發射連要使用64N6(BigBird)E/F波段雷達。它能夠探測到1000km外以10,000km/h飛行的彈道飛彈類目標,以及300km範圍內巡航飛彈目標,每12秒掃描一次。
36D6(TinShield)與後來的ST-68UM(TinShield-B)350kW-1.23MW雷達用於提供早期目標獲取,它能探測到20千米外以60米高度飛行的飛彈尺寸的目標,或者30千米外100米高度飛行的目標,或175千米外的高空目標。
系統組成與編制

生產與使用國,藍色是愛國者飛彈生產國和使用國,淺藍色是愛國者飛彈使用國,棕色是S-300生產國和使用國,紅色是S-300使用國。
每個發射連編有三部四聯裝發射車、一部目標截獲/跟蹤雷達。每個防空旅編制6個發射連,旅部指揮所負責與雷達情報網及其它型號防空飛彈部隊協同。

發展演變

S-300P是最初型號(美國國防部稱之為SA-10A),1978年部署。使用5V55K飛彈與5P85拖車,有效作戰距離5-47km,、有效作戰高度25米-3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5馬赫,攔截目標最大速度2.5馬赫。使用36D6TinShield預警雷達、64N6BigBird目標指示雷達與5N63FlapLid-A目標跟蹤與制導相控陣雷達,指令制導方式。
S-300PT/S-300PT-1/S-300PT-1A是S300P改進型號,使用5K55KD飛彈,具體情況不詳。
S-300F要塞Fort(俄語:Форт,美國國防部稱之為SA-N-6),1969年開始研製,1984年服役,是世界上最早的艦載垂直發射飛彈系統,用於替換大型飛彈巡洋艦上的M-11風暴(SA-N-3)系統。為S-300P的海軍型,使用5V55RM飛彈,有效射程7–90千米,攔截目標最大速度4馬赫,有效射高25米到25千米。使用MR-600(頂帆TopSail)三座標對空搜尋雷達或MR-700(頂舵TopSteer)三座標對空/對海監視雷達或MR-800型\"頂對\"(TopPair)三坐標對空搜尋雷達、3R41(“沃爾納”Volna-“頂罩”TopDome)制導雷達,制導方式為指令制導加半主動雷達尋底。可同時制導12枚飛彈打擊6個目標(2枚飛彈打擊一個目標)。甲板下安裝的轉輪式垂直發射裝置3S41有兩種實現方式,即B-203六聯裝與B-204八聯裝,每3秒鐘可發射一枚飛彈,其出口型稱為里夫Rif(俄語:Риф—暗礁reef),比美國海軍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早了十年。1977年12月安裝在喀拉級飛彈巡洋艦最後一艘“亞速夫號”上進行海試,其上裝有4個B-204垂直發射裝置。1980年正式裝備基洛夫級飛彈巡洋艦。1983年1月,正式裝備光榮級飛彈巡洋艦。在光榮級飛彈巡洋艦中部裝有8部B-204垂直發射裝置,每部發射裝置有8枚飛彈,全艦共裝64枚飛彈。基洛夫級飛彈巡洋艦前部裝備了12部B-203A發射裝置,共有96枚飛彈。
S-300PMU-2與相控雷達車
艦載版SA-N-6
S-300PS/S-300PM(美國國防部稱之為SA-10B)1985年服役,是唯一可以使用核彈頭的型號。此型號開始使用基於瑪茲(MAZ)-79108x8重型越野車的運輸-起豎-發射一體化車、機動雷達車、機動制導站。使用增程5K55R飛彈,最大射程達90km,引入了半主動雷達制導模式SARH。
S-300PMU(美國國防部稱之為SA-10C)1992年針對出口市場,使用5P85T半拖車,5V55U飛彈,中段半主動雷達尋底,較小的戰鬥部以提高射程到150km.
S-300FM要塞-MFort-M(美國國防部稱之為SA-N-20),為S-300PMU-1的海軍型號,1990年服役,使用48N6Ye飛彈,最大速度6馬赫,攔截目標最大速度8.5馬赫,戰鬥部重150千克,有效射程5–150km,有效射高10m-27km。使用末段“飛彈制導”(track-via-missile)模式,因此可以攔截短程彈道飛彈,使用30N6E1(TombStone)相控陣制導雷達。出口型號被稱為Rif-M.
S-300PMU-1(美國國防部稱之為SA-10D/SA-20A,北約命名SA-20)1992年推出,使用48N6陸基型飛彈,各項性能與S-300FM一致,戰鬥部略小(143kg),使用和54K6E1指揮控制中心、64N6E“大鳥”(BigBird)相控陣目標截獲雷達、76N6E(“貝殼”/\"ClamShell\")調頻連續波目標跟蹤/低空補盲雷達、30N6E1(“墓碑”相控陣目標跟蹤制導雷達。具有反彈道飛彈能力。
S-300PMU-2“驕子(Favorit)”(俄語:C-300ПМУ-2\"Фаворит\"-favourite,(美國國防部稱之為SA-20B),1997年推出。性能接近於S-300PMU-1,但射程增加到195km,使用48N6E2飛彈。可以攔截中程彈道飛彈。使用96L6複合雷達系統、64N6E2型相控陣目標截獲雷達、30N6E2型目標跟蹤制導雷達,同時還可以兼容指揮制導S-200/SA-5防空飛彈系統。具有反中程彈道飛彈能力。
S-300PMU-19M961999年推出,首次在一個發射單元內同時使用多種飛彈,如5V55R、48n6Ye、48N6Ye2以及新式的9M96E1、9M96E2(二者重量分別為330、420千克,戰鬥部重24kg).9M96E1有效射程1–40km,9M96E2有效射程1–120km。仍使用四聯裝發射車。由於不使用舵面控制,而是用燃氣舵控制,儘管它的戰鬥部很小,但殺傷機率非常出色。對戰術彈道飛彈的單發殺傷機率為0.7。使用96L6E雷達。
S-300PMU-3/S-400凱旋Triumf(俄語:C-300ПМУ-3/С-400\"Триумф\"-triumph,北約命名SA-20/SA-X-21)1999年開始實彈試用,使用更重型的飛彈因此每部發射車為二聯裝。有效射程達400千米,可以發現擊落低空目標、小型巡航飛彈、遠程彈道飛彈、隱形飛機等。

戰略部署

俄羅斯國土防空部隊70%左右的防空飛彈系統為S-300P,正逐步換裝老一代防空飛彈。
中國獲得許可製造S-300PMU-1,命名為HQ-10。由於中國國防工業的高速發展,亦認為SA-10已經落後不符合中國第二炮兵防空部隊的需求,還製造了全面改進雷達引導系統的升級版紅旗-10,稱HQ-15,射程達150-200km,一說HQ-15為S-300PMU-2。
印度於1995年購買了6個發射連,用於短程彈道飛彈防禦。
賽普勒斯1996年購買了一批S-300PMU-2,由於土耳其的干涉,這批武器部署在了希臘克里特島
斯洛伐克、伊朗敘利亞越南、白俄羅斯、烏克蘭也擁有一些S-300P系統。1995年,美國從烏克蘭至少購買了一套系統。

馬航事件

烏克蘭檢察長亞雷馬(VitalyYarema)2014年7月18日表示,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的民間武裝沒有烏克蘭防空系統布克與S-300飛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