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alind Franklin

klin klin klin

Rosalind Franklin(1920~1958)拍攝到的DNA晶體照片,為雙螺旋結構的建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科學玫瑰”沒等到分享榮耀,在研究成果被承認之前就已凋謝。Franklin生於倫敦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家庭,15歲就立志要當科學家,但父親並不支持她這樣做。她早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專業是物理化學。1945年,當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她前往法國學習X射線衍射技術。她深受法國同事的喜愛,有人評價她“從來沒有見到法語講得這么好的外國人。”
1951年,她回到英國,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取得了一個職位。那時人們已經知道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遺傳物質,但是對於DNA的結構,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的機制還不甚了解。就在這時,Franklin加入了研究DNA結構的行列,然而當時的環境相當不友善。她開始負責實驗室的DNA項目時,有好幾個月沒有人幹活。同事Wilkins不喜歡她進入自己的研究領域,但他在研究上卻又離不開她。他把她看做搞技術的副手,她卻認為自己與他地位同等,兩人的私交惡劣到幾乎不講話。當時的劍橋,對女科學家的歧視處處存在,女性甚至不被準許在高級休息室里用午餐。她們無形中被排除在科學家間的聯繫網路之外,而這種聯繫對了解新的研究動態、交換新理念、觸發靈感極為重要。
Franklin在法國學習的X射線衍射技術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場。X射線是波長非常短的電磁波。醫生通常用它來透視人體,而物理學家用它來分析晶體的結構。當X射線穿過晶體之後,會形成樣一種特定的明暗交替的衍射圖形。不同的晶體產生不同的衍射圖樣,仔細分析這種圖形人們就能知道組成晶體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Franklin精於此道,她成功地拍攝了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
Wilkins在Franklin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他們看了那張照片。根據照片,整日焦慮於DNA結構發現的Watson和Crick立即領悟到了現在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事實——兩條以磷酸為骨架的鏈相互纏繞形成了雙螺旋結構,氫鍵把它們連結在一起。他們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國《Nature》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雙螺旋結構顯示出DNA分子在細胞分裂時能夠自我複製,完善地解釋了生命體要繁衍後代,物種要保持穩定,細胞內必須有遺傳屬性和複製能力的機制。這是生物學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怎樣評價其重要性都不過分。
在1953年2月底,33歲的Franklin已經在日記中寫道,DNA具有兩條鏈的結構。這時她已經確認這個生物分子具有兩種形式,鏈外面有磷酸根基團。1953年3月17日,當Franklin將研究結果整理成文打算發表時,發現Watson和Crick破解DNA結構的訊息已經出現在新聞簡報中。4月2日,Watson、Crick和Wilkins的文章送交《Nature》雜誌,4月25日發表,接著他們在5月30日的《Nature》雜誌上又發表了“DNA的遺傳學意義”一文,更加詳細地闡述了DNA雙螺旋模型在功能上的意義。1953年初, Watson和Crick構建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而此時Franklin對這一進展並不知情。她更不知道的是,Watson和Crick曾看過她拍攝的能驗證DNA雙螺旋結構的X射線晶體衍射照片,並由此獲得了重要啟發。
Franklin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兩種構型,並成功地拍攝了它的X射線衍射照片。Watson和Crick未經她的許可使用了這張照片,但她並不在意,反而為他們的發現感到高興,還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證實DNA雙螺旋結構的文章。
Watson在1968年出版的《雙螺旋》一書中坦承,“Franklin沒有直接給我們她的數據”。而Crick在很多年後也承認,“她離真相只有兩步”。目前,科技界對Franklin的工作給予較高評價,對Wilkins是否有資格分享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殊榮存在很大爭論。
1962年,當Watson、Crick和Wilkins共同分享諾貝爾獎時,Franklin已經因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而患乳腺癌英年早逝。
這個故事的結局有些傷感。按照慣例,諾貝爾獎不授予已經去世的人。此外,同一獎項至多只能由3個人分享,假如Franklin活著,她會得獎嗎?性別差異是否會成為公平競爭的障礙?後人為了這個永遠不能有答案的問題進行過許多猜測與爭論。那么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麼教訓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