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ittacula屬

Psittacula屬

Parakeet,而不是Plum-headed Parakeet Parakeet

紫紅頭鸚鵡

cc

中 文 名: 紫紅頭鸚鵡
英 文 名: Plum-headed parakeet
拉丁學名: Psittacula cyanocephala
地理分布 從巴基斯坦東北部到尼泊爾境內的低喜馬拉亞山脈丘陵地帶起,包括不丹、孟加拉、整個印度、斯里蘭卡與瑞斯瓦蘭島
繁殖方式 卵生
一窩約產4-6顆蛋,孵化期約19-21天,雛鳥在7 星期大時羽毛長成 ,隨著年紀的增長,頭部會愈漸鮮艷。

紫紅頭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有人常稱紫紅頭鸚鵡為花頭鸚鵡,實際上花頭鸚鵡應是Blossom-headed Parakeet,而不是Plum-headed Parakeet,二者外貌上差異不大,紫紅頭鸚鵡公鳥頭部的顏色較花頭鸚鵡深色且鮮艷,花頭鸚鵡則是較淺色,看起來有點像紫紅頭鸚鵡的幼鳥,花頭鸚鵡體型較紫紅頭鸚鵡小,且數量卻少的多,這2種鸚鵡在國內都不常見,紫紅頭鸚鵡的公鳥是十分漂亮迷人的鸚鵡,有 數種美麗的變種 ,但數量很少。
籠養的紫紅頭鸚鵡很安靜,外表鮮艷繽紛,適合居家飼養,剛飼養時比較害羞,破壞力不強,它們對於過於潮濕、寒冷的環境敏感,剛引進時在適應期間其溫度不宜低於攝氏20度, 或是溫差過大的季節與寒流,這類時節引進飼養的話生病機率高,不適合飼於小籠子裡,飛行鳥舍較合適;剛開始時對新食物適應情形較差,適應後宜提供各類蔬菜、水果、種子、穀物等食物。
體形尺寸 33cm849h2Nd-IntoPet.com-8Zq31348
習性 紫紅頭鸚鵡主要棲息在林地、農地、丘陵、潮濕落葉性森林、熱帶草原林地、松樹林等海拔1500m以下的地區,北部的族群則大部分棲息于海拔500m以下的地區,通常一小成群活動,但也會大群聚集,尤其是食物充足時,常常與灰頭鸚鵡(slaty-headed Parakeet)、馬拉巴鸚鵡(Malabar Parakeet)一起覓食,有時會對農產品造成損害,築巢在樹洞內,在繁殖前數星期公鳥會保護巢穴以防止一些競爭的對手如環頸鸚鵡(月輪)的入侵,繁殖季通常在12-4月間,在斯里蘭卡有時在7-8月間,通常窩卵數為4至5顆 ,很多原棲地的族群已慢慢消失中

亞歷山大鸚鵡

dd

中 文 名: 亞歷山大鸚鵡
英 文 名: alexandrine Parakeet
拉丁學名: Psittacula eupatria
地理分布 廣布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捕寨、越南等國。

繁殖方式 卵生
一窩產3-4顆蛋,約28天后孵化,7至8星期後羽毛長成 。它們是很盡職的父母,一窩雛鳥誕生後通常會受到父母完善的照顧,繁殖期間須提供親鳥充足的食物,通常在2月時進入繁殖期。
食性 天然食物包含了野外與農田的種子、花、花樹的嫩芽、花蜜、水果、穀類及蔬菜

亞歷山大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亞歷山大鸚鵡是亞洲最大的長尾鸚鵡(Asiatic Parakeet),分布地區十分廣闊,橫跨數個國家,國內 市場多是野生鳥,外表有點類似環頸鸚鵡(月輪),但是體型明顯大的多,且翅膀上有明顯紅斑,有不錯的學話能力,天性溫和,可訓練學會一些技巧,近年來也出現許多顏色的變種, 甚至是頭 / 身不同色的高階變種,但價格非常的貴,約有5種亞種。
人工繁殖鳥在適應新環境及飼主上不用花太多時間,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且生命力強韌,在鳥舍中是蠻活躍的鸚鵡,這類亞洲長尾鸚鵡如能提供寬敞的飛行鳥舍是更理想的,不宜與其他種類混養,啃咬力強勁,最好能提供數種玩具和新鮮樹枝供其啃咬及玩耍 ,手養鳥乖巧可愛。
購買人工繁殖成鳥來繁殖的話,難度不高,提供堅固的巢箱,巢箱位置越高越好,且深度宜深一些,手養的亞歷山大鸚鵡幼鳥可成為很不錯的寵物,它們個性溫和,體型大,手養鳥安靜又聰明,愛與主人玩耍,說話能力在亞洲長尾鸚鵡算是較好的。
體形尺寸 58cm
習性 大部分棲息于海拔900m以下各種乾燥與潮濕的地方,包括森林、農作物區、紅樹林、椰 子園等地,偶爾也在都市郊區、公園、花園活動,通常活動時是一小群成群,在食物充足時或在棲息處休息時會大批聚集,天然食物包含了野外與農田的種子、花、花樹的嫩芽、花蜜、水果、穀類及蔬菜,覓食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在許多地區亞歷山大鸚鵡的主要食物是農作物,造成農民很嚴重的損失,繁殖季節約在11-4月間;捕捉野生的亞歷山大鸚鵡至鳥市交易的行為很常見,斯里蘭卡的族群由於遭大量捕獵,現今的數量已很稀少,只剩北部有少量族群,在泰國由於幼鳥的過度捕捉,其數量也直線下降,這種情形同樣發生在泰國鄰近的中南海國家中

回聲鸚鵡

dd

中 文 名: 回聲鸚鵡
英 文 名: Mauritius Parakeet
拉丁學名: Psittacula echo
地理分布 現在僅生存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旁的小島 ─ 模里西斯,之前可能也曾經棲息於模里西斯旁的Réunion島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
一次生1-3顆蛋,孵化期約23-26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2個月。

回聲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回聲鸚鵡是全世界最稀有的鳥類之一,也是最瀕臨絕種危機的鸚鵡之一,在1986時野外的數量只有8 -12隻(只有3隻母鳥),1996年時增至40-50隻,近年在保護人員的努力之下數量已增至100多隻,外貌與環頸鸚鵡(月輪,Ring-necked
Parakeet)十分相似,但羽色較深體型略大,尾巴與翅膀較短,叫聲較為沙啞;它們原有十幾種血緣相近的亞種分布在印度洋的島嶼與非亞兩大陸的濱海或海島地區,但是除了回聲鸚鵡外其他種類已全部絕種,而現今唯一尚未絕種的回聲鸚鵡也因為各種天然環境的威脅而在絕種的邊緣徘徊,在1987年時開始的復育工作至今仍在進行著,其保護工作不外乎是能希望讓這些極度稀少的種類免除絕種的危機;人工飼養的回聲鸚鵡數量非常稀少,人工繁殖的成果也不順利,公鳥上喙部為紅色,母鳥為黑色。
回聲鸚鵡的數量會如此稀少有許多的原因,1.其棲息地只有50平方公里,且島上多遭嚴重的森林地開發破壞,外來植物過度繁衍,殺蟲劑、農藥等化學藥劑過量使用使得食物不足,棲息地因人類開發日益狹小,2.島上引進了許多外來的掠食性的動物,包括老鼠、野貓、獼猴、蒙等,對幼鳥、蛋與成鳥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失,3.巢穴不足,與外來的環頸鸚鵡和一些當地的鳥類爭巢穴,有時連蜜蜂與白蟻都是競爭對手,巢穴的不足亦是繁殖成果不彰的主要原因之一,4.因為棲狹小,天然的暴風就有可能使棲息地嚴重受損,5.可能感染了外來鳥種所帶來的疾病也是隱憂之一,6.繁殖不易,野外的回聲鸚鵡繁殖時通常只能成功養育一隻幼鳥長大,所以野外數量的成長速度十分緩慢;保護人員在回聲鸚鵡繁殖期時通常會將第一窩的蛋取出人工孵化或是交給環頸鸚鵡代孵飼養,這樣第二窩會較快生出,也能使胎數增加,如在野外巢穴中有超過一隻以上的幼雛,其他的會在10天大時被抓出巢外飼養,僅留一隻給親鳥飼育,而增加野外的人工巢箱與提供它們食物也是復育計畫的重點;回聲鸚鵡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的一級保護種類。
回聲鸚鵡的繁殖數量非常地少,保護團體繁殖的幼鳥大部份都會在4-18月後死亡,其原因並不清楚,但經研究過後最有可能的因素是食物營養與飲水不淨的問題,過度的熱量與脂肪可能是主要的原因,所以後來食物的提供便增加一些低脂、低蛋白質的水果與蔬菜來改善。
人工飼養數量少,其籠養資料不甚充足,但可以環頸鸚鵡(月輪)的飼養資料來做參考。
體形尺寸 35cm~42cm
習性 回聲鸚鵡主要棲息在高地的原生森林中,也常出現在低地的灌木林中,尤其在覓食的時候,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有時會單獨活動,食用各種嫩芽、樹葉、樹液、花苞、種子、水果、樹皮等等,牠們都習慣性地在樹枝林梢間活動或覓食,幾乎完全不會到地面上活動,繁殖期多在8-1月間,一窩約產1-3顆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