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OBJECT設計

NONOBJECT設計

《NONOBJECT設計》是2012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Branko Luki、Barry M.Kātz、蔣曉

圖書簡介

本書提出了一種全新的Nonobject設計方法。與符和用戶普遍需求和感受的“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和被形式和功能所驅使的“以物為中心的設計”相比,Nonobject則以這兩者之間大量未被發現的神秘空間作為出發點。布蘭科·魯奇克進行了一系列具有遠見卓識的探索,而這些探索是基於那些尚未發現的材料、構想的產品製造工藝以及新發明的設計準則。另外,還深入研究日常生活體驗的轉變--如果我們聚精會神地聆聽法國作曲家德彪西所宣稱的“音符間的空間”,就會發現這種生活體驗的轉變。巴里·凱茨撰寫的內文將這些設計項目定位在當代文明的文化層面上。在Nonobject設計中,產品設計與哲學、詩歌以及充滿想像的戲劇相交融。本書會讓我們充滿驚喜與愉悅。

圖書前言

譯者序
早在20世紀60年代,那還是我的童年時代,曾看過一本至今記憶猶新的書——《科學家談21世紀》,當時國內科學界泰斗級的人物高士其、謝希德等科學家暢想21世紀將會出現行動電話、POS機等,當時真感覺如同天方夜譚。可從那時算起沒超過40年,這些產品多已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中,這使我由衷地感慨“夢想引領未來”。而本書作者所設計的Nonobject產品大膽前衛、新穎奇特、許多還帶著夢想。甚至提出了目前元素周期表中還不存在的理想化的元素Thinium,來暢想新材料設計的產品。如“毫米級”超薄餐桌椅,雖薄如紙,但精緻且堅固,就如同把人帶入了神話般的世界裡。人類歷史就是不斷產生並實現夢想的歷史,也正如雨果所說的“最美好的莫過於創造未來的夢想”,產品創新設計需要這樣的夢想。
梁啓超曾說過“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希望也,故進取。……惟進取也,故日新。”,創新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也是產品設計的靈魂。本書提出的產品創新設計方法“Nonobject 設計” 顛覆了傳統的設計理念,它既不同於“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那么附和用戶普遍需求和感受;也不同於“以物為中心”而完全被形式和功能所驅使,它是從二者之間的關係出發。如Tarati手機,它可以讓使用者撥號時只需將手指穿過鍵盤;Tick-Tock Inner 表不直接顯示數字顯示時間。它有節奏地在皮膚上輕叩讓人們感受到時間的流逝……。IDEO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併首次提出“互動設計”概念的比爾·莫格里奇也用震撼和神秘來高度評價“Nonobject 設計”,並稱之為“為設計所做的貢獻更加讓人驚喜和欽佩。”
另外,“Nonobject設計”也是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機械和電子等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甚至還融入了歷史、詩歌和戲劇,它也是首個使設計上升到哲學高度的設計方法。真像 IDEO 的公司文化那樣:只有跨學科的交叉和碰撞,設計才能有深度和廣度,創新才有保障。本書作者曾在 IDEO 公司工作的經歷,使得“Nonobject 設計”也成為這種文化的一種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眾所周知,正是賈伯斯的夢想和創新成就了蘋果公司的偉業。本書的字裡行間充盈著夢想、詮釋著創新,其不但對產品設計有很大的指導和幫助,對其他相關的設計類專業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本書由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蔣曉、程萍、馬志強、朱碧薇、楊頌和廖文俊翻譯。另外,還要衷心感謝 Nicola Butti、Maggie Cui、周震、馬曉雲等的大力支持以及趙明義、王月豐、王榮、游悠、李爽、黃颯和蔣璐珺等的參與。由於時間倉促,且受水平的限制,疏漏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蔣 曉
2012年1月於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鳴謝
感謝:
Matija and Maksim; Ljubisa and Jovanka Lukic;
Milan Lukic; Ranko and Radmila Mandic; Steven
Takayama; Marko Milankovic; Nebojsa Babic; Sinisa
Rogic, Milos Vukicevic, and Shmi of Inbox-Online;
Ivana Ognjaanovic and Goran Simonoski; Aleksandra
and Jovana of Orange Studio; Nebojsa Rogic; Vojin
Djordjevic; Bill Moggridge; Dejan Putnik; Maureen
Spitz; Uri Tzarnotzky; Bessy Liang; Penny Nelson;
Pavel Gubin; Darin White of Bunkspeed; Doon Koh;
Jennifer Leonard; Nicolo Ceccarelli and Petar Jovovic。
他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持和非凡的技術援助。
感謝:
高級編輯Douglas Sery和在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的團隊,包括Astrid Baehrecke, Judith Bullent, Anne Bunn, Susan Clark, Tom Clerkin, John Costello, Diane Denner, Ruth Harris, Allison Pottern Hoch, Katie Hope,Yasuyo Iguchi, John Jenkins, Theresa M. Lamoureux, Colleen Lanick, Sandra Minkkinen, Mihelle Pullano, Pamela Quick, Abby Streeter Roake, Christina sanmartin, Katy Sato-Papagiannis, Vincent scorziello, Ann Sexsmith, Kelley Travers, Ann Twiselton, Erika Valenti, Megan Waldram, and David Weininger。他們執著的職業精神、敏銳的洞察力和堅定的信念使該書得以順利出版。

首次接觸到布蘭科·魯奇克的Nonobject設計時,我感覺既震撼又神秘。我第一次瀏覽他的網站,首先點擊的CUin5概念手機的視頻:螢幕上,視頻以柔和清脆的背景音樂開始,接著音樂變得更加有節奏。這時,這個超實用的多面手機開始在我面前跳躍,它扭轉著展示每一個帶有按鍵和文字的面,每次按鍵按下時正好與音樂呼應得恰到好處。突然,“嗖”的一聲,手機翻轉著落到一個平面上,並懸停在一條邊上,在它以一個角旋轉時,就像芭蕾舞動作中的足尖旋轉。同時,發出一束短暫的圖文形光。這種直線形式簡單而優雅、完整統一,表面光滑閃亮的外殼細膩精緻。這些柵格狀的按鍵成角度地配置在手機的兩側。按鍵上數字和字母的編排簡單而大膽,與全按鍵的表面相齊平。微妙的細節修飾用來顯示麥克風的安放位置。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設計,是一個非同尋常的產品。
我所說的震撼源於美感。在這些平滑的表面和優美的線條的背後是一位偉大的設計師,他對比例、外觀和細節的把握自信而又明確。不僅僅是形式上,正如網站視頻中所演示的,對反射運動、燈光和節奏的熟練操控,都體現了設計師創造震撼設計的能力——將產品的物理特性在多維空間中,與多媒體的動感和聲音完美整合在一起。而神秘是源於新奇和獨創性。這種設計表達背後的想法是怎樣的呢?是一種概念性的藝術還是實際問題的解決?Nonobject暗示什麼?如何從人和物之間的空間關係上進行設計?乍一聽,這種空間關係的設計就像排版:每個平面設計師在考慮字元間距的同時,也考慮實際字母和數字的形狀。但並非如此,這種“空間關係”設計更有意義,並且乍看是神秘的。
巴里·凱茲幫助我們揭開了這層神秘的面紗。在前言中,他憑藉豐富的設計知識和歷史知識,運用獨特散文似的文字來闡述每個事物。他總結了在設計中所運用的三種方法:幽默、分解和外推法。關於他所說的:“第三個策略相當微妙,我稱之為‘外推法’。它是理解潛藏於Nonobject背後的思維方式的關鍵。探索一個想法是否可行的最佳方式是將其轉變為形上學的絕對事物,並且向各方面無限延伸。”繼續讀下去,你將能找到我之前所困惑的幾個問題的答案,在每個章節開頭提到的那些類似情況,都會讓你受到啟發。凱茲解釋了Nonobject的觀點,因此我想探討它所體現出的震撼而神秘的感覺,將這種感覺與我在其他設計中領悟到的啟示進行比較。
第一次接觸迪特·拉姆斯的作品時,我頓感肅然起敬,因為這些作品印證了他的極簡抽象派設計理念——“少,卻更好”。同時,我也認識到形式表現的每個元素都有其明確的基本原理,並沒有任何處理是為了刻意提升反響或者純粹的裝飾體驗。這樣的設計非常棒,但是缺少了點震撼和神秘的感覺。
當我第一次看到艾托瑞·索特薩斯和馬里奧·貝里尼為奧利維蒂所作的設計,以及菲利普·斯塔克為阿萊西所作的設計時,我感到很震撼。這種震撼來自於對形式和色彩的完美運用,表現出了人和當時先進技術之間的關係。我對它們的創新性有些許驚訝,但是沒有持續的神秘感。在索特薩斯發起的孟菲斯運動中,產品都具有非對稱的造型和個性的裝飾,起初我確實對此感到有些困惑,但是很快又發現,它更多的是以嘲諷現代主義為目的,重新賦予設計師自由,去探索功能之外的設計。菲利普·斯塔克設計的產品兼具震撼力的自然形式和滑稽感,體現了多樣化的有機造型比生硬的機械形式更有意義。我再一次感到震撼卻沒有神秘感。
我另一次同樣地感受到布蘭科·魯奇克相似的震撼和神秘,是在與深澤直人共事後產生的。深澤直人早在去管理IDEO的東京分部之前,就曾與我在舊金山的IDEO共事過,因此我對他的設計相當熟悉。他對美感的把握與布蘭科有些相似,也與蘋果公司的賈斯珀·莫里森和喬納森·伊夫的團隊有些共同點。深澤直人的視覺敏感度和靈性源自於他現代國際設計的經驗,並且融入了他對日本傳統美感的深刻感悟。我曾為深澤直人的專題寫過一篇隨筆,主要敘述了他作為導遊,與我一同參觀東京明治神宮的有趣經歷。他的設計常使我感到震撼,其對美感與情感的結合經常讓我嘆為觀止,具有非同尋常的神秘感。當他說明他個人對美學的認識時,這種神秘就體現出來了,他用日本辭彙“張力”作為總結,認為它是設計的本質。“張力”最初是個物理術語,用來形容物體被施壓時產生的力,或者內部存在的一種力。在日本,“張力”一直用來比喻人的一種內在精神。
這種理念是深澤直人所固有的卓越品質,是具有獨創性並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仍然覺得它是神秘的。我也曾嘗試讓自己去辨別有“張力”的產品,然後與深澤直人核實,但我總是辨別錯誤,導致他經常困惑地搖頭。
Nonobject中的神秘也具有許多共同點,至少我是這么認為。前面所提到的這種“張力”,它是原始而新穎,意義深遠且重要的,它將改變我們思考設計和進行設計的方式,我喜歡這種幽默、分解和將形上學的絕對事物向各個方向無限延伸的想法。不管我是否能做到,這種神秘感仍然成功操縱著布蘭科所說的“空間關係”。那種不確定性也許是一件好事,因為震撼和神秘的結合,使得Non-
object為設計所做的貢獻更加讓人驚喜和欽佩。
比爾·莫格里奇
庫珀·休伊特 國家設計博物館館長
比爾·莫格里奇
比爾·莫格里奇,工業設計師,全球最成功的設計公司之一——IDEO公司的創辦人。他還率先將互動設計發展為獨立的學科,他曾應聘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互動設計課程客座教授、在倫敦商業學院授課,也是義大利伊夫雷亞互動設計中心程式委員會的會員之一。現任美國國家設計博物館館長。
音樂在於音符之間的空間
——克勞德·德彪西

圖書目錄

新維度 1
超級感覺 11
皆有可能 23
自然之痕 45
自然之韻 57
90度角規則 79
觸摸的啟迪 95
超頻的聯想 105
超實用性 117
Personal系列 131
Inner系列 151
後直覺 161
草繪的技藝 17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