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 Sue是一個刻薄的詞,用來形容某種角色,一個寫作辭令。她/他的塑造只有一個目的:夢想成真。當作者創造了一個人物,讓他/她經歷奇妙的旅程,遭遇一些名人(虛構或現實的),這個角色就是Mary Sue。(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男性命名——大家建議一下?)
雖然說故事的人多次新瓶舊地把不知何時就出現的Mary Sue形象不斷演繹,但直到1970年代,她才有了現在這個命名。最早是“Mary Sue上尉”(太空戰艦上最年輕的上尉——15歲半),因Paula Smith在1974年發表在科幻同人誌《Managerie》第2期的小說“A Trekkie's Tale”而不朽。用Katherine langley的話說:“Paula仍活躍在科幻迷中,當然也沒想到Mary Sue會永存。”
知道了她的原型後,Mary Sue最先是耀眼而年輕美麗的星艦長官,加入了核心集團成為焦點受到矚目,無所不能,博得某個重要男性角色的芳心(或者一群的!),最後戲劇性地死在某個人的臂彎里。估計你也可以運用你讀書的經驗照此推斷出類似的劇情來。Mary Sue存在於幾乎所有讀者心裡。
Mary Sue是個要么反映作者自己的渴望,或者再稍微改頭換臉的角色;她/他受到締造者的寵愛卻難以博得大眾認同。再說難聽點,Mary Sue是個完人(通常—也非固然—描寫地很差),削減了其他角色的活力和真實性,凌駕情節之上,驅使主角完全按照她/他的意志行事。
不管怎么,公正地說,哪怕最陳腐的mary Sue都代表了締造者的精神世界……有時候,不管你信不信,最成功的人能把她/他塑造成順理成章地令讀者們拋棄成見,在一片讚頌聲中落幕。
通常來說,一個被人稱之為Mary Sue的角色必然有以下
特點
1、一個Mary Sue必定會有不平凡的出身。2、一個Mary Sue必定會有出眾的相貌。
3、一個Mary Sue必定很善良。
4、一個Mary Sue必定和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有互動關係。
5、一個Mary Sue必定很有桃花運。
6、一個Mary Sue必定非常幸運。
近來,在網路文學作品中,Mary Sue的存在可謂是“頂樑柱”。有許多戀愛文學的作者喜愛將自己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描寫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角色。
作者創造這類人物的初衷,除了“締造完美角色”外,也是為了發泄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滿,或者借小說來“YY(想像)”一下諸如“另一個世界中的自己”那樣的角色,可以說是聊以自慰的。
但是,不能夠認同此類文學的人近日逐漸加多。因為Mary Sue往往不能代表一般大眾心理,寫得過頭還會讓讀者對作者產生不良印象。
作者的初衷也許是希望大眾能夠把Mary Sue人物視為主人公心理的一個“過渡”,卻極易忽視除此人物外其他人物的個性。使得文章的劇情結構多出紕漏,最終甚至影響到了文章的本意/結局。
因此,對加入了Mary Sue人物的作者而言,其處境也是相當困擾的:“本來是為了促進劇情發展而添加進去的人物,現在卻把他/她的性格塑造得太明顯了,怎么辦呢?”
的確,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想要撤回此Mary Sue人物為時已晚,Mary Sue人物又不能受到大部分讀者的認同……不對,還是有許多人支持這個新添加進來的角色的,隨便編出理由讓他/她消失也會引起這部分人的不滿……
然而沒有別的辦法,出於無奈,作者也只好繼續。
很可能原本只是為了跑龍套的Mary Sue,最後卻成為了主人公的戀人。這樣的安排,往往不能讓一開始就期待著兩個主人公能夠擁有幸福的結局的讀者失望,最後一氣之下拂袖而去。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作者習慣上會將Mary Sue人物締造成“有某方面並不完美”或者“很會討好人”或者“有意想不到的一面”這種感覺。而普遍來講,被大眾所接受的Mary Sue,裡面的人物基本上都符合上述三點。之後,Mary Sue人物身上的“光環”越來越大,最後遮掩掉了不完美處甚多的“主人公官配”,和同樣完美的另一個主人公走上了光明的未來……
說起來容易,為了能夠臻於完美地在劇情上做好一定的變動,作者付出的相應心血可想而知。
希望諸位在理解作者的基礎上,再對Mary Sue人物加以評論。對喜歡寫Mary Sue的作者而言,得不到別人的認同也是相當令自己沮喪的。